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量增效,兵團棉花產業如何保持強勁勢頭?

2023-10-28     天山植保

原標題:穩量增效,兵團棉花產業如何保持強勁勢頭?

穩量增效,兵團棉花產業如何保持強勁勢頭?

金秋十月,一師阿拉爾市棉海泛濤,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

10月21日,采棉機在一師九團棉田裡作業。今年,一師阿拉爾市種植棉花205萬畝,棉花機采率達97%,並配備相應的機采棉加工生產線,進一步保障新棉品質。張麗榮 攝

「十四五」時期,在國家棉紡產業轉型升級新形勢下,作為國家重要的棉花產業基地,兵團如何面對挑戰、抓住機遇,保持棉花產業強勁發展勢頭?

穩量為基、提質為本、增效為徑,今年以來,兵團緊緊抓住布局、管理、收穫三個關鍵環節,多措並舉塑造棉花產業新優勢,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增強,兵團國家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地位穩如磐石。

穩量——優化布局,穩產促進保供

10月15日上午,在七師一二五團29萬畝棉田裡,80餘台采棉機穿梭往來,「產」下一個個巨大的「金蛋」,配備了加長車廂的運輸車輛將這些棉包有序運往軋花廠。

辛勤耕耘後迎來收穫季,這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期。

「100畝棉花3個多小時就采完了,采凈率應該在95%以上。」看著一片整齊的棉稈,一二五團二連職工趙炳新憑經驗很快判斷出機采棉大致數值。

「平均5畝地下一個『蛋』,每個『蛋』重2噸以上,預計籽棉平均畝產420公斤,加上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棉花質量追溯補貼、棉花生產質量獎補,今年的辛苦有了回報。」與連隊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郝軍保算完秋收帳,趙炳新說。

棉花是國計民生不可或缺的基礎產業,也是兵團的優勢產業。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實施後,如何引導職工積極種植棉花、穩住總量,是一二五團黨委倍加重視的問題。該團加大宣傳力度,推廣先進技術,全面做好服務,拿出最好的土地種棉花,今年棉花種植面積達到29萬畝。

七師胡楊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忠華介紹,按照兵團推進棉花穩量增效要求,今年師市棉花種植面積163萬畝,將一二三團、一二四團、一二五團等8個團場作為棉花優勢區域布局團場;建設自動化智慧棉田等示範區,引導職工種植優良品種,棉花「一主兩輔」品種覆蓋率超過85%,為棉花穩量保供打下了堅實基礎。

鞏固兵團國家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地位,首先必須要穩量。兵團優化棉花生產布局,對2015年印發的《兵團棉花優勢區域布局方案》進行修訂,確立了73個棉花優勢區域團場,今年棉花種植面積1250萬畝,以穩量促進保供。

「今年,兵團加大統籌力度,鼓勵適宜棉區穩定種植面積,有兩個師市棉花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3個師市超過100萬畝。優勢棉區生產力的全面提升,為保障國家棉花供給安全作出了兵團貢獻。」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提質——科技興棉,全程質量管控

夕陽西下,看著最後一輛拉運棉花的車輛遠去,六師新湖農場三十二連職工蔡加深拍拍身上的灰塵,長長地舒了口氣。

「今年種的是師市推薦的優質棉花品種,農場在播種、田管、採摘、收購各環節實行質量追溯,加上水情肥情穩定,棉花質量比去年好。」蔡加深說。

一個月以前,新湖農場發放2022年棉花質量追溯補貼資金2454萬元,蔡加深領到了2000餘元補貼款。「經過公檢,棉花達到『雙29』B級及以上,就能得到獎勵。」蔡加深說,《2023年度兵團棉花質量追溯實施方案》出台後,「優棉優價、優質優補」導向更加鮮明,今年大家種好棉的積極性更高了。

植棉大忙時節從4月份就開始了,那段時間的每個夜晚,附近機耕聲聲聲入耳,蔡加深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今年種啥棉種好?」

「適宜當地氣候,抗病性強、早熟、豐產的,就是好棉種。」根據連隊「兩委」建議,蔡加深優先選擇了性能好、品質高、纖維長的棉花品種,在北斗衛星導航的精準定位下,將種子和希望一道播下了地。

種子好,苗就壯,棉田漸漸披上了綠裝,很快,冒出了4片葉子,預示著棉花即將現蕾。蔡加深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機械化防控、除草、澆水、施肥、打頂。8月,棉桃飽滿,蔡加深心裡踏實了。

作為國家優質棉花生產基地,新湖農場立足質量優先,推進實施科技興棉戰略,2022年19家軋花廠加工皮棉12.2萬噸,公檢「雙29」比例占29.5%,被六師五家渠市確定為先進棉花質量追溯團場。今年,新湖農場各項技術推廣與管理更加到位,預計棉花質量指標有所提高。

保持棉花質量全國領先地位,今年,兵團繼續實施棉花質量提升行動,各植棉師市按重點優化「矮密早膜勻」高效栽培模式,積極推廣集中成熟、干播濕出、化學調控、高效節水等關鍵技術;黨員幹部、連隊「兩委」成員、技術人員分責任、定片區,春種、夏管、秋收全程跟進服務,職工科學植棉水平持續提高。

今年,國家實施第四輪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兵團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突出體現「優質優價」,完善棉花生產、管理、加工全程質量追溯和管控機制,並擴大試點,落實落細各項措施,進一步擦亮兵團優質棉花「金字招牌」。

增效——「采加」協同高效

春華秋實,收穫時節總是忙碌而歡快。日前,八師一五〇團21個連隊進入棉花收穫高峰期。

「300畝地,10多個小時就采完了,機械比人的力量大多了!」十三連職工韓健感慨,過去,植棉戶們不怕種棉花,就怕收棉花。

沒使用采棉機時,每畝地按出產400公斤籽棉計算,人工拾花費成本約為800元,嚴重拉低了畝利潤。另外,人工採收棉花常常要歷時一兩個月,直到初雪時節,植棉戶為此筋疲力盡。

「如今,機采棉每畝地費用不超過220元,打包一體化省去了打包和二次裝車費用,收穫成本降低了,質效提高了。」韓健說。

棉花增效,收穫是重要環節。一五〇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單繼東介紹,目前團場單日投入采棉機93台,棉花機采率達到100%,有效提高了棉花生產效率和採收品質。

作為植棉大師,今年,八師石河子市將提升機械化采棉與加工效率作為重要內容,完善《棉花全程質量管控技術規程》,加強機采棉技術應用與推廣,嚴格採收監管程序,提高收購加工環節質量,強化棉花產業鏈協同管理,實現種植、採收、加工緊密銜接、順暢高效。

作為我國機械化采棉基地,兵團棉花機械化採收占比已超九成。今年因為氣候原因,南北疆棉花採收時間相對集中,大面積推進的機械化收穫,有力解決了棉花難以及時採收的難題。

今年,兵團加大采棉機生產與標準化作業力度,更多「兵團造」采棉機進入市場。各植棉師市共調集采棉機3000台左右,搶抓晴好天氣採收棉花,確保朵絮歸倉。

當前,各師市植棉戶正積極收穫、交售新棉。在阿拉爾市眾聯幸福棉業有限公司,籽棉加工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該公司負責人陳磊介紹,公司投入550萬元對籽棉加工清理設備進行全面升級,優化了加工工藝,提高了皮棉品質。在聯農帶農機制保障下,植棉積極性也將進一步增強。(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玲玲)來源:兵團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a28f8c45cd75351db2f7f91c853d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