看靈幻片只知林正英?別小瞧洪金寶,他不只是成龍的師兄那麼簡單

2022-10-19     閒人電影

原標題:看靈幻片只知林正英?別小瞧洪金寶,他不只是成龍的師兄那麼簡單

殭屍是怎麼來的?

林正英在《殭屍先生》里做了闡述,又在《殭屍至尊》進行了具體的擴充。

「人分好人壞人,屍分死屍殭屍,屍變成殭屍是因為多了一口氣。

但凡人死之前生氣、憋氣、悶氣,到死了之後,便會有一口氣積聚在喉嚨里,這股氣叫做'棺材菌',就是殭屍的成因。」

既然沒有人比林正英更懂殭屍,那麼靈幻片是林正英創造的亞類型嗎?

在《殭屍家族》中,林正英說過這麼一句台詞:「我師祖洪金寶,早年深入陰府搞到鬼打鬼,現在回到人間實行人嚇人,去年捉到了只殭屍先生,至於在下我,大名林正英。」

由林正英的這句話可知洪金寶在靈幻功夫片中的非凡位置,由他主導的「鬼打鬼」系列讓香港電影娛樂片又有了新的類型。

《鬼打鬼》是這個系列的開山之作。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真是靠內容和技巧取勝,思想完全拋在一邊。

片中的故事精妙絕倫、妙趣橫生,既有恰到好處的恐怖,又有獵奇心理的術法,還有耳目一新的類型片,簡直是觀眾的福音。

與同期香港新浪潮代表人徐克、許鞍華、余允抗的恐怖片相比,《鬼打鬼》化繁為簡,對普通觀眾很友好。

這種友好在票房上也展現了出來。

許鞍華的《瘋劫》《撞到正》的票房為213萬和359萬,余允抗的《凶榜》則是430萬。

徐克的混亂三部曲《蝶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票房分別是115萬、105萬、225萬,賠到吳思遠都開始懷疑人生。

而洪金寶自編自導自演的《鬼打鬼》的票房是567萬,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四名,當年的冠軍是他的師弟成龍主演的《師弟出馬》,香港首部破千萬票房的電影。

之後的《人嚇人》承接《鬼打鬼》的原班人馬。

只打巔峰賽的鐘發從捉鬼道士變成了拆白黨,洪金寶依舊蠢萌,22歲的紅姑青春靚麗,總算髮現了她的美,沒想到是從一部靈幻片中。

只是《人嚇人》的故事全靠創意和演員撐著,這種電影好複製又難成經典,因為創意會枯竭且不可複製,演員有狀態不佳的時候。

這時,此類型電影就會走入死胡同,系列第三部《人嚇鬼》便是如此。

作為戲曲片,《人嚇鬼》做得蠻精彩,有幾個段落的表現很吸引人,演員中不愧有許多是唱戲出身,但作為靈幻片,《人嚇鬼》不盡如人意。

影片創意不足,演員不夠強的毛病都出來了。

全片沒有一處設計能夠叫人眼前一亮,都是些老把戲,像是趕工出來的狗尾續貂。

錢月笙飾演的好鬼的扮相和演繹方式都不討喜,導致《人嚇鬼》的票房僅有340萬,是這個系列四部片子裡最差的。

沒有《鬼打鬼》開創靈幻功夫片的前人栽樹的地位,以及元彪在片中扮演殭屍的驚魂一嚇。

同時,也沒有《人嚇人》里洪金寶裝扮紙人的可愛,更沒有《鬼咬鬼》里劉觀偉、林正英、洪金寶的再度攜手。

唯一可說的也許就是《人嚇鬼》里的角色定位了。

片中武功高強、一本正經的師傅與搗蛋惹事的徒弟的配置,第二年林正英將其用在了《殭屍先生》里,讓靈幻功夫片徹底成為港片的流行元素。

然而重複多了就乏善可陳了。

《鬼咬鬼》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劉觀偉執導,黃炳耀編劇,林正英、洪金寶主演,誠意滿滿。

可《鬼咬鬼》卻是《殭屍先生》的低配版,把九叔的徒弟從許冠英和錢小豪換成了洪金寶與孟海,電影類型由靈幻片變成了武打片。

觀眾想看的不是已經沒有花樣的功夫片,而是獵奇有趣的靈幻片。

以洪金寶為主,動作戲升級,林正英卻成了配角,在片中只負責貢獻動作,而非茅山術法。

即使導演別出心裁的加入了茅山道士與西南降蠱的鬥法,還融入了巫乃伊,洪金寶也回到了以前呆呆傻傻的樣子。

但最後並沒有呈現出想要的效果,反而淪為了簡單的拳腳對決,失去了靈幻功夫片以靈幻為主,功夫為輔的本質。

《鬼咬鬼》的這一變,直接變沒了這個系列。

當年票房僅為1358萬,全明星陣容的電影卻連年度票房前十都沒有進去。

而這一年周星馳崛起,年度冠亞軍是他的《賭聖》和《賭俠》,香港電影進入了下一個時代。

《鬼咬鬼》的票房失利可以看出靈幻片疲態盡顯。

即使1992年由《殭屍先生》全部班底傾力打造的正兒八經的續集《新殭屍先生》,票房也僅有636萬。

因為他們又碰上了周星馳,1992年是周星馳年,年度票房榜前五都是周星馳的電影,靈幻片自此近黃昏。

這不可謂不是一件憾事,靈幻片的壽命短短十數年便成為歷史的塵埃。

從《鬼打鬼》到《人嚇人》再到《人嚇鬼》,直至《鬼咬鬼》,這個系列就是因人才斷層、創新太難走到末路的。

儘管洪金寶、林正英、午馬都在陣中,但是沒有紮實的劇本,過硬的技法做地基,只有靈感是無法讓電影昌盛的,宴賓客、高樓起、樓塌了,只是時間問題。

香港電影日漸式微也與此有關。

那時的香港電影人才很多,完全經得起天馬行空的折騰,可當洪金寶、劉觀偉、午馬老去,林正英、黃炳耀去世,靈幻片便一蹶不振。

可見靠創意和演員撐起來的電影的弊端,所以香港電影當時的繁榮是人才的繁榮,而非電影的盛世,一旦斷層,便日薄西山。

現在的華語電影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老一輩所剩無幾,中生代逆流而上,新一代難堪大用,也許香港電影的現在就是華語電影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70c059cabd11111ebcac69d6686f2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