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並文=沈銘
日本相機工業的啟蒙期,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葉。由於當時英/法/德/美等國的木製相機大量輸入日本,對日本產生重要影響,一些生產木製相機的手工作坊開始出現,但鏡頭採用舶來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日本加入協約國,與同盟國的德國處在對立面,德國光學產品進口受阻。
這一背景下,日本著手建立自己的光學工業體系——1917 年,設立以生產軍用光學儀器為主的日本光學公司(即尼康公司)。此後,又有旭光學工業公司(賓得公司)和高千穗製作所等光學企業成立。
01. 一戰期間的戰爭圖片(來自網絡)
這些光學企業為日後日本生產各類光學鏡頭奠定了基礎。同時,一戰期間戰地攝影成為戰爭紀實(圖01)的重要手段,戰爭對照相器材的需求,也促進主要工業國對相機的進一步研發和生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已經具備相對完善的軍用光學設備以及照相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戰爭期間,一些照相器材的生產也轉向軍事需求,比如 1933 年創建的東京精機光學研究所(現佳能公司)的鏡頭設計(圖02)就兼顧到軍事需要,並為日本軍隊生產軍用相機——「98 式」陸軍版和「小型寫真器 2 型」海軍版(圖03)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產品。
02. 二戰期間佳能 200mm 鏡頭設計草圖(上山早登,1990【見注1.】)
03. 二戰期間海軍版的佳能相機(上山早登,1990【見注1.】)
日本相機工業恢復初期,很多企業曾以摺疊相機為起點,這種相機結構相對簡單,易於生產,且戰前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
直到 1950 年代,日本相機工業進入大發展時期,但一些二、三線的相機生產廠家,依舊堅持生產普及型的摺疊相機,以滿足市場對這一機型的需求。
二戰後,日本相機工業恢復並進入大發展階段(1945~1961)——這是日本相機工業復甦的標誌性階段。
SEMI LEOTAX 相機(圖04)就是日本相機工業復甦時期的一個帶有顯著時代特徵的產品,其性能指標與其他國家同類產品大體相當。產品特性雖不突出,但亦可窺見這一時期日產 16 張(等效645規格)普及型摺疊相機的特點,故被稱為「影子產品」。
04. SEMI LEOTAX 摺疊相機
事實上,由於日本國內外市場對相機需求激增,加之韓戰等多種因素,戰後相機生產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相機生產的產業鏈對盤活戰後日本經濟起到了不容小視的促進作用。
日本的相機、汽車、電器產業和韓國的造船業,成為這個時期有口皆碑的發展典範。因此,戰後的日本出現相機生產的繁榮景象。而 SEMI LEOTAX 摺疊型相機,僅是眾多日本相機產品中的一款。
SEMI LEOTAX 相機的生產廠家是昭和光學株式會社(Showa Optical Works,Ltd. SHOWA OPT.CO.,LTD【?】),這一結論源自機身上「SOW」的縮寫標誌(圖05)。
05. 相機機身標有「SOW」
關於昭和光學株式會社的資料很少,網上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 1938 年,那時日本已經發動對華戰爭,光學儀器設備無疑是重要戰略物資。所以,「SOW」又被譯成「昭和光學工程」也不無道理。
不過據說該公司最初的產品就是仿製德國徠卡生產的 LEOTAX 相機,這種相機在戰後依舊生產,且做工相當考究。目前存世的二手 LEOTAX 相機的收藏價格日漸攀高,品相好些的已達 600 美元以上(圖06)。
06. 仿徠卡的 LEOTAX 相機(2013 年 1 月 ebay 拍品)
對比昭和光學株式會社其他相機產品可以看出,SEMI LEOTAX 相機是昭和光學株式會社面向普及市場的一款產品。
由於具備生產 LEOTAX 級別的能力,所以,這款 SEMI LEOTAX 相機雖屬普及產品,但其做工毫不含糊(圖07),可與卡爾·蔡司同類產品媲美。
07. 壓有 SEMI LEOTAX 字樣的飾皮
比如,機身衝壓工藝規範,儘管幾十年過去,飾皮有所磨損,可看上去還是十分精緻,沒有發現鐵皮相機常見的氧化跡象;除黑色以外的其他部分採用鍍鉻處理,凸顯了相機的整體工藝效果。
相機採用橫向彈出式摺疊結構,機身上方裝有固定式逆伽利略取景器,這種取景器在當時的 Olympus Chrome Six I 和 Rich Ray 6 等很多日產相機上都有使用。
08. 裝有固定式逆伽利略取景器的徠卡I型相機
事實上,這種結構自徠卡I(圖08)之後,其美學效果就被眾多相機廠家的小型相機和摺疊式相機所借鑑。
雖然 SEMI LEOTAX 相機沒有裝備測距系統,但其逆伽利略取景器可以做無限遠和 4 英尺的調節選擇(圖09)。
09. 具有遠近調節功能的取景器
所搭載的 S.REGINON 鏡頭亦是清澈無暇,至今依舊的藍色鍍膜充分體現出當時的工藝水平。鏡頭焦距 75mm,口徑 1:3.5,這一指標在普及產品中也相當不錯。
筆者用富士 RVP 100F 彩色反轉片實拍結果顯示,其結像效果相當出色,細部描述與色彩還原能力均達到較高水平(圖10),但最小光圈下有不太明顯的輕微暗角出現(圖11)。
10. f/11 光圈下拍攝的照片(北京盛世九州圖片社洗印)
11. f/22 光圈下有不明顯輕微暗角(北京盛世九州圖片社洗印)
SEMI LEOTAX 相機的基本設計延續了戰前的大部分理念,略有改良。因此,相機光圈採用的是多葉片彩虹結構,葉片數多達 9 片,所以每一擋光圈都能呈現相對整齊的圓形,故此,該機最小光圈做到 f/32,且 f/22 和 f/32 之間變化明顯。
調焦方式為前組調節,與同時期 Kinishiroku Pearl 等整組調節的產品相比,結構得到簡化(圖12),加之目測對焦,令相機看上去更加簡約。
12. SEMI LEOTAX 相機鏡頭的前組調焦(左)與 Kinishiroku Pearl 相機的整組調焦(右)對比照
SEMI LEOTAX的N.K.K. 快門為三葉片鏡中方式,調節範圍 1-200 八擋,另設 B 門(圖13)。由於快門做工規整,筆者對其進行了精度測試.測試結果顯示。
雖然與標準值相比存在一些誤差,但快門的穩定性卻很好(見表1),造成誤差的原因也不能排除機械裝置因時間因素導致的負向影響。
表1對SEMI LEOTAX 相機快門的測試(基於OMES方式)
有趣的是,相機快門撳鈕借鑑了LEOTAX(135型)相機風格,看起來怪怪的,而且為左手位方式,這種左手方式的產品在日系相機中並不多見(圖14)。
不過,由於相機上快門與輸片機構各自獨立(紅窗計數手動卷片)(圖15),所以該機可以方便地實現多次曝光,為攝影者提供更廣泛的創意空間。
當然,這款 SEMI LEOTAX 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容易錯誤地在一張底片上導致非意願多次曝光。解決辦法是養成拍照前再輸片的習慣。
14. 135 相機風格的快門按鈕
15. SEMI LEOTAX 相機的紅窗計數手動卷片裝置
SEMI LEOTAX 相機使用 120 膠捲,豎幅取景(常態),膠片標稱尺寸為 45×60mm,故每個膠捲能拍攝 16 張底片,達到節約膠捲的目的。
這種做法聽上去有點兒像現在的「擴容」,這一點對那個時代來說十分重要。而且,畫幅尺寸的縮小對於減小相機整機尺寸頗有幫助(圖16),該機摺疊後尺寸僅有119×45×98mm(含取景器),重約 500 克。
16. SEMI LEOTAX 相機外形小巧
此外,相機還設有附件插座,可以插入閃光燈、測光表或測距儀。
綜上所述,SEMI LEOTAX 相機擁有日本戰後恢復時期摺疊相機的特點,與其他日本摺疊相機相比有許多共同之處,「影子」效果十分明顯,基本代表了當時日本普及產品的製造水平。
該相機現在掛上膠捲依舊可以拍照,加之可摺疊便於攜帶,就娛樂性而言應當勝過普及型數位相機。實際 42×57.5mm 的有效畫幅尺寸也能記錄到足夠的影像信息,便於膠片轉數碼存儲。
因此,對於關注小眾機型的相機愛好者來講,SEMI LEOTAX 無疑是一款值得保存和使用的相機。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5zLHm0BJleJMoPMCi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