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10月2日,「新時代,我來講:『英雄花開英雄城』2024廣州故事會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專場——粵韻傳『城』」主題活動正式開啟。活動從10月2日持續至10月6日,共五場次,旨在通過粵語講古的形式,講述廣州紅色文化和嶺南文化。
一襲長袍、一把紙扇,廣東省級非遺項目「粵語講古」傳承人彭嘉志帶著5位小徒弟來到現場,為前來聽古仔的小朋友帶來精彩的粵語講古。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名為十三行,大家知道十三行這一地名是從何而來嗎?」彭嘉志為聽眾們講述十三行的由來,以及十三行富商吳天垣如何從「賣雞爽」成為「爽官」的發家致富奮鬥故事。
「現在的十三行沿用了明清時期的名稱,這一帶曾是洋商的聚集地,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生意。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有瓊州府人在此經商,瓊州有十三州縣,十三行因而得名。但也有另一種較多人認可的說法——十三行因貿易生意繁多,商人要經常使用算盤算錢,算盤有13行,因而為這一片區取名十三行。」彭嘉志聲情並茂地將十三行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十三行白手起家的吳天垣就是在此地緊抓機遇,從賣雞小販成長為富商。彭嘉志說:「吳天垣在十三行打工期間,除了勤勞、善揣摩洋人心意,更積極學習外語,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得到洋商器重。他遂積累資金,與外商開展貿易,並致富,最終躋身於十三行行商之列……」
《醒獅傳說》《狀元及第粥》《刑場上的婚禮》《五羊傳說》……彭嘉志講述《十三行》後,其5位小徒弟逐一上場,為聽眾們講述為人津津樂道的廣州古仔。
今年15歲的雷霆楓講述了紅色故事《刑場上的婚禮》,他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景,將陳鐵軍、周文雍的故事一一道來。「我從12歲開始學習粵語講古,拜彭嘉志為師。經過4年學習,我感覺自己在粵語講古方面較有天賦。希望能通過粵語講古,將粵語文化傳播給更多同齡人。」
「我在現場講述《五羊傳說》,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和大家分享羊城的由來,也提醒大家要珍惜糧食。」今年10歲的張芷晴從6歲開始學習粵語講古,她認為,能和同齡人以粵語分享廣州的傳奇人物和有趣的歷史,能激發大家學習粵語的興趣。
粵語講古如何傳承和弘揚?彭嘉志認為,首先社會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當人們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才有更多的興趣關注文化;青少年家長,還有社會各方面需要更加重視本土文化;作為傳承人則要做好傳承教學的工作。
「粵語講古一直以來是沿著『老傳中、中傳幼』的方式傳承發展,將粵語講古傳授給青少年群體是至關重要的。」彭嘉志說,對於青少年而言,沒有一定的標準評判其粵語講古技藝是好或是壞。他認為,青少年首先要肯學,讓他們身邊有學習粵語講古的氛圍和展示平台,激發他們對粵語講古的興趣。
文|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荔宣
圖|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