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輕人為啥願意花幾千買一個捏捏#、#有賣家因製作捏捏致身體不適閉店#等話題登上熱搜,這種被稱為「捏捏」的慢回彈類解壓玩具在年輕人中爆火。
排單兩個月、售價上千元
解壓神器「捏捏」有點火
吐司、飯糰、布丁……這些顏色鮮麗,看起來十分好吃的「食物」正是「捏捏」。
它們多是用矽膠類材質製作,有著糯嘰嘰的手感,可塑性更強,且外形酷似各類美食,又好看又解壓,受到不少年輕人追捧。
網友購入的「捏捏」(圖自社交平台截圖)
杭州的小唐今年3月入坑「捏圈」。「第一次看到就心動了,一口氣買了10款,有飯糰、布丁、蛋糕等,收到之後上手捏過就更欲罷不能了,那種彈性和舒適感讓人感到放鬆和愉悅。」
此外,社交平台上還湧現出不少人氣手工博主,他們自己手工製作「捏捏」進行售賣,售價從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中不少已售出數千件。
網友分享DIY「捏捏」的方法和所需材料
由於這些「捏捏」都是手工製作,無法做到量產,因而製作周期較長,有些爆款甚至供不應求。「每個ID限購一個,上新當天就賣完了,一般要排單兩個月以上。」一名店主說。
而在二手平台上,一些爆款「捏捏」甚至被炒出上百元甚至數千元的售價,而願意買單的也大有人在。但記者在社交平台上也發現,有不少網友吐槽部分「捏捏」的價格過高,不合理。
某款「捏捏」在二手平台上拍出上千元的價格
記者實地走訪:
「捏捏」玩具成廣州年輕人解壓新寵
5月21日,在木卡木卡(時尚天河店)的一家精品店內,仿真漢堡、麻薯粘粘包、流體柿子等各類食物類「捏捏樂」解壓玩具在售,造型十分逼真,價格在4元至20元不等。
在現場,一位年輕人正在選購。他告訴記者,不少朋友都在玩捏捏樂解壓,感覺挺有趣,所以過來看看。據店家稱,此類商品銷量一直不錯。
記者隨手拿起一種叫「麥芽糖小愛心彩捏捏樂」,該產品材質柔軟,散發一絲淡淡的香精味,無論用手怎樣揉捏,均能在幾秒內恢復原狀。
在一家名叫「The Faith Mind」商店裡,記者看到一款標稱「萌萌噠-沖鴨」捏捏鴨產品,售價10元,其形象呆萌可愛,幾個小朋友正在玩得不亦樂乎。而另一旁標稱售價29.9元的「減壓鬆軟香皂」則是白領們的新寵。
在廣州上班的符小姐表示,長期身在職場,難免會有各種壓力,甚至有時心情特別難受,「此時,捏捏這種東西,糟糕的情緒似乎能暫時得到緩解,情緒容易得到宣洩。」
捏捏商品擺放在店鋪進門處
走訪中,記者發現,在廣州銷售的大部分「捏捏樂」產品來自義烏、寧波和杭州等地,屬於企業批量生產。珠江新城一家精品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她進的貨都是正品,而且還有供應商提供的檢測證明。
從記者走訪的情況來看,「捏捏」玩具是以TPR和PU材料製成,其外包裝均印有「窒息危險」「非食品勿食用」「不適合3歲以下兒童使用」等警告字樣。
有賣家製作「捏捏」身體不適閉店
網友也開始擔心安全問題
然而,在「捏捏」的風潮之下,不少網友也開始擔憂它的安全性。
「買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拿甲醛儀器簡單測了一下,直接超標,這兩天不僅瘋狂長痘,還得了結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關。」一名博主說道。
評論區也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有人稱,「做『捏捏』的過程超過三小時就很不舒服」,也有人表示,一些「捏捏」外面的PVC包裝袋可能有質量問題,「我基本上捏半個小時就會頭痛」。
此外,記者還發現,有「捏捏」賣家因製作「捏捏」導致身體不適而選擇閉店。
多位「捏捏」博主和玩家發出警示
記者諮詢了一名賣家,「店裡的『捏捏』都是食品級矽膠做的,但是不可食用,建議放在袋子裡玩。」
專家建議:
消費者應在正規商超平台選購
「捏捏樂」是一種發泄類解壓玩具,可分為擠壓、摔砸、揉捏等多種類型。
為何這麼多人熱衷解壓玩具?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壓力太大時,全身肌肉都不能放鬆,玩解壓玩具可以轉移注意力,有助於全身肌肉放鬆。
同時,每個人的情緒和壓力需要疏泄,有的解壓玩具有出氣和轉移情緒的作用,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作用」。比如,單位主管給你很大壓力時,對著一個象徵其的解壓玩具,捶兩下傾訴一下;而那些造型可愛的娃娃,可以給一些人情緒上的安慰,就像個傾聽者的角色,讓人們轉移情緒。
記者注意到,不少「解壓玩具」的材質註明為TPR,記者查詢這種材料為熱塑性橡膠,回彈性和耐磨性都不錯,但TPR材料的製作,需添加增塑劑。如果生產引進的TPR材料不合格,或者生產過程不嚴謹,看上去挺環保的玩具也可能會存在鄰苯超標,或因著色劑引入有害物質或者法規規定不許可的物質。
事實上,廣州市消委會曾公布了37款解壓玩具的比較試驗結果。測試結果發現,增塑劑超標、揮發性有機物和二甲苯釋放量過高、菌落總數過多、聲響過大等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
對此,朱毅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捏捏」解壓玩具時,一定要在正規渠道,或信譽良好的商超平台購買,這樣才有質量保證。
「要學會科學解壓。」朱毅還表示,適當進行體育運動,繪畫及音樂等都能幫助舒緩情緒,轉化壓力。不過,當人壓力太大導致其他心理問題產生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來源:央廣網、羊城晚報記者 馬燦 實習生 侯宣言、人民網科普、廣州日報、新聞晨報等
編輯:盧慧瑜
校對:馮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