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暑期檔也有進口片,「國產片保護月」還存在嗎?

2023-06-23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7月暑期檔也有進口片,「國產片保護月」還存在嗎?

作者 / 無念

整個6月,進口片的表現並不算特別理想,這也開始讓人寄希望於接下來要到來的7月。目前已經定檔7月的大多數國產片,像是《掃毒3》《封神第一部》《超能一家人》《熱烈》等等,從體量和賣相上來看,不管哪一部單拎出來,票房成績應該都不會差。

不過,7月份還有兩部進口片獲得了同步北美上映的待遇,分別是7月14准同步的《碟中諜7》(只比北美檔期晚2天),以及7月21的《芭比》。而大家都很期待的《奧本海默》(北美檔期也是7.21),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動靜。

雖然這兩部進口片,大概也就《碟中諜7》能夠賣一賣,但至少在那一周來說,已經是當周體量最大的片子了。而要知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進口片是很難擠進7月這樣的暑期黃金檔的,更別說是《碟中諜》這個從未同步引進過的系列了。或許是因為如今的進口片早已不再是國產片的對手,所以沒必要再繼續「懼怕」它們;又或者是出於對刺激今年大盤的考量。總之,能夠在7月獲得和北美同步上映的待遇,還挺難得的。

這會是特例嗎?過去我們常說的「國產片保護月」,還存在嗎?

「國產片保護月」的緣起

大家都知道,「國產片保護月」是一個在國內針對電影行業有傾斜地進行扶持的概念。但其實,這並非是中國獨有。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對於本土產業的維護,比如在韓國,歷史上也爆發過「光頭運動」這樣的事件。

根據資料顯示,「國產片保護月」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一篇名為《「國產電影保護月」瀋陽遇冷引發議論》的文章中。裡面提到,此項政策源於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的一份通知,希望這段時期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不鼓勵在每年6月20至7月10日,以及7月20至8月10日期間引進外語電影。

不過,該政策並沒有正式出現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僅僅只是出於政策上的「口頭傳達」,因此官方在公開場合也並沒有正式承認過這一點。但是,這個詞還是被「媒體和業界」沿用了下來。而且從現實情況來看,確實在大多數年份里,北美6至8月上映的外來電影在國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延期

從2004年開始,就已經能看到該項政策的影響了。當年的《蜘蛛俠2》,北美檔期是6.30,內地上映檔期是8.5;還有《怪物史萊克2》,北美檔期是5.19,內地檔期則是8.10。那麼空出來的這段時間讓給了誰呢?答案是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影片7.16內地上映,正是靠著長達三周的空檔期,在當年就拿到了1.6億的票房。

再後來,這項不成文的規定已經成為了某種大家心知肚明的「潛規則」。出於對國產片的扶植和資源的傾斜,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部分的進口大片基本上都要比北美上映日期,延後一到兩個月再在內地上映。

在此,我們沒必要去一一列舉,就拿《碟中諜》這個系列來看。自從第二部開始引進國內之後,這個系列就沒有過同步上映的時候。

在該項政策「口頭傳達」之後,2006年,《碟中諜3》上映,檔期從北美的5.5延期到了內地的內地的7.20。2011年,《碟中諜4》不在暑期上映,但依舊有所延後,從當年北美的聖誕檔延到了來年1月內地上映。2015年,《碟中諜5》從北美的7.31變成內地的9.8。上一部《碟中諜6》依舊如此,從北美的7.21,延到了內地的8.31。可以看到,即將上映的這部《碟中諜7》還是這個系列首次被同步引進

除了延長窗口期的做法,在這幾個保護月里,還有其它種的保護方式。比如,讓好萊塢進口大片正面廝殺,進行內耗。

2012年,《超凡蜘蛛俠》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兩部進口大片不約而同定在了8.27內地公映。然而兩部影片的北美檔期則分別是7.3和7.20,明明之間相差了半個月的檔期。從市場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兩部作品的片方都不可能選擇這種對自己和對對方都吃力不討好的做法,只有可能是背後有宏觀調控的原因。

2013年,仍然有這樣的內耗情況。一周之內,三部好萊塢大片輪番上映,《驚天危機》7.22,《速度與激情6》7.26,《環太平洋》7.31。然而這三部影片的北美檔期,明明各自之間都相差了差不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直到近幾年,「國產片保護月」的提法出現的次數明顯少了。一方面是在於,部分進口片在進入內地市場時,窗口期會比之前有所縮短;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進口片都會被區別對待,甚至有一些完全獲得了同步乃至提前上映的機會。比如2019年,《玩具總動員4》6.21中美同步上映;《蜘蛛俠:英雄遠征》內地6.28,北美7.2;還有《獅子王》,內地7.12,北美7.19,提前了整整一周。在這樣的待遇下,這些影片自然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疫情三年,進口片失勢

2020年,疫情突降。

7月20日,內地電影市場重啟。次周開始,《多力特的奇幻冒險》《喋血戰士》《刺蝟索尼克》等好萊塢新片上映。雖然這幾部所謂的新片相比國外的檔期已經過去了很久,但這並不是出於保護月的原因,而是因為疫情所致。

基本上,2020年的暑期檔只剩下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而整個暑期檔,也沒有一部像樣的體量較大的進口片公映。真正意義上獲得同步公映機會的好萊塢大片,還要等到9月份的《信條》,而這已經是整個2020年票房最高的進口片了。

2021年的暑期檔,好萊塢進口片里的票房冠軍,是《失控玩家》,而在當年疫情相對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本片也還是比北美檔期遲了半個月。

剩下的好萊塢進口片里,《黑白魔女庫伊拉》遲了一周多,且北美公映檔期跟流媒體上線日期是同一天。《比得兔2》倒是成功獲得同步機會,並進駐了當年的端午檔。皮克斯動畫《夏日友晴天》也差不多晚了兩個月才上映。整個暑假,好萊塢進口片基本上也就是這些了,至於《明日之戰》再上映的時候,已經是9月份了。

可以看到,變化已經悄然發生了。在疫情相對得到控制的2021年,影片的供給數量相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下滑,不管是進口片還是國產片皆是如此。更不用說漫威《黑寡婦》的直接缺席,也開啟了之後多部分帳大片無緣內地市場的序幕。而在整個大盤都急需新片大片刺激的情況下,也依舊沒有調整對待進口片的態度,「國產片保護月」也還是存在。當然,很大程度上這也受到了疫情、輿論環境以及中美關係的影響,總之,市場是比較萎靡的。

到了2022年,就更不用說了。整個暑期,除了靠一部《侏羅紀世界3》硬撐以外,剩下的《迷失之城》《小黃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傳》基本也成了暑期檔好萊塢進口片的「獨苗」,尤其是前者,在延遲了4個月上映之後,票房甚至還不到250萬。

如今,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回過頭去看過去的疫情三年,出於各種原因,引進的進口片數量銳減。不僅如此,宣發周期短、窗口期久、觀眾的輿論反饋,還有流媒體的影響,這些都造成了進口片在內地愈發「無人問津」的狀態。所以,在整個進口片環境失勢的情況下,不管有沒有「保護月」,進口片也很難回到以前的生態了

進口片同步重回常態,

是「暖意」還是更大的「寒意」?

今年,形勢終於得到了好轉。

從年初的漫威重回內地市場,再到之後的基本上大部分好萊塢影片都獲得了同步引進的機會,整個市場也基本慢慢恢復了不小的元氣。儘管從票房成績來看,好萊塢影片還沒有從過去幾年的陰影中走出來,多部分帳大片票房都不太樂觀,但是至少,數量上是重新跟上來了。

整個6、7月,所有的好萊塢分帳片都獲得了同步上映的機會,這在以往基本上是很少見的。甚至是在7月這種傳統的國產片「大顯身手」的月份,依舊有像《碟中諜7》這樣的分帳大片同步引進,這至少說明,今年暑期是不存在「保護月」的說法了。哪怕這只是出於對大盤的宏觀調控的暫時的做法,但對於市場仍然是利好的消息。畢竟,市場熱熱鬧鬧的,才是暑期檔該有的樣子。

那麼,以後還會不會有「國產片保護月」呢?

在現有的趨勢下看,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好萊虎」了,也不會對國產片造成特別大的威脅。過去我們設立這個「保護月」,一定程度上的確是對國產片有了不小的幫助,但是放到大的範圍內來看,獲益的也依然是那些體量比較大的影片,至於那些本來就不占優勢的中小成本的影片,該分不到湯喝還是分不到

而且,在好幾年前,整個國產片的平均水平還沒有完全提升上來的時候,一味延遲或者切斷進口片的來源,讓一些質量欠佳的國產片充斥著整個漫長的暑期檔,對於整個市場來說,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情報君認為,在現階段來看,我們完全應該有這個信心和底氣,國產片也有這個實力,正面迎接好萊塢大片的衝擊。現在,稍微好一點的好萊塢大片在內地天花板水平也就在10個億多了,所以,就算讓好萊塢影片完全進入暑期檔,也不太會對現有的檔期格局造成什麼困擾,反而可能會帶動整個市場的熱度。豐富多元的內容也有利於給觀眾們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

但不管怎麼樣,未來的形勢究竟會如何,我們仍然不得而知。眼下的問題在於,如果今年暑期檔,在進口片已經「應上盡上」的情況下,整體票房還是不溫不火的話,那哪怕國產片再怎麼努力,勢必也會影響到整個檔期的大盤,乃至全年的大盤。如果那樣的話,那恐怕就不是什麼需不需要保護國產片的問題了,會有更多棘手的現實問題在等著所有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1f1e638ef586da58fa17bf8dfe3a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