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如何做6億人的AI助理?

2023-11-22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釘釘,如何做6億人的AI助理?

數字化是買不來的。

文丨畢亞軍 張靜波

「釘釘因為 AI 時代的到來,獲得前所未有的想像力。每個人和企業都將具備個性化的智能助理,而釘釘有望成為最好的 AI 智能助理平台。」

11月16日晚的2024 財年二季度財報發布上,阿里集團 CEO 吳泳銘公布了第一批四個戰略級創新業務,釘釘位列其中。

這也意味著,經歷了亞運釘,煉出了「魔法棒」的釘釘,將更以AI為底色更深度地融入更廣闊的數字世界。

【一部手機,10萬人協同】

杭州,文一西路。

當人們還沉浸在亞運會的精彩瞬間時,一群年輕人在未來park園區5號樓里,緊張地忙碌著。

他們正在創造一項歷史。

一場大型賽事,如何協同所有人,保證比賽順利進行?這是一件很難的事。

以杭州亞運會為例,所有參會人員,包括各國運動員、工作人員、志願者等,總數超過10萬人。

這些人進進出出,相互之間不認識,突然要協同起來,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同時,比賽場地還散布在杭州等11個地市。

這種分布式的調度,難度跟在一棟樓里,上下兩層員工的協同,完全不在一個維度。

也因此,賽事主辦方早在三年前,就開始尋找合作夥伴。

像亞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人員的管理、協同,以前都靠電話。但這種傳統的協同方式,存在諸多弊端。

比如,無法快速定位聯繫人、異地難以協同、不能視頻,等等。

杭州亞運會,以數字火炬手等各種黑科技聞名。技術的進步,也使得主辦方希望藉助數字化技術,來實現更高效的協同。

釘釘,就這樣進入了備選。

整個決策過程,異常艱難,畢竟這事關國際形象,一旦出事,影響太大。經過反覆推敲,主辦方最終決定:

牽手在協同辦公領域經驗豐富的釘釘。

活雖然攬下來了,但這畢竟是大型賽事第一次用數字化產品做管理,大家會不會用、願不願用、能否高效協同、是否安全……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就連主辦方,一開始心裡也沒底。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釘釘開發人員與主辦方一起,了解需求,攻克技術難關,應用落地,經過三年多打磨,終於上線了全球首個大型體育賽事一體化智能辦賽平台:

亞運釘。

亞運釘不僅為10萬人提供了線上協同辦賽服務,還集成了人員管理、交通組織、醫療急救、賽場監管、智能問答等多項功能。

組織架構內的人員,可通過搜索,快速定位聯繫人,無需添加好友就能溝通,並支持中、英、日、泰等13種語言的實時翻譯。

現場總控大屏與各分賽場之間,還實現視頻一鍵直連,方便處理各種緊急情況。

亞運釘還第一時間接入了釘釘AI魔法棒功能,辦賽人員可以隨時在群聊里,@釘釘「問答機器人」,AI會根據已配置的知識庫內容回答,這樣後加入的志願者就可以快速了解事項進展和賽事知識。

這個新型的協同平台,一上線就大受歡迎,為賽事工作人員提供了高效、智能、安全可靠的辦賽服務,確保了杭州亞運會的順利進行。

在大賽中,成功經受住考驗的釘釘,也實現了自身的飛躍:

不但在安全、技術、體驗上,沉澱了能力,通過與亞運會的對接,還大大加強了自身的底座能力。

「這三年,把釘釘底座能力沉澱得非常紮實。」釘釘總裁葉軍說。

在中國,規模在10萬人以上的公司,大都是行業巨擘。釘釘原本是為中小企業設計,在服務大企業的過程中,還有很多課要補。

杭州亞運會,讓釘釘實現了蛻變。

閉幕後,杭州亞組委信息技術部還用釘釘AI魔法棒寫了一封感謝信。

【釘釘只做一件事,PaaS化】

三年前,釘釘還只是一個效率工具。

彼時,釘釘的定位是一種工作方式,讓工作學習更簡單。因為疫情,釘釘的活躍用戶在2020年開始激增。

對於一款To C基因的產品,這無疑是幸福的。

但成長的背後,也伴隨著煩惱。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成本開始飆升,變幻的形勢逼著企業重新思考。

也是在那一年,葉軍從阿里空降釘釘。

上任後,他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釘釘從以前To C單純追求規模,轉向To B做深價值。

因為生意邏輯上的差異,葉軍的試驗,剛開始並不順利:一年之內,釘釘流失了20多名資深員工,很多人等著看笑話。

但葉軍並不慌,因為他手握一張王牌:客戶第一。

網際網路公司,天生就是數字化的。這既是優勢,也容易滋生傲慢,覺得系統在自己內部都跑通了,客戶只要照貓畫虎就行。

葉軍對於這種想法,始終保持著警惕。

2020年,阿里做了健康碼,大家都覺得阿里很牛。葉軍當時帶團隊,在客戶那裡睡了兩個星期。

但談到健康碼的成功時,他卻說,主要歸功於政府,並感慨一個二維碼,背後涉及民政、公安等多部門協同。

不經過這種行業的歷練和學習,你就不可能弄懂客戶的業務和需求。

這種對客戶的謙虛,一直貫穿釘釘的整個開發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釘釘始終抱著學習的心態。

比如,上班打卡,很多外企過了六點打卡,不管幾分鐘,都是要算加班的,但中國公司從來不記。

為了滿足這些外企的需求,釘釘加入了時間統計功能。

再比如,很多客戶要求,在線文檔里加入電子簽名和審批功能,甚至在視頻會議中,對每個人的頭像進行個性化排位。

雖然釘釘並沒有這樣的需求,但還是尊重用戶的意願。

在釘釘,這種向客戶學習的氛圍,被稱為共創文化。

葉軍不但要求下屬,到客戶現場去,甚至還提出要向前一步,客戶給你需求,你多想想他為什麼提這個需求,把場景還原一下。

就是在這種不斷滿足客戶需求的過程中,釘釘逐漸築牢了自己的實力。

比如,跟騰訊相比,釘釘的視頻會議原本還差一截。但經過杭州亞運會這種規模的壓力測試後,如今已迎頭趕上。

但釘釘並非從頭到尾,什麼都做。

相反,它只做基礎能力和基礎產品,比如溝通、流程、文檔、視頻這些基礎能力,以及基於大模型的 AI PaaS。

用葉軍的話講,「釘釘只做一件事,就是PaaS化。」

為此,他還以著名的蘇制自動步槍AK47為例,說明當你做好了基礎產品,做好了底座,就有了很強的擴展性。

別人就能在這個底座上,開枝散葉。

如此,釘釘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效率工具,而變成了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平台。

【開放是一種信仰】

釘釘之所以選擇只做PaaS化,只做底座,源於葉軍對行業的一個清醒認知:

沒有人能從頭到尾,獨占所有的生意,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為什麼城市歷經千年而不倒,而企業通常壽命很短?因為城市不是獨占,而是一個豐富、開放的生態。

獨木難支,合抱成林,才能生生不息。

葉軍上任後,重點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圍繞用戶需求,築牢平台和底座。第二件,是開放生態。

用葉軍的話來講,「開放已經成為釘釘的一種信仰。」

在這個過程中,釘釘一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

過去,釘釘就是一款To C產品,靠產品力和用戶規模說話,基本沒有服務能力。轉向To B後,服務成了關鍵。

為此,葉軍帶領釘釘,惡補短板。

與行業其他對手相比,葉軍對數字化有著不同見解。在他看來,數字化是一種服務,數字化就是個性化。

具體到業務中,這要求釘釘尊重各行各業的差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專屬服務。

比如今天,大家都在討論大模型,試圖一個通用大模型搞定一切。

但葉軍認為,現階段,基礎大模型還很難滿足行業的個性化訴求,釘釘將基於自身的AI PaaS能力,為教育、醫療、製造等不同行業,提供專屬模型。

同時,釘釘還把這些能力開放給夥伴,生態夥伴如果做出好模型,釘釘也會對接。

為了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過去幾年,釘釘還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以不足2000人的團隊,服務千行百業。

在提升服務能力的同時,另一方面,釘釘還大力扶持開發者,繁榮平台生態。

截至2023年3月,釘釘上的低代碼開發者超過380萬,低代碼應用數突破800萬。

沒有這樣一個龐大、繁榮的生態,釘釘就不可能擁有6億多用戶,服務超過2300萬家企業組織。

葉軍說,相比自己的產品牛,更讓釘釘感到開心的是,生態夥伴的成功。

過去幾年,很多企業在釘釘的幫助下,通過數字化提升了競爭力。

比如,方太依託釘釘開放的技術底座能力,自定義產業鏈協同平台,加速提升組織協同效率及業務數字化水平。

再比如,寧德時代在黑燈工廠,實現SAP系統與釘釘的對接,讓系統變得更強大。

此外,很多生態夥伴,也在釘釘上賺到了錢。

據葉軍透露,目前在釘釘上賣企業服務的公司,有好幾家年收入已經過億。未來,這樣的公司還會越來越多。

生態夥伴的成功,反過來,成就了釘釘。

隨著生態的不斷繁榮,釘釘的底座能力也越來越厚,這使得它能夠集生態之力,更好地服務客戶。

在葉軍看來,未來AI還將給企業服務行業提供更大的機會。

要想抓住這個機會,讓AI變得更普惠,使用門檻更低,一樣離不開生態夥伴的參與。

【數字化是買不來的】

過去幾年,很多企業都在積極擁抱數字化。

這股潮流正以迅雷之勢,席捲全國和千行百業。但不少企業在數字化的過程中,由於經驗不足,急於求成,導致效果不佳。

比如,有的企業希望,買一套ERP、CRM,直接拿來用就行。還有的企業,總是幻想,有一個東西能解決所有問題。

軟體廠商也想搞一個通用產品,發往全國全世界。

釘釘也曾走過彎路,但通過不斷的實戰和總結經驗,如今的葉軍對於數字化,有著自己一套務實的觀點。

不久前,葉軍在接受華商韜略專訪時,向外界分享了這些觀點。

觀點1 數字化是買不來的

那種今天買一款軟體,明天企業就一步登天的事,在葉軍看來,是不存在的。因為中國地域遼闊,行業差距、行業縱深、行業寬度太大了。

你不可能一套方案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尊重各行各業的差距。

事實上,客戶對自己的業務更熟悉,因此釘釘在服務客戶時,總是虛心向對方求教,耐心與對方共創。

急於求成,是數字化的大敵。數字化,需要踏踏實實解決問題。

觀點2 好產品不需要教

很多數字化產品,功能做得很複雜,客戶可能90%都用不上,能用上的,很多時候也不知道怎麼用。

弄得客戶越來越迷糊,有時候,為了更高效、方便,結果反倒變得低效、不方便。

對此,葉軍始終保持著清醒。他要求產品經理必須懂業務、懂運營,並做到先人一步,多去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提這個需求,把簡單留給客戶。

在葉軍看來,好的產品是不需要教的,就像蘋果的產品一樣。

觀點3 數字化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

數字化,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在葉軍看來,是沒有的。

當年,他還負責阿里的信息化時,一開始也想做一款很牛的產品,就結束了。但後來乾了五年,都覺得不滿意。

最後,他想明白了,沒有人能把所有問題解決掉。

數字化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從來沒有一個銀彈,可以一槍打中。數字化是陪伴過程,它更像婚姻關係,而不是談戀愛。

所以,千萬別指望數字化買了一款產品,就萬事大吉,就結束了。

觀點4 數字化不是炫技

有的企業,為了趕時髦,購買各種先進的數字化產品,恨不得從上到下,武裝到牙齒。

但數字化不是喊口號、講理念,更不是炫技,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牛、自己無敵,而是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因此,它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哪怕過程有點土。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釘釘的財務系統,到現在還是手工錄入,沒有CRM。有員工吐槽,堂堂科技公司,用手工感覺有點low。

但葉軍認為,數字化不是為了證明先進,故意搞個黑燈工廠。抖音為什麼能做起來?因為大部分老百姓在家裡、在農村裡。

這些關於數字化的觀點,看上去沒那麼高大上,甚至有點土,但卻很務實。

而正是這種務實,使釘釘得以更小的阻力和更大的確定性,穿越崇山峻岭,一路向東,游到海闊天空。

談到未來,葉軍說,釘釘有四大願景:

一是讓更多的人喜歡釘釘,二是成為中國最大的toB企業服務公司,三是成為最大的企業服務分發平台,四是成為智能應用最高頻的場景。

相比前三個願景,智能化是更長遠的目標。

對此,葉軍很有信心,並認為,隨著大模型時代的到來,屬於釘釘和中國SaaS的黃金十年才剛剛開啟。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e47346dab0dc03ad2b72c623df6d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