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女兒,重慶男子產房外一句話惹怒全網

2022-08-04   窈窕媽媽

原標題:生下女兒,重慶男子產房外一句話惹怒全網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有人因生得女兒,感恩命運饋贈,喜提「小棉襖」;

有人因生下女兒,惱羞成怒,連喊「晦氣」。

前兩天,重慶男子因一胎得女,在朋友圈大放厥詞:

「名字我都懶得取了」

「我這幾年是造孽了邁」

「親子鑑定我都懶得做了」......

此言一出,毫不意外被人從朋友圈罵到上了全網熱搜。

無視妻子生產的辛苦,還讓一個新生命到來之初就備受冷落和嫌棄,他當然該罵。

但正如這位網友所說,我們同時也該反思「重男輕女這種封建思想,什麼時候才能根除?」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這個現象仍然普遍,從小到大,女孩子的生存環境依舊不容樂觀。

出生就被輕視,她們做錯了什麼?

只因是女孩兒,有些生命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資格都被剝奪;

而另一些女孩兒,即便來到這個世界上,也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因為她們一出生,便成了男孩的陪襯。

央視紀錄片《姐姐》,我幾度看到哽咽。

女孩蕊蕊和男孩峰峰是龍鳳胎。剖腹產時,父母就打上了算盤:

「讓女孩先出生,她當姐姐,可以照顧弟弟。」

被安排提前幾分鐘來到這個世界,只是為了給她定製了一副伴隨她一生的枷鎖。

從此以後,她唯一的任務,就是「為弟弟好」。

姐弟倆6歲,待遇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弟弟享盡寵愛,姐姐備受冷眼。

蕊蕊在家除了要無條件服從爸媽,還要無條件服從弟弟。只因「你是姐姐,得讓著弟弟」。

小小的蕊蕊當然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只是比弟弟早出生幾分鐘,就成了永遠得不到爸媽寵愛的孩子。

她委屈得問:為什麼永遠我認錯,為什麼你們不喜歡我?

只得到冷冷的一句:你不要疑心太大了。

那個小小的身影孤獨又無措,明明是四口之家,為什麼她像個局外人?

無數「重男輕女」家庭中女孩像蕊蕊一樣戰戰兢兢地期待著長大。

可長大後卻發現,還是逃脫不了「被剝削」的命運。

還記得女孩洛洛嗎,因為一次她意外失去了生命。她的死因,與公司無關。

然而,她的父母卻恬不知恥地,向洛洛生前所在的公司索要大額賠償,張口就是幾十萬,原因是要給兒子買房.

洛洛生前,獨自在杭州工作3年。可她的父母毫不關心女兒過得好不好,只在乎女兒給不給錢花。

洛洛要給爸爸打錢,給媽媽換最新款的手機,給上大學的弟弟買東買西。

明明工資不低,卻活得入不敷出。

如今,人都沒了,還得為弟弟做最後的「奉獻」......

父母對女兒的剝削程度,比資本家還可惡。

像洛洛父母這樣一生都在吸女兒血的人,又豈是少數?

有的父母讓女兒早早輟學賺錢,給兒子攢老婆本;

有的父母讓兒子天天喝牛奶,女兒干看著;

有的父母為了得到彩禮錢,不惜把女兒「賣」給老光棍,就為給兒子娶媳婦……

這些家庭的女孩兒,從出生起就沒有得到關愛,長大後不得不赤手空拳在社會打拚。

那個本該是港灣的家,讓她們承受了暴風雨無盡的拍打。

之前看過一個女孩的留言,爸媽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憑啥我是那個手背呢?

是啊,人在揮拳的時候,被保護的永遠是手心,受傷的卻是手背。

男女關係中,女性地位上升?

除開家庭之外,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又何嘗停止過。

比如,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得「內外兼修」。

她們需要身兼數職,才能達到另一半、家庭、乃至社會的期待。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現代女性的偉大之處,不是在家庭和工作當中二選一,而是在家庭、工作、朋友等這麼多的指標裡面,她們都要去兼顧。

很多家庭,男女收入持平,可家務分工仍偏向女性。

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女性家務的平均工作量是男性的2倍

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對家庭關係中男女平等的實質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斯泰納姆說:這不是生物學問題,而是意識問題。

很多男性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才是主流的意識形態,無視女性對家庭的經濟貢獻。

對於女性的評判標準,仍然是「能否照顧好家庭」。

女性帶孩子被看做理所當然,稍有疏忽就會被指責不合格,而男人,只要肯帶孩子就是「好爸爸」。

138年前,恩格斯說,婚姻制度是男性對女性的剝削。

138年過去,仍然有大部分男性把婚姻當做找免費子宮的工具

從各大平台搜「接男寶」三個字,便可見一斑。

為了「傳宗接代」,媽媽們連生五胎、六胎,吃不知名的藥丸,喝偏方中藥,身體壞了,還因「生不齣兒子」慘遭拋棄。

廣東一位媽媽,連續流產9個女孩後,因子宮壁太薄大出血去世。

她們哪裡被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只是完成生育kpi的工具罷了。

前兩天刷到一個日本女性「跪做家務」的視頻。

底下有不少男性評論:中國女人地位已經很高了,別不知足。

這種潛意識裡的傲慢,就像是男性對女性的施捨,強者對弱者的凌恃。

去年深圳地鐵5號線,女孩遭遇咸豬手,大膽指認回擊。

男子卻不以為然:不就是摸了你一下嗎?至於嗎?

唐山打人事件,也如出一轍。

難道女性不該站出來維護自己嗎?

在某些男性眼裡,女性只能隱忍、順從,滿足他們的私慾,處於被奴役、犧牲的從屬地位。

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說,男性的局限在於看不見女性的價值,所以形成一種遮蔽性的社會氛圍。

如果女性的價值無法被看見和肯定,家庭地位又何從談起?

職場裡的隱形歧視

編劇蔣勝男在一期節目中,實實在在說明了女性的職場困境。

「很多女孩子在求職的時候,總會被人問,結婚了嗎?生孩子了嗎?什麼時候要二胎三胎。」

「感覺這些話背後的潛台詞是,我們只招男性,和不孕不育的女性。」

《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有近6成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這一問題僅有2成男性會被問到。

生育是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卻因此被定義為職場裡的弱者、麻煩。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已婚未育女子面試41次失敗,吐槽結婚前好找工作。

無奈中透露出心酸。

職業生涯還沒開始,就被宣判結束。

身為女性,我感同身受。結婚,要娃,每個決定我都慎之又慎。

害怕自己討人嫌,被邊緣化,甚至被辭退,失去收入來源。

這種焦慮感,也許只有女人才能體會。

此外,在職場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早面臨「職場天花板」。

相對重要的領導崗位,女性不太容易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晉升機會。

據統計顯示,世界500強企業女性高管僅占8%。

簡直少得可憐。

《因為性別》中說:性別刻板印象把女性置於雙重束縛的境地,如果他們被視為女人,往往就被剝奪了接近高權力職位的機會。

今天仍有很多人覺得,女性的優勢在於照顧家庭,而非馳騁職場。

因此,女性要想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成就,往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

因為努力而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往往會被扣上污名的帽子。

「一個女人能爬到這樣的位置,肯定是找到靠山了。」

這樣的話,難道聽得還少嗎?

社會的傳統思想,總是倡導女性要回歸家庭。

追求事業的女性,很難從社會系統中得到信心和鼓勵。

正如《風險社會》所說,孩子會構成母親職業生涯的可預期障礙,而父親的身份,對一個男人的事業發展反而有驅使作用。

有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女性均與經濟獨立或者職業保障無緣。

從當前的環境來看,女性在職場想要獲得一席之地,已經變得越來越難。

性別平等,任重而道遠

我們當然慶幸,近百年來,女性處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民國時期,唐群英等女子參政同盟會成員開始提倡性別平等;

鄧穎超創辦《婦女日報》,探討男女教育平等、婚姻自由、主張經濟獨立,並積極推動婦女解放運動;

建國初期,申紀蘭倡導並推動「女子同工同酬」被寫入憲法......

正是她們的不懈努力,逐漸破除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堅冰。

越來越多女性打破偏見,在各個崗位上撐起半邊天。

但也要承認,即便時間已經來到2022年,如前文所說對女性的隱形歧視依然存在,推動男女平權的道路,任重道遠。

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指數,從經濟、教育、政治地位、健康等4個方面對153個國家進行評估,中國排在106名。

當然,寫這篇文章無意挑起性別對立,只是希望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能意識到當下女性面臨的困境。

畢竟,消除差異的前提,是看到它。

不要污名化女權,因為女權運動的訴求,從來都是爭取平權。

它是在尊重男女差異的基礎上,每個個體都能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

正如《向前一步》中所說的:

終有一天,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擁有自由的選擇,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出最大的自我價值,而這一天,是男女共同的節日。

而實現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最後「轉發、在看」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儘管我們是微小的個體,但有更多「她力量」的匯聚,也能讓下一代看見更亮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