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發現巨大異物,質量高達2180萬億噸,它究竟是什麼?

2024-01-05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月球背面發現巨大異物,質量高達2180萬億噸,它究竟是什麼?

因為月球早已被地球「潮汐鎖定」,這會造成月球自轉的周期剛好與它圍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等,如此一來,月球就會一直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而地球上的人類,也就一直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所以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對月球背面都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直到1959年,這樣的情況才得以改變,在這一年裡,前蘇聯發射了一個名為「月球三號」的繞月探測器,正是這個探測器,首次拍攝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儘管這些照片的解析度較低,並且只覆蓋了月球背面大約70%的區域,但這也標誌著人類對月球背面的探索和研究正式開啟。

(「月球3號」拍攝到的月球背面,這也是人類看到的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真實照片)

時至今日,月球背面早已不是人類的「盲區」,通過一系列的探月任務,我們已經獲得了大量關於月球背面的信息,其中當然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發現。

例如科學家就發現,在月球背面「南極-艾托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中心區域的地下,存在著一個巨大異物,這造成了它所在區域的重力場出現了明顯異常。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科學家是怎麼知道月球的地下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原理並不複雜。

簡單來講,當探測器在繞月球飛行時,會受到月球的重力場的影響,而月球的重力場又取決於月球的質量分布,探測器可以通過微波測量來感知月球重力場的細微變化,並將數據傳回地球,科學家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構建出月球的重力場模型,進而推測出月球內部的質量分布。

相關研究表明,這個在月球背面發現的巨大異物,其形狀在整體上類似一個橢圓,並向下延伸了大約300公里,其橫截面約為5至6萬平方公里,它的質量密度比周圍的區域高出很多,這說明了它應該是由金屬物質構成的,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其質量可以高達2180萬億噸(2.18 x 10^18千克)。

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相信想像力豐富的人,已經聯想到傳說中的外星文明,因為在一些傳說中,外星文明一直在人類難以察覺的情況下觀測著人類,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他們就可能會將基地建造在月球背面的地下,畢竟這裡很難被地球上的人類發現。

當然了,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外星文明」這個選項是不會被科學界採納的,實際上,對於這個在月球背面發現的巨大異物,科學家也從自然形成的角度提出了兩種合理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月球是由一次巨大的撞擊事件造成的,此次事件發生在大約45億年前,當時地球還是一顆「年輕」的原行星,它被另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撞擊了,這顆原行星被稱為「忒伊亞」(Theia),在猛烈的撞擊中,地球和「忒伊亞」的一部分物質被拋出了軌道,形成了一片環繞地球的碎片雲,隨後這些碎片逐漸聚集,並最終形成了月球。

在此過程中,原始月球會因為碰撞產生的高溫而在整體上處於一種高溫熔融狀態,而在接下來的冷卻過程中,由於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響,原始月球的「重力分異」就不太均勻,這導致了一部分富含金屬的岩漿團聚集在月球淺層的某一區域,並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異物。

另一種解釋則認為,這個在月球背面發現的巨大異物,應該是一顆古老小行星的殘骸。

簡單來講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顆巨型小行星撞擊了月球,由於撞擊的角度比較正,並且這顆行星很是緻密,至少其核心是由大量的金屬物質構成,因此當撞擊發生時,這顆小行星的主體結構並沒有破碎或彈出,而是深深地撞入了月球內部,從此成為了月球的一部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兩種解釋都只能說是合理的推測,實際情況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目前正在該區域附近探測,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揭開這一謎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128efff23af6f5f28236c1340622b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