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冰火兩重天」,ChatGPT概念(AI概念)持續暴漲,不斷創新高;新能源車、光伏板塊持續大跌,創了近半年新低。
不少人問勇哥, 要不要把新能源基金賣了,買AI基金?
我的建議是, 不要。原因有兩個:
1) 大部分AI概念都是「瞎漲」:
2) 新能源車和光伏板塊現在處於「磨底」階段,割了很可惜;
下面簡單聊聊我的看法。
1、中國的ChatGPT能發展起來嗎?
我傾向於認為, 能!
有些人將百度的「文言一心」和OpenAI的「GPT-4」比,說文言一心代碼抄襲、使用體驗不及GPT-3一半、是CheatGPT……
這顯然沒有抓住問題的重點。 中國的網際網路是一個「自循環系統」,我們需要和美國的產品比嗎?微博比不上FACEBOOK、百度比不上GOOGLE,阿里比不上AMAZON;但在中國,微博、百度、阿里依然是各領域的頭部平台。
判斷中國ChatGPT能否發展起來的重點在於, 能否產生一個國民級應用?
目前來看,很有想像力。
GPT-4在美國律師資格考試中以298分通過,超過90%的考生;在AP藝術史、生物、微觀宏觀經濟學等考試中全部順利拿到5分。這就是說, 最新的ChatGPT技術已經達到了「優秀文科畢業生」的水平,可以替代大量的人力工作。
既然美國已經成功,就算中國公司的技術水平不行, 「抄襲」總會吧(雖然不大體面)?所以要相信, 中國大機率也能出一個ChatGPT的爆款。
2、ChatGPT利好什麼板塊?
「算力、模型、數據」是發展AI的三大要素,其中「算力」是基石。
所以,發展ChatGPT最先利好的是「算力」。
根據IDC預測,中國AI算力規模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6年將達1271.4 EFLOPS,CAGRA(2022-2026年)達52.3%。
先別急著高興。
算力由三部分組成:AI晶片、AI伺服器、數據中心。其中, AI晶片是基礎;AI伺服器是AI晶片的系統集成;數據中心是「存儲器」。
必須了解一個現狀:
雖然,中國的AI伺服器水平居於世界前列,數據中心至少有三大運營商兜底,這兩塊問題不大;但是, AI晶片又被人「卡脖子」了。
AI晶片主要有四類:CPU、GPU、FPGA、ASIC;其中CPU是基礎,GPU、FPGA、ASIC作為「加速器」協助CPU工作。但是 ,這四類晶片目前都被海外大廠壟斷,根據Counterpoint、IDC數據,Intel和AMD共計占2022年全球數據中心 CPU 市場收入的92.45%,Nvidia占2021年中國加速卡市場份額的80%以上。
被「卡脖子」,那麼,就算中國的ChatGPT能發展起來, 利潤的大頭也得讓給別人。
所以, 別瞎炒作ChatGPT概念了。而且, ChatGPT指數年初以來已經漲了78%,預期打太滿了,風險不小。
實在看好ChatGPT呢, 可以關注一下「通信板塊」。
根據《數據安全法》,ChatGPT訓練所用的數據只能存放在國內,數據中心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建數據中心,就要用到通信設備、通訊材料等等。
中泰證券研究顯示,ChatGPT帶動伺服器用量增長及平台升級,預計2025年伺服器PCB市場超160億美元,2021-2025CAGR達21%。
所以,對通信的利好是相對確定的。但也要注意,通信板塊年初以來已經漲了32%,漲太多了,目前也不建議追。
3、新能源車、光伏到底了嗎?
不敢說「已經到底了」,只能說新能源車、光伏板塊處於「磨底」階段,現在的性價比真的很高。
看新能源車板塊,股價已經跌到了2022年4月底的「黃金低位」了;PE估值比2022年4月底更低。
看光伏板塊,PE只有19.87倍,位於近5年最便宜的時候;只有近5年「中位數」的1/2。
投資講究「低買高賣」,在這麼便宜的時候,「賤賣了」多可惜。
新能源車、光伏還會跌嗎?有可能。
簡單地說,在短期,新能源車的漲跌主要取決於 「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是否企穩;光伏板塊的漲跌取決於 「多晶矽、矽片、光伏組件」的價格是否企穩。
近段時間,「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還在持續下跌。3月16日,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為31萬元/噸,3月20日降到29萬元/噸,23日降到28萬元/噸,今天進一步降到27.75萬元/噸。
一天一個價,新能源車板塊可能還要「磨一磨」。
從近1個月的情況看,矽片、光伏組件的價格已經企穩了;
但是, 多晶矽的價格在溫和下降,3月8日光伏級多晶矽的價格為25.84美元/千克,3月15日降為25.65美元/千克,3月22日進一步降為25.33美元/千克。
不過看下降的幅度,應當快企穩了。
總之呢,對這兩個板塊,最好多點耐心。
4、結語
講了這麼多,好像也沒有「確定性的機會」。有人說,囉里囉嗦,說了個寂寞。
我不這麼認為, 投資講究「逆勢研究,順勢交易」。
新能源車、光伏正處於「探底」階段,正是需要研究的時候,只有研究清楚了影響它們漲跌的因素,在機會到來的時候,才敢於「加倉」,才能抓住「賺大錢的機會」。
AI正處於「強勢期」,但是也不能簡單地「順勢交易」,需要研究它上漲的「合理性」;如果它的上漲沒有合理的依據,你追進去,不就被割韭菜了嗎?
所以, 不管最後有沒有「明確的結論」,我認為研究都是有必要的,也會堅持輸出「研究乾貨」。這是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也是對讀者負責。
部分人看文章,只為「找答案」,沒有明確的答案就不想看了。
這種思想其實很危險, 最後大機率「被割韭菜」,因為只有「騙子」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
你知道得到一個「稍微明確的答案」有多難嗎?
勇哥和投研團隊每天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辛苦地研究,評估基金、板塊的確定性,測算上漲空間,量化回調的可能性,往往研究了十幾個行業,才發現一個「比較明確的機會」。
所以,理性一點,別老是「找答案」,因為很多時候根本不存在!
如需看大盤及賽道估值,請看第三條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