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看起來像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好似特呂弗或戈達爾的手筆。
其實,它是純正的美式電影,只不過深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這種特立獨行也改變了好萊塢的電影邏輯。
《畢業生》是美國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或許你沒有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但肯定聽過電影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Silence》。
這首《寂靜之聲》詮釋了整部電影所要抒發的主旨,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有些路地上本沒有,但有人走過,便成了路。
談到《畢業生》必須要結合當時的背景。
彼時的美國年輕人,他們是富足的一代,也是空虛的一代,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樂無憂,可畢業後卻不知未來在何方。
這種迷茫令他們不知所措,只知不能按部就班地過人生,只知一定要與眾不同,只知要反一切,以嬉皮士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應運而生。
片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班傑明就是其中一員,影片一開始的一段鏡頭語言表現了他的迷茫。
先是班傑明的一個特寫,他的雙眼無神,呆呆地坐在飛機座位上,而後鏡頭向後拉,景別的變化讓鏡頭從只有班傑明變成了一群人,他處於在人群中越來越渺小。
這一段鏡頭設計預示班傑明從大學畢業來到了社會,不再像學校那樣無憂無慮,周遭都是社會的歷練,而他很顯然沒有準備好,只能不自然地僵硬在座位上。
之後又是一個單調的長鏡頭,畫面里只有班傑明一個人,以及長長的通道。
導演藉此傳達班傑明未來的路還很長,他的迷茫也會很多,而他一時難以找到解決的辦法。
開篇過後,班傑明回到了家裡,父母為他準備了畢業盛宴,慶祝他從學生變成了年輕人。
可為他而辦的宴會,他卻不能主導,所有事情都得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做,沒有一點自主權。
在父輩打造的大人社會下,班傑明的未來都被安排好了,繼承父親的產業,與父親搭檔的女兒約會,將來像他們一樣日復一日。
班傑明討厭被束縛,他想打破身上的枷鎖,可他沒有勇氣去抗爭。
他甚至連拒絕都說不出口,就像他與羅賓遜太太的關係一樣,他一直被牽著走,而不是放風箏的人。
班傑明與羅賓遜太太在她家的交談,班傑明的鏡頭是仰拍,羅賓遜太太則是俯拍,這種不對等的鏡頭,直接明示班傑明被權威壓制,他喘不過氣,可他又得忍著。
就連構圖,班傑明也在框架之中被禁錮。
有一個畫面是這樣的,班傑明挑明了羅賓遜太太引誘他的意圖,但鏡頭卻不在他倆任何一個人的臉上。
而是讓攝影機停在羅賓遜太太翹起的腿前面,觀眾透過她的腿形成的規則畫面看到一臉無奈的班傑明,他困於規則的寓意不言而喻。
班傑明想要衝破這條強行加在他身上的鎖鏈,他試過發泄,於是主動約了羅賓遜太太在酒店雲夢閒情。
然而他的釋放並不能排解什麼,反而加重了他的心結,他與羅賓遜太太在酒店房間的鏡頭是傾斜的,不規則的。
按照常理來說,兩人的鏡頭應該是平拍,但導演故意一反常態,並加了一組蒙太奇剪輯。
這麼做就是為了突出彼時的班傑明仍舊是不自由的,被限制的,也為後續他的思想、行為的變化做鋪墊。
班傑明與羅賓遜太太的交合是各取所需,他們倆不是同一輩,根本沒有共同語言,再多的巫山雲雨也只是喧囂塵上的逃避,為得片刻安靜。
直至班傑明與羅賓遜太太的女兒伊琳約會後,年輕人之間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靠近彼此,成為情侶,但班傑明與伊琳母親的事東窗事發,他們的感情就此破裂。
班傑明不想錯過這段感情,他追到伊琳的學校,試圖挽回曾經無話不談的他們。
可那段畸形的過去始終是他與伊琳之間的忌諱,更是伊琳父母對班傑明的隔閡,最終在父母的安排下,伊琳被迫與同學卡爾結婚。
如果故事只是進行到這,《畢業生》只會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青春的殘酷物語,但結尾的反轉升華了影片,也套上了現實主義的核。
班傑明不顧一切地驅車趕往伊琳婚禮的教堂,從婚禮上搶走了即將禮畢的伊琳,並用十字架困住了追來的長輩們,帶著伊琳坐上了一輛公交車。
上車後,他們難掩喜悅之情,但興奮過後,兩人恢復了面無表情、目光呆滯的神態,這一變化極其絕妙。
一時的激情是青春的瘋狂,只得一瞬的快樂,但對於現實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瘋狂換不來柴米油鹽,他們就是明白了這一點才會黯然神傷。
他們倆一個剛剛畢業,一個還在就讀,搶婚和逃婚的舉動惹怒了雙方的家長,未來的路只能靠他們自己走,錢和工作會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
班傑明做到了片頭所說的與眾不同,掙脫禮制,崇尚自由的過程很爽,但當生活落到實處時,海誓山盟和瀟洒自在都不能當飯吃。
所謂的吟遊詩人和浪漫主義逃不出煙燻火燎與朝九晚五,青春是晃啊晃,但生活不是,這樣的劇本結構讓《畢業生》不至於落俗。
不過於吹捧自由,將落腳點放在現實,講清楚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使其在一眾以自由為主的青春片中脫穎而出,怪不得成了美國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與《畢業生》同期的電影還有《雌雄大盜》《逍遙騎士》。
這三部電影都誕生於60年代,它們都推進了新好萊塢的進程,並改變了好萊塢的現行制度。
當時的好萊塢專門請顧問研究這些電影為什麼會成為流行文化,發現電影的受眾已經變了,48%的觀眾的年齡在16-24歲之間。
幾乎一夜之間,各大公司和製片商解僱了一代編劇和導演,全部換上了年輕的創作者,以此來適應市場的變化。
這種變化讓好萊塢的輝煌又延續了幾十年,直至特效大片的出現終結了新好萊塢。
《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阿凡達》《復仇者聯盟》,好萊塢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失去了以往的創新,沉迷於特效無法自拔。
尤其是超英電影,更是讓電影成了大家來找茬,故事講不明白,技法更是沒有,用彩蛋水時長,忽悠粉絲的本事倒是見長。
這是電影的冰河世紀,長期的冰封只待一個天降猛男出現,讓電影打破右的保守,迎來一個新的紀元,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