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張振傑——簡說客家人與閩南人

2019-07-26     洛寧城事

進入古都洛陽王城公園西門不遠處。有一處景觀,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根在河洛」景點。享譽世界的「河圖洛書」發源於河洛地區,為華夏文化的源頭。1984年一批來自台灣的「河洛郎」前來古都尋根問祖,旅遊觀光,並在此立碑,以示紀念。該碑陰文曰:「大陸與台灣水土同源,文化一脈相承。九州之內,民族融合,各自生息……早期河洛人移居於閩,又移居於台……第四屆台灣同胞夏令營河南分營謹書」。此碑文中所說的河洛人移居閩台這段歷史,在史書、各個地方史志以及閩粵台多地家族族譜中均有記載。因為他們來自中原,因躲避戰亂,舉族南遷;有災荒飢餓,顛沛流離,遷徙至此;有大批府軍開拔至閩南、嶺南平叛,後屯兵於此的;也有罪臣、流放的犯人到此的。人們稱他們為客家人或閩南人。

第一次中原人遷居到此的是晉代永嘉年間。公元308年前後,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兵禍連結,京都洛陽動盪,民不聊生。大批中原士族隨晉元帝南遷,史稱「衣冠南渡」。他們背負中原的典籍,操著一口純正河洛官話,遠離故土中原,宗源河洛,一路向南,一直向南。這批河洛人行至現在的江西、福建和廣東三省交界處的崇山峻岭之中便留了下來。再次安營紮寨,繁衍生息。也有一部分沿著武夷山脈中的石壁村休整了一段時間,陸續進入了福建福州、莆田、泉州一帶。據福建省《三山志》記載:「最先入閩的中原士族有八族;陳、林、鄭、黃、邱、詹、胡、何等是也。」

第二次是在唐初,陳政、陳敏、陳元光的大批府兵開拔閩南,平定「南蠻嘯亂」。陳政是河南光州郡固始縣人,唐宗章二年暨公元669年,其奉高宗之命帥大軍7000多人前來平叛。歷經八載寒暑,陳政積勞成疾,於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病逝於任上,享年六十二歲。而此時陳元光年二十一歲,雄姿英發,滿腹精綸,襲父職,扛下重任,陳元光整頓軍隊,厲兵秣馬,大顯統帥之才華,恩威並濟,並定下七戒:懼、惰、驕、慢、慫、奢、貪,以整軍風,從此軍伍壯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平定南蠻之亂,並在武則天垂拱二年上表朝廷,請與泉州、潮州之間,建制一州,這就是現在的漳州。朝廷准奏後,陳元光任漳州刺史。其麾下將軍沈世紀、許天正、張伯紀,李伯瑤分別駐紮漳浦、龍海、詔安、雲霄、華安、南靖等地。郡治在今雲霄西林漳江之濱。陳元光興辦鄉學,教化蠻人。並把中原的先進農業耕作經驗傳播到當地,發展農業漁業,促進商業繁榮。使漳州的文化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陳元光為漳州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如今在閩粵台及南洋諸國的「開漳聖王廟」有上千座之多。僅僅台灣就有170多座。足見陳元光在閩粵台以及世界華人聚集地的影響力。

第三次中原人口大遷徙是在唐末。黃巢起義後,中原固始人王潮、王緒、王審知率領起義軍攻入江西,旋即打進福建,經過六年鏖戰,於唐光啟五年統一福建全省。王審知經營福建五十年,使福建的經濟得到空前發展。後人尊稱其為「閩王」。現如今閩王祠在當地眾多,香火不絕,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翻閱眾多的福建家譜,諸多姓氏的祖上都可以追溯到閩王王審知部下。另外在福建近二十個縣的縣誌中,不同程度提到「開漳聖王」陳元光。其中尤以《漳州府志》、《漳浦縣誌》和《雲霄縣誌》中記載詳實。《漳州府志》稱其為「開百代文物之功冠」。《雲霄縣誌》尊他為「開漳聖王」,尊其父陳政為「王公爹」。 陳元光因對漳州造福極大而被漳州民崇拜,死後漳州民也奉祀不輟。此後,隨著漳州人民的足跡傳至台灣,在台灣亦立廟奉祀。開漳聖王成為福建漳州及台灣閩南籍民信奉的地方守護神,其信仰在我國台灣和東南亞中占有重要地位。姚漢秋《開漳聖王考》云:「開漳聖王雖僅及於漳州,泉州並未涉及,但今日台灣各地,凡閩南籍的較大聚落,不分漳州、泉州,幾乎都有開漳聖王廟的存在,成為台灣鄉土神明之一。」至今在漳州市區有元光路、元光公園、元光廣場等。

第四次中原人口大舉南下是在宋末,宋帝趙昺逃至福建,大臣陸秀夫、張世傑以及眾多皇室百官家眷也隨同南下,最後在元軍追擊下,崖山一戰敗北,陸秀夫背負宋帝趙昺投海,隨從十萬餘眾不屈蹈海而死。南宋滅亡。至今在漳州漳浦縣還有「閩南宋城」、「趙家堡」等,這是南宋皇室後人趙若和後來修建的。它的每一座院落大門不是朝向東南,而是朝向西北,對著汴京的方向,以示不忘光復神州,復我漢家衣冠的志向。 據《東山縣誌》記載:「宋末,元兵攻打銅山島,當時島上有許多人渡海到澎台、琉球避難!」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經把不少罪臣、囚犯發配流放到閩南一帶,而至明末,漳州府海澄縣人顏思齊率眾兄弟開發台灣,被後人尊稱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鄭成功收復台灣後,讓許多將士屯墾自足,開發台灣,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總之,從歷史記載來看,閩南人與客家人是開發台灣的主流。至今在台灣,閩南話與客家話仍然是台灣人民的主要交流語言。台灣人的生活方式習俗也與祖國大陸閩南和客家人民相同。並且和福建一樣,台灣姓氏也有「陳林半邊天,鄭黃排滿街」之說。

如今許許多多客家人,閩南人經過闖南洋去打拚奮鬥,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在菲律賓有閩南血統的原總統阿基諾,在新家坡有身為客家人的開國國父李光耀。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的閩南公司老闆、客家華僑商會領事比比皆是。

回顧歷史,早期河洛人遠離故土、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行程萬里來到閩南,他們和當地勞動人民一道,把異鄉當故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秉承了中原兒女的堅忍不拔和吃苦耐勞,前赴後繼開創了美好的家園,創造著更為輝煌的將來。如今他們的子孫後代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靠著愛拼才會贏的堅定信念,為民族復興和美好生活貢獻著他們的力量。

作者簡介:張振傑,1968年生。趙村鎮張營村人。1992年高中畢業。1999年開始發表作品。熱愛文學,愛寫散文。先後在《中州統戰》《三門峽報》《縣域經濟》《閩南日報》《新洛寧》等報刊上發表作品。現在在江蘇南京打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tWRMmwB8g2yegNDs5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