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美國紐約,聯合國安理會就巴以局勢召開會議。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婷婷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10月21日至2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往以色列和其他中東國家,嘗試推動巴以停火。這是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布林肯第11次前往中東。美方表示,布林肯此行旨在「促成停火協議」,但許多分析人士對此持懷疑態度。
據英國《衛報》報道,10月21日,以軍向加薩走廊北部發動進攻,導致29人死亡。同日,以軍轟炸黎巴嫩東部和南部多地,造成數十人死亡。當前,中東地區衝突外溢效應明顯,加沙、伊朗和黎巴嫩的局勢令人揪心。
「(地區)衝突外溢背後是複雜的原生矛盾和外部干涉的共同作用。」西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晉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分析稱,一方面,巴以、黎以、伊以之間存在固有的宗教、族群和意識形態分歧,很難在短期內通過對話和斡旋的方式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地區行為體和域外大國利用這些矛盾推波助瀾,加劇了地區矛盾。
中國香港地區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德國「德國之聲」電台網站和英國《衛報》等注意到,美以同盟關係密切,中東地區局勢不斷惡化,美國難以撇清干係。
「美國對以色列的縱容對地區局勢造成了負面影響。」王晉表示,美國不希望破壞美以同盟關係,向以色列提供情報、軍事援助等,導致以方不受約束地向加沙、伊朗等推進軍事行動。
王晉認為,美國是這場危機中最重要的域外當事方和國際關係行為體,卻拒絕承擔相應的地區責任和義務。「這種行為容易導致地區衝突升級為更大規模的社會危機和人道主義危機。」
《南華早報》注意到,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差別不大。他們一邊強調支持中東和平,一邊堅定地站在以色列身旁。一年多以來,拜登政府多次表示「調停衝突」,但收效甚微。美國智庫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卡拉布雷斯指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10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分別同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和以色列外長卡茨通電話。
王晉表示,這兩次通話清晰傳遞了中方立場:中方在地區事務上沒有任何私利,不參與地緣爭奪。中方始終希望中東地區停火止戰,通過正確的路徑和原則化解當前衝突。比如,中國在巴以問題上堅持「兩國方案」,呼籲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熱點問題等。王晉分析稱,這兩通電話表明,中國與以色列和伊朗都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中國希望通過加強同各方的溝通,幫助有關各方進行斡旋,為推動衝突降溫發揮建設性作用。
《南華早報》注意到,近年來,中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正在加強,中東國家「向東看」趨勢明顯增強。2023年3月,在中國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2024年7月,巴勒斯坦14個派別在北京舉行和解對話,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
王晉表示,中國能促成和解的原因有很多:中國與中東各國都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中國在中東問題上一貫秉持和平正義,得到了中東國家的廣泛支持;中國的提議符合中東各行為體的普遍訴求,比如呼籲實現加沙全面永久停火和確保人道主義救援不受阻礙地進入加沙等。因此,中國的倡議和斡旋得到了多方認可。
王晉觀察到,近年來,中東國家加快推進「向東看」戰略,向中國學習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的發展為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鑑和路徑,中國始終願意同各國共享發展理念和成果,得到了中東國家的廣泛讚譽。
「隨著中阿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等機制的建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向東看』。」王晉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635622f773d261b040133b8a2d6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