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節約糧食路上的三個「絆腳石」——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文明風尚

2024-10-30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事關國計民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舌尖上的浪費」在我們身邊為何還是時有上演?

一是「好面子」意識在作怪。中國是禮儀之邦,熱情好客是國人傳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然沒錯,但對「好面子」的過度堅守,反而是對價值觀的誤解。有人認為,親友歡聚把酒言歡,看中的是感情,若餐飲數量、排場跟不上,不僅熱情表達不夠,更是沒面子、掉檔次;還有的人為了體現好客之道,原來只需幾個菜就完美的一頓飯,刻意要點上十多個;還有的人認為只有豪橫一點,才能證實自己財富實力有多雄厚,才能刷出存在感。這種「重面子、輕里子」的認知及過分熱情之舉,忽略了親朋團聚的本質,助長了盲目攀比歪風。「好面子」導致的鋪張浪費還體現在紅白喜事的大操大辦、高價彩禮上。

二是「都啥年代了」異化思想在作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物質生活變化翻天覆地,然而物質財富增加的同時,浪費之風似乎也「如影隨形」,這種現象產生的思想根源在於忘記了「來時路」。有人認為,這花得是自己的錢,怎麼買、怎麼吃、怎麼處置是私事,「你管不著」;有人認為,「都啥年代了」,浪費點食物用得著大驚小怪嗎?……這些看似輕鬆、略帶詼諧的言論,客觀反映了部分人還未體會到糧食短缺之苦。據央視《舌尖上的浪費》相關報道,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單個人的浪費看似「九牛一毛」,但累計之數讓人背脊發涼!殊不知,歷史上的「大饑荒」及當前國外「糧食大匱乏」地區,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人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奢侈的夢」。如今隨意扔掉食物,不僅會誤導年輕一代認為現在日子好過了,就可以忘記「曾經的飢餓」,甚至還會助長「鋪張有理、浪費合理」的謬論,滋生「浪費促消費、拉內需」的怪論,從而集體性忘記一粒米、一根菜葉的沉重分量,也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三是「眼球經濟」走偏越軌。近年來,不少美食類直播平台為了吸粉引流,不惜以「大胃王吃播」為噱頭博取網友們的眼球,通過舉辦「大胃王」比賽,誤導網民們熱衷「免費的午餐」,無限放大了對食物的慾望,導致了畸形的「吃播浪費」現象。在有力整治下,該現象雖然得到遏制,但部分線上主播「流量至上」的理念根深蒂固、「眼球經濟」亂象隨之反彈,甚至有平台抱著「打擦邊球」的僥倖心態,以「達人探店」「網絡種草」等為新噱頭的「大胃王吃播」在自媒體捲土重來,讓「量大吃多、暴飲暴食」浪費奢靡之風像幽靈一樣,荼毒廣大網民們的「精神家園」。

節約糧食是古往今來不變的價值追求,在當前推進厲行節約的道路上,只有認清現實緣由,方能凝聚起搬走「絆腳石」的力量,築牢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堅固堤壩。

來源:文明菏澤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0ca067dd147e0a7c0e3e50987c3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