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各地陸續復工,社會消費也在逐漸恢復。有業內人士預測,疫情過後,消費行業會迎來一波報復性反彈,尤其是餐飲領域,「忍飢挨餓」許久的消費者對「下館子」、聚餐的需求大幅提升。也有人預測,這種反彈將是短暫、微弱的,只是正常剛性需求的恢復,儘管目前消費市場出現一些回溫跡象,但究竟能不能說明疫情過後會有報復性消費,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那麼,面對不確定的「消費高潮」,食業應當如何應對?
專家
需求釋放,「報復」是必須的
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疫情的好轉,消費者壓抑的需求會得到迅速釋放。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其演講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們會看到的分別是貨幣寬鬆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
最近公布的一組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觀點。近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介紹,2月下旬,商務部重點監測的1000家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2月中旬增長5.6%,自1月下旬環比連續負增長後,開始恢復正增長。
餓了麼數據顯示,從2月10日開始的復工第一周,上海人在餓了麼消費了16萬單奶茶,到了復工第四周,這個數字已增至33萬單,其中一名用戶一次性下單77杯奶茶。在外賣訂單量排名第一的奶茶品類中,還出現了「升杯加料」的勢頭。復工第四周,上海共售出7.2萬杯珍珠奶茶,如果按一杯12顆珍珠計,這些珍珠可以填滿一個國際標準的游泳池。同時,要求大杯、超大杯的奶茶訂單比去年12月正常一周增加了3.4倍。
有專家預測,各個行業即將回溫,迎來一大波「報復性」消費狂潮。復工第一周,上海人消費了3.6萬單生煎訂單,到了復工第四周,上海消費者消費了超過6.2萬單生煎訂單,單量增長1.76倍,且三拼生煎訂單比去年12月正常一周增加了1.7倍。復工第一天,甘肅蘭州一家烤串店座無虛席,當天賣出了6000串烤肉,更有顧客站著吃了40串近2斤肉。浙江杭州某大廈商場開業的第一天,5個小時就拿下了1100萬元的銷售額。3月初,山東濰坊一家烤肉店復工,顧客打電話直接「來一本兒」,意思就是整本菜單全點一遍。經確認無誤後,3個店員忙活了3個小時搞定這一大單,老闆親自開車送貨上門。顧客表示,這頓外賣花了1200元,家裡8個人一頓沒吃完。3月12日,海底撈火鍋85家餐廳恢復營業,大部分恢復營業的餐廳出現了顧客爆滿的情況。
3月,江蘇省消保委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對江蘇省消費意願的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由於疫情造成的消費慾望受限,很多人都產生了看什麼都想「買買買」或者「屯一點」的「報復性心理」,具體來說,超四成(41.5%)受訪者的消費慾望在疫情期間增強。這部分消費者不是現在就不停地在網上「買買買」(13.1%),就是憋著等疫情結束再大買(28.4%);約有44.4%的90後和47.3%的80後,會因為疫情而出現「消費刺激」狀態。這意味著他們進一步「買買買」的慾望會在疫情企穩後得到進一步釋放。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以新生代為主流消費群體的行業及細分品類很可能會迎來報復性消費,「比如咖啡、新式奶茶等。疫情期間,年輕消費群體可以說已經憋瘋了,他們早就想出來消費了。疫情期間,這類行業其實也經歷了一輪洗牌,未來能夠生存下來基本上都是優質企業,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行業發展。」
心理專家認為,報復性消費在心理學上屬於一種過度補償的心理機制。長時間的自我壓抑之後,為了滿足內在的某種心理平衡,就會在接下來的一個階段里,過度地自我彌補。有經濟學家則認為,在一季度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有望在二季度得到釋放,並帶動相關的如家電、家具、裝修等消費。三、四季度的消費增速可能又將較二季度逐步放緩,回歸到中國消費增長的長期趨勢水平上來。
網友
疫情影響,消費將更加理性
相對於專家分析與行業預測,網友們的想法更「接地氣」:我想「報復」,可惜沒錢。《報告》顯示,77.7%受訪者預計未來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其中預計收入明顯減少的比例超過五成。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此前對工薪階層金融健康的分析結果則顯示,一方面,70%的工薪階層預計疫情後家庭收入將減少;另一方面,近六成工薪階層手中的應急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以內的疫情前同等標準生活,僅兩成可維持半年以上。有媒體近日開展的「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嗎?」的主題調查顯示,86.5%的網友表示,疫情過後,不會報復性消費。
也就是說,所謂報復性消費可能根本就是個假命題。在疫情的擠壓下,消費者的消費時間相對集中,這只是對剛需類產品的「恢復性」消費,很有可能無望「報復性」,而理智消費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基本觀點。
調查還顯示,75%左右的網友認為理性消費、未雨綢繆很重要,受調研的網友對長期的消費持保守態度。近六成網友預計今年消費會減少,主要原因是疫情結束後仍打算減少外出和經此一疫,學會了理性消費。次要原因是預計今年財務狀況不佳所以需縮減消費預算。有數據分析,2020年春節期間比平日日均活躍用戶規模增速TOP10的移動購物APP中,有四個是生鮮到家類APP。經此一「疫」,生鮮到家類商家不僅熱度高漲,還改變了許多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贏得了一波忠實用戶,算得上是最大贏家。
有意思的是,受疫情影響,儘管「理性」逐漸被消費者重視,但能聽、能看的體驗式直播行業卻在疫情下迎來暴發。2月29日,海底撈、辣府、珮姐等10家火鍋店集體上淘寶直播開「深夜食堂」,9位「火鍋總裁」變身美食主播,一邊吃火鍋一邊和網友互動,4個小時200萬網友圍觀了這場「總裁吃播」。西貝、小龍坎、海底撈也在淘寶直播間做飯吃播,報告顯示「口碑/餓了麼本地生活」類目直播引導成交上漲439%。此外,農民直播也很火熱,截至2月13日,全國各地「大棚直播間」的數量超10000場。2月15日的淘寶直播「村播日」上,直播間賣菜的農民超過10000人。柳州螺螄粉成為「村播」TOP1單品,銷售火爆的還有海南蜜瓜、車厘子、天狼月季、海南菠蘿蜜等。3月16日,抖音發布《抖音春日經濟觀察》,2月下旬以來,已有16位書記、縣長和多位平台創作者,通過抖音、西瓜視頻進行直播,幫助各地銷售農產品55萬件,銷售額超2100萬元。
可見,無論「報復性」還是「恢復性」,市場消費需求仍在,但人們對待消費的態度更加理性。而如何用真實、優質的產品品質,加上生動、極具現場感的營銷方式,打動消費者,撬動市場需求點,將成為疫情之後,食業與食企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