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幕後故事:楊麗坤曾是女主人選,大榕樹每年創收800萬

2022-08-30     電影聚焦

原標題:《劉三姐》幕後故事:楊麗坤曾是女主人選,大榕樹每年創收800萬

2022年到現在,我們見證了許多老藝術家的離開。

比如不久前去世的詞作家喬羽,由他創作的《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難忘今宵》等,都是傳唱至今的不朽經典。

不僅是音樂,喬羽和電影也有很深的緣分,他的很多經典作品都是為電影創作的歌曲,比如1960年的音樂片《劉三姐》,劇本就是出自喬羽之手。

影片上映後在國內外都深受歡迎,特別是主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琅琅上口,至今仍迴蕩在不少觀眾的腦海中。

01、喬羽改寫唱詞,12天極限寫完劇本

1959年,為了迎接國慶十周年,全國各地都積極開展文藝,其中廣西的彩調劇《劉三姐》以當地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劉三姐為主角,在當地深受歡迎。

恰好當時喬羽在廣西採風,聽到《劉三姐》後非常喜歡,還找來《平原游擊隊》《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片的導演蘇里,拉著他又看了一遍。

蘇里看完後發現,個性鮮明的劉三姐用唱山歌的方式和地主鬥智斗勇,帶領老百姓反抗地主壓迫,無論從人物形象還是主題都很適合改編成一部音樂片。

那幾年也正是新中國音樂歌舞片最紅火的時候,《五朵金花》《阿詩瑪》等片深受觀眾喜歡,在國際上也大放異彩。

但讓蘇里有些失望的是,這部戲裡的唱詞乍聽起來挺有意思,但細細品味卻很陳舊老氣,沒什麼內涵。

但對作詞功底深厚的喬羽來說,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他把唱詞和具體的情境相結合進行了重新創作。

比如片中那句「上河呀漲水水推沙,下河魚兒呀搖尾巴」,配合山清水秀、鳥兒捕魚的畫面,把整個水鄉的意境烘托得淋漓盡致。

兩人準備把《劉三姐》改編成電影的計劃也得到了長春電影廠的認可,緊接著正式立項開始製作,廣西政府還特意邀請劇組去當地實景拍攝。

確定拍攝後,喬羽馬上就投入到劇本創作,為了趕上「建國十周年」的節點,喬羽不分晝夜花了12天時間,完成了劇本創作。

他還請來曾為《冰山上的來客》《馬蘭花開》《五朵金花》等片作曲的作曲家雷振邦,讓他為片中的唱詞作曲。

為了貼合電影中廣西地區的民族風情,雷振邦跑遍了廣西的山山水水,在各種民歌民謠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最終才有了「山美水美歌也美」的《劉三姐》。

雖然影片最後還是沒能趕上建國十周年,但這也給了劇組時間去慢慢打磨這部作品。

02、選演員困難重重,黃婉秋因年齡小差點錯過

影片開拍之前,最讓導演糾結的無疑是劉三姐的演員人選。

蘇里曾考慮過楊麗坤,她剛憑藉《五朵金花》大火,而且顏值也高,這一提議得到劇組的同事們一致認可。

但因為是在廣西取景,所以他們希望多用廣西本土演員,所以只能另尋她人。

之後蘇里選中的是廣西彩調劇團的演員傅錦華,作為團里的台柱子,傅錦華唱腔洪亮優美,不止一次在各種表演中飾演劉三姐,還受到過領導的接見。

但由於傅錦華的形象太過成熟,再加上唱歌時口型張的太大有些不美觀,不太符合蘇里心中劉三姐的形象。

就在這時,蘇里突然想到了原本安排在片中飾演阿牛妹妹「舟妹」的黃婉秋。

但因為黃婉秋當時只有17歲,蘇里覺得年齡太小無法演出劉三姐的氣質,便暫時擱置了這個想法。

之後蘇里又找了不少人來試鏡,挑來挑去也沒有合適的,就在這時,擔任藝術局局長的田漢提出黃婉秋的形象挺適合劉三姐,讓蘇里找她試試。

沒辦法,蘇里只好讓黃婉秋換上劉三姐的服裝試戲,沒想到效果卻出乎他的意料。

無論是面對戀人時的甜蜜和羞澀,還是面對財主欺凌時柳眉倒豎的勇敢無畏,黃婉秋都拿捏得非常到位,活脫脫就是劉三姐的形象。

唯一的遺憾是黃婉秋只是一個中學生,雖然也會唱歌但並沒有受到過專業訓練,歌唱水準還遠沒有達到電影要求的高度。

蘇里只得把唱功一流的傅錦華找回來給黃婉秋配音,雖然沒能演成劉三姐,但傅錦華沒有抱怨,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導演的請求。

後來傅錦華主演了1979年的《劉三姐》,也算是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到正式拍攝時,黃婉秋由於之前沒有拍戲的經驗,幾乎每場戲都要拍好幾遍。

比如拋繡球的那場戲,黃婉秋在拍攝時怎麼也拋不好球,為此引來導演一頓責罵,為此黃婉秋也沒少抹眼淚。

好在有蘇里和飾演老漁夫的演員張巨光的指導,黃婉秋逐漸克服了緊張的情緒,在鏡頭面前也更加自然,成功把劉三姐聰明、敢於鬥爭的氣質塑造了出來。

很多人至今都還記得,影片最後劉三姐和阿牛哥在大榕樹下那段情意綿綿的對唱。

那句「哪個九十七歲死呀,奈何橋上等三年」,締造了新中國愛情電影的一段經典。

03、上映後火遍海內外,如今主創大多都不在人世

《劉三姐》上映後吸引了男女老少無數觀眾前去觀看,影片在國內連續放了兩年,幾乎是場場爆滿。

不僅是電影本身火了,取景的廣西也因此備受關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聲也就此傳播開來。

值得一提的是,單單電影中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還為當地創造800萬的收益。

不僅在內地,影片在華語地區廣受歡迎,被譽為「山歌之王」。

曾在香港地區先後四次上映,極具民族特色的歌唱元素深深吸引著觀眾,每次上映都引發一大批觀眾進入電影院,連如日中天的邵氏電影也跟風拍攝了幾部山歌元素的影片。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風靡一時,尤其是在新加坡還創下了連映120場的紀錄,歐美地區上映後還出現了英文版本的劉三姐唱詞,在馬來西亞甚至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改革開放後,《劉三姐》又在內地和香港等地重映,熱度依舊不減。

憑藉本片紅遍全國的黃婉秋自此也成為了劉三姐的最佳代言人,1983年還擔任廣西歌舞團的團長,後來她還成立了劉三姐藝術團,在國內外把「劉三姐」的形象繼續發揚光大。

如今已經79歲高齡的她光彩依舊,時不時還會帶著幾歲的小外孫女參加演出,讓劉三姐的故事一代代接力傳唱。

但60多年過去,影片的其他主創像喬羽和蘇里,還有飾演阿牛哥的劉世龍,飾演老漁夫的張巨光,飾演莫財主的莫懷仁等都已經不在人世,讓人感慨不已。

時光荏苒,《劉三姐》經受住時間考驗,也向很多人證明,中國也能像好萊塢那樣,拍得出好看又賣座的音樂歌舞片。(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2a61f4521865ea71d685dfcf07c87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