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追的資本風口,迎來了中國答案

2023-07-25     財經無忌

原標題:全世界都在追的資本風口,迎來了中國答案

文 | 山核桃 無銹缽

不確定的時代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世界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行至2023年的中場時刻,經歷了去年的火熱,被稱為「第二財報」的ESG熱度依舊不減。

所謂的ESG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於2004年由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首次提出,如今已成為評估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同時也為投資者衡量一家企業的價值提供了新的參照。

作為典型的舶來品,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之後,儘管2022年至今,國內有關ESG的大小論壇與研討多達上百場,但這些討論基本未逃開一些基本的原始問題——ESG 究竟是什麼?它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起步晚、快發展,這是提及中國ESG現狀時,學者們常用的詞彙。

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同於國外ESG所帶有的宗教、倫理色彩, 中國的ESG體系發展,本質上是一場依託主流政策話語體系所開展的,「自上而下」的實踐。

從完全自願披露到逐步走向強制的深化解讀,關於中國ESG的信息披露其實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2016年8月,中央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而「雙碳」目標的提出加速推動了中國企業 ESG 信息披露的進程。 2020年9月,深交所修訂《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其中指出,主動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會得到加分。2022年1月,上交所發布《關於做好科創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科創板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ESG信息,並「視情況」單獨出具報告。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指引》,正式將ESG納入投資者關係管理中。

與之對應的是一股ESG投資熱。 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推出了ESG基金產品,截至2023年6月5日,我國權益類ESG概念基金總數達到250隻,已發行權益類ESG概念基金規模1972.22億元。

A股上市企業也在擁抱這股潮流。 根據《2022中國A股公司ESG評級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全年,共有126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較2021年增加351家,上市公司ESG披露率為30.86%,較2021年增加約4個百分點。

宏觀來看,這場席捲國內的「ESG熱潮」,同中國經濟的發展需求密不可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在《突圍集》里就曾經總結道:

「中國經濟的未來需要『突圍』,一是扭轉成本曲線,特別是體制性成本上升過快的不良勢頭,爭取通過深化改革再次大幅度降低成本,延續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的比較優勢。二是鼓勵創新,培育中國經濟的獨到性優勢。」

在這基礎上,依託ESG投資,提高企業、全社會和相關政府部門的環境保護觀念、社會責任意識和治理水平,正是為了不斷降低體製成本、深化體制改革、加快體制創新。

這意味著,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ESG從來都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棘手的青春期」

而對大多數的中國上市企業而言,初涉ESG戰場的它們也幾乎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舶來品的ESG,實則在中國本土化實踐中經歷了「水土不服」。申萬宏源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中國與西方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與發展歷史下,對 ESG 賦予了不同的內涵。這種差異也使得A股投資者與外資交流的過程中,常常各說各話,彼此難以理解。

圖片來源:申萬宏源

全球範圍內,圍繞ESG的浪潮和質疑正在同時顯現。《財富》雜誌的一位美國編輯這樣寫道:ESG進入了「棘手的青春期」。

關於ESG,困擾企業、投資者以及學者們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是評級標準難以統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又著ESG「千人千面」的理解,ESG看似存在共識,但實則仍處於「黑箱」狀態。 這種非透明也招致了如埃隆·馬斯克這類技術新貴的猛烈抨擊,馬斯克直言:「ESG是一個騙局,是社會正義偽君子們的武器。」

其次,是難以量化的數據指標,讓不少企業看似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報告,但背後卻是某種形式主義的無奈。 一家大型公司的首席可持續官就在去年的一場論壇上公開抱怨:「在我們填報各種ESG問卷的時候,地球已經毀滅了。」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財務學系教授戰昕彤也指出,當前國內ESG投資發展的主要困難包括了ESG評級缺少共識和ESG漂綠問題。戰昕彤認為,只有通過制定統一標準和加強監管,才能保證ESG投資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

更為關鍵的還有一點,還有認知層的差異。 ESG投資有沒有超額回報?目前這一問題尚沒有定論。作為商業中的「慢變量」,ESG與傳統邏輯存在博弈,實踐者往往糾結於責任、利潤的「兩難選擇」,對投資者與公司經營者來說,都是一場需要耐心的馬拉松。

ESG2.0時代,複雜的玩家實踐

從萌芽期邁向青春期,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公司和投資者們也對ESG抱持信心。

一方面,從全球視角看,中國已成為全球ESG發展的新引擎,ESG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在治理理念、傳統文化、低碳轉型發展方式以及實現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高度契合的。而「中國式現代化」又包含著中國特殊國情,越來越多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中國ESG 議題和指標體系必須具備本土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創新。

圖片來源 :《2022中國ESG發展創新白皮書》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也將ESG視作自我更新、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留住優質員工的契機 。對於任何有著全球抱負的大公司都會發現,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市場,ESG已經成為贏得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門票」。

這之中,不乏有先行者給出優異的答卷,回應投資者的期待,但也有「言行不一」的玩家ESG視作一門新生意。

圍繞著這一思考,一些新的命題和探究也隨之而來: ESG怎樣推動企業變革?ESG和傳統的評價指標相比有何差異?與國外相比,差距在哪裡?本土化的創新又在哪裡?

從行業視角看,各行各業的ESG變革進展如何?我們將逐一掃描食品、地產、銀行、快時尚以及網際網路大廠們的ESG實踐,為行業建立參考體系。

• 民以食為天,從綠色製造、綠色包裝再到社會責任,中國食品飲料企業ESG為何易被困在「紙面」上? 探索艱難,但也有給出先行者給出不一樣的答卷,伊利、飛鶴、洽洽等食品企業的探索或能給行業帶來參考。

• 作為「碳排放」大戶,房地產行業的ESG一直備受關注。 但對這一行業來說,ESG報告中的E往往會淪為「綠色建築」的代名詞,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企業對未來的迷茫。

• 不同於其他行業的迷茫,對銀行業而言,ESG已成為未來的「必答題」。 作為「金融活水」,銀行的ESG實踐如何連結實體經濟,這背後考驗企業的智慧。

• 而作為爭議最大的快時尚行業,它們可能是最先實踐ESG的玩家,但也是最容易受到抨擊的對象。 勞工問題、環保問題以及商業模式的悖論,SHEIN們又該如何面對?

• 同樣的問題也交給網際網路大廠們,它們的業務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大公司們將ESG視作公司價值的一部分, 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大公司的ESG報告存在明顯的「美化」意味。

但也有大公司已走出「紙上」,這些「行動派」們的ESG實踐已形成標杆效應,為行業帶來啟示,為ESG的中國本土化貢獻力量。

作為服裝行業的頭部品牌,波司登的ESG價值理念貫徹於原材料、製造,物流、供應商等全價值鏈環節,從而引領了可持續消費、提升品牌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拿下ESG全球最高評級的聯想集團,勇擔「鏈主」責任,聯動上下游,將綠色低碳納入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中,在全球舞台上展示出獨特的ESG成就;

早在十多年前就發布了第一份ESG報告的海爾智家,在ESG實踐上的先發優勢已轉化為企業的內生動能;

從家電製造起步的TCL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如今ESG已融入了全產業鏈。

另一邊的海信也在一直專注研發更加綠色環保的產品,用技術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這樣一個ESG混沌的時代,提出問題與找到答案同樣重要。我們深信,隨著ESG生態的逐步完善,ESG能在理性中找到新的方向,不再成為空中樓閣。

參考資料:

1、華夏基金:《2022中國ESG發展創新白皮書》

2、網易財經:《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財務學系教授戰昕彤:解決評級分歧和「漂綠」是ESG投資關鍵》

3、經濟觀察網:《資本向善:ESG是一種價值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1b8ae87af3db56a8cbbfdd055c93f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