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泰州繁華的水鄉古鎮,江南最後的詩意,明清建築有2000餘間

2022-12-28     紅俠旅遊介紹

原標題:曾是泰州繁華的水鄉古鎮,江南最後的詩意,明清建築有2000餘間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她的過去是無法跨過的。古樸青灰的瓦房是歷史的見證,每一處巷道、每一座古居的存在與變遷,都能喚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以前,家鄉的尋常巷陌里,有青石路面和滴水的屋檐,人來人往,互相以鄉音問候。這些記憶中的畫面,在現在鱗次櫛比的現代樓宇中已經消失殆盡。幸好,在泰州還殘存著這樣的地方,保持著自己的步調與氣息,用沉默來反抗喧囂,用古老來化解浮躁。

江蘇泰興黃橋鎮,南臨長江、東靠黃海、北通蘇北大平原,是連接蘇中、蘇北和蘇南的重要門戶,自古就是水上交通樞紐,被譽為「北分淮委,南接江潮」。這是一座起源於漢高祖時期,始建於北宋的千年古鎮。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有2000餘間,還能尋覓到少量的宋代建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分布其間,在古風濃郁的小鎮上穿行,如同穿越漫步在悠遠的歷史時空。

黃橋自古河流眾多,有「大川環於外,小港橫於內」之說,和著名的烏鎮、西塘一樣,也是一座典型的水鄉古鎮。古鎮東西南北分別有致富橋、西寺橋、南灞橋、北關橋和外界相通,水路交通便捷,龍河向北有東、西薑黃河通至姜堰官河,現稱通揚運河。

有人說,黃橋古鎮是江南最後的詩意。黃橋古鎮不夠知名,沒有太多遊人,也正是因為這樣,黃橋古鎮能夠保留著古樸的氣質。黃橋鎮區內現有東、南、西3片傳統風貌古街區,總面積達28萬平方米,共有24條古街巷。特別是珠巷、羅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來的歷史原貌。老街也有著獨一無二的「券門模式」。進出28個券門,參差錯落的24條古街巷,行走於巷弄之間,感受時光尤其靜美。

工字樓原是黃橋中學的教學樓,為磚木結構,新四軍於1940年進駐黃橋後,蘇中和蘇北軍事指揮部就曾設在這裡。抗日救國時期,一場震驚中外的黃橋決戰成為黃橋的歷史增添的新的輝煌,一曲黃橋燒餅歌從此唱響了大江南北。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還曾有過輝煌的「七戰七捷」,「黃橋戰役」更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米巷和珠巷,裡面有仿古建築群,遊人不多,賣東西的商販也不多,主要還是住家戶,生活氣息濃厚。巷子裡有丁文香紀念館,被開闢出來作為黃橋戰役的抗戰紀念。這個紀念館還挺有意思,丁家花園本身是大戶人家,丁文香的生平也十分豐富,被譽為現代的徐霞客,去祖國各地研究地質,紀念館裡面搜羅了好多礦物以及化石,值得一看。

但總感覺黃橋沒有被開發好,古鎮的商業價值被浪費了,推廣做得也不到位,一直也沒有什麼大的手筆。旅遊文化沒抓住重點,一定古鎮要有讓自己的底蘊深厚,氣息芬香才能帶來真正的發展。不知大家是否到過黃橋古鎮?對於這個古鎮都有哪些建議和想法?如果有機會你願意到這裡走走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3e1e815cab0b40e4856fd32caddf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