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患者血壓斷崖式驟降,幸虧醫生早有準備,成功挽救了患者

2022-10-17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手術中患者血壓斷崖式驟降,幸虧醫生早有準備,成功挽救了患者

手術台上,外科醫生一邊閒聊一邊進行著手術。

由於是開腹手術,沒有了二氧化碳氣腹的影響,術中的循環一直都很穩定。因此,負責麻醉的張醫生相對比較輕鬆。

然而,「平靜的」手術現場後面是張醫生隱隱的擔憂。原因是,這個患者的腫物長在腹膜後,並且術前的輔助檢查並未定性。最為關鍵的是,術前訪視的時候從患者那裡了解到似乎非常異常的情況。

術前訪視中,張醫生在詢問患者平時血壓高不高的時候,患者一會兒說高、一會兒說不高。由於患者文化程度不高,因此這樣的回答讓張醫生覺得難以辨別真偽。

親自測量血壓,並未發現異常。但是,入院之後的一次血壓卻高達160。最特殊的是,低壓居然達到100了!

一般來說,人在緊張的時候可以血壓高。但是,明顯升高的一般都是高壓,低壓不會變化那麼大。

雖然又反覆測了幾次血壓都不高,但這個事已經悄悄印在了張醫生的大腦。

手術室內,腹膜後、性質不明、血壓有突然高的過程……,這些關鍵信息讓張醫生覺得有必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因為,他擔心手術中會出現那個極為可怕的情況——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

其臨床特點之一,就是血壓不穩定。嚴重者,可有心血管系統併發症。當機體受到刺激,可誘發極為嚴重的高血壓、甚至心腦血管意外情況。

作為麻醉醫生,尚不至於特別擔心手術患者血壓突然升高,而是最擔心血壓驟降。血壓驟降,往往發生在有功能的腫物被切除的「一瞬間」。

當外科醫生正在處理腫物的時候,張醫生早已抽好了藥物。甚至已經將其中的一支藥物拿在手裡,隨時準備推注。

其中,除了術前訪視中的異常發現,張醫生也在術中發現了異常:當外科醫生處理腫物周圍的時候,他就發現患者的血壓逐漸上升。並且這種上升並不是麻醉淺或者其他原因能解釋的。

果然,在切除腫物後的「一瞬間」脈搏氧飽和度曲線開始壓低、血壓也跟著往下走。

不能猶豫了,張醫生在看到血壓數值的一剎那就將升壓藥推了進去。同時,激素等藥物也跟著用上了。

在繼續加快輸液的控制下,血壓終於止住了下滑。

此時,台上的醫生也發現這個腫物有些異常了。雙方都將目標想到一處了,即嗜鉻細胞瘤。

當看到患者血壓穩定了,手術室內的氣氛很快恢復了輕鬆。

離開手術室的時候,張醫生叮囑外科醫生回去要監測血壓、補充激素等等。

即便這樣的叮囑,張醫生也並沒有完全放心。術後當天,又去看了兩次患者的循環情況。

這種緊張和背後的工作,也只有親臨的人才能了解。這,就是一台「意外的」嗜鉻細胞瘤麻醉。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65c0b14b20fe033a7a0eb41652a23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