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寫道: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也就是說,兒童的敏感期,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它是孩子心智水平提升的跳板,如果順利過去了,孩子的各項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提升。
處在敏感期的孩子,會對特定的事物很感興趣,比如特別喜歡觀察小蟲子、小螞蟻甚至更微小的物體,說明是到了細小事物敏感期。而你發現,孩子每天放學要把鞋子擺整齊才肯換拖鞋,平時的玩具也按顏色、大小,擺的整整齊齊,這說明秩序敏感期到了……
我家孩子已經6歲了,經歷過了學齡前大大小小的敏感期,我也算有些心得和體會了。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當孩子到了這樣的敏感期時,不要盲目阻止,避免錯失激發潛能的時機,耽誤了能力發展。
1、語言敏感期(3個月-3歲)
從3個月左右,就可以引導小嬰兒嘗試發音,並提供音樂、童謠、繪本等可以發聲的啟蒙道具,幫助孩子鍛鍊語感。等到9個月左右,寶寶基本可以發簡單的詞語了,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可以多跟孩子說話,刺激語言發展了。
等到3歲上幼兒園後,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語,經常跟孩子聊天。能提升表達能力。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後,每天放學路上,我們都會聊很多,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他說,我聽。
2、感官敏感期(1-1.5歲)
我家孩子剛出生時,有親戚送來了一個撥浪鼓,我每天搖一搖,他就會盯著我看,後來我把撥浪鼓放在他手裡,慢慢的他就能握住了,自己搖起來。
1歲以內,多給孩子聽兒歌,可以是父母哼唱的,也可以是有聲讀物,幫助孩子感知,不同的聲音。
進入到1歲以後,就可以把聽、看、摸結合起來,識別顏色、聽有聲音的啟蒙道具、摸洞洞書,或者有觸感的早教道具。
3、動作敏感期(3個月-3歲)
三翻六坐八爬,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但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不同,並不能作為統一標準。
一般孩子在3個月時,已經可以自主抬頭、俯臥1分鐘左右了,再過一兩個月,手臂力量發展足夠,就可以翻身、側身了。
大動作發育是兒童成長的里程碑,每次做兒保檢查時,醫生也會重點觀察,嬰兒的大動作發育情況。
平時可以用抓握玩具、積木等,促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並刺激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
進入到2歲左右,孩子基本上可以獨立行走,在媽媽的幫助下,穿衣服了,肢體協調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可以用蒙氏早教道具,鍛鍊手眼協調能力,以及用扔球、跑、跳的方式,鍛鍊肢體協調能力。
4、秩序敏感期(2-4歲)
記得我兒子在兩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到秩序敏感期,他擺好的凳子、玩具、鞋子,如果有人動了,就會特別生氣。
有次我沒注意,著急上班穿鞋子打了個踉蹌,碰倒了他的鞋子,兒子的眼淚馬上來了,委屈巴巴的跟我說:「媽媽,你要跟我說對不起,你碰倒了我的鞋子。」雖然忙著上班,但我知道他處在秩序敏感期,需要得到安慰,趕緊跟他說對不起,並順手擺正了鞋子。
所以,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家長不要輕易去破壞孩子的物品,也要逐漸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這也是守規則的啟蒙期。
5、微小事物敏感(1.5歲-4歲)
不管看到地上的蟲子,還是媽媽衣服上的亮片,孩子都要觀察上一陣子,這就是微小事物敏感期到了。
這也是培養觀察力和專注力的黃金期,記得不要輕易打擾孩子,讓他安靜的看著,只要不出安全狀況就好了。
6、閱讀敏感期(2-5.5歲)
閱讀敏感期也被稱為文化敏感期,一般在2歲左右,孩子就會對書籍產生興趣。剛開始可能是紙板書、洞洞書。
等到3歲左右,就可以挑選合適的書籍,每天給孩子讀了。上幼兒園後,更建議固定閱讀時間,此時兒童的記憶能力、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更願意在書籍里探索了。
我家兒子在出生後沒多久,我就開始每天給他讀童謠、兒歌、繪本,他剛開始也聽不懂,就是靜靜的看著我。後來,剛6個月左右,他就開口叫「爸爸、媽媽」了,後面的語言學習,也很順利。
現在上一年級了,老師經常夸孩子,上課注意力集中,還愛閱讀,懂得知識很多,平時小測都是雙A+,深得老師的喜愛。所以,閱讀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尤其是處在閱讀敏感期,更要重視。
枕邊育兒寄語:
學齡前的教育是昂貴的,即使是公立幼兒園,也要一個月八九百塊錢,這就充分說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我們作為家長,在孩子6歲前的成長關鍵期,更要重視引導和教育!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