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音頻,聽「金曲」背後的故事
歡迎收聽今天的記憶音符,你好,我是安達,是個在北京一年多,收藏故事的媒體人。最近有個朋友宣布脫單,常常在朋友圈看到她在曬恩愛,其中有段文字,提到了「如果你是那海,我願是那沙灘。」你知道嗎?這句話其實是一句歌詞,而今天就跟你分享這首傳唱40年的民歌——「如果」 。
在1970年代,國語流行歌壇已有鄧麗君、崔苔青等巨星閃耀。校園民歌何以仍流行如星火燎原?答案正是「青春」。學生時期的友誼與真心,千金難換。「如果」,正是如此寫下的青春小詩。
當年邰肇玫外號叫「小玫」,個性開朗豪爽,笑稱自己上課都是「不帶書包、帶吉他」。施碧梧則是多愁善感,會把筆記抄得整整齊齊的標準好學生。兩人個性不同,卻因都愛音樂而變成好朋友。 他們就是這首歌曲的作詞作曲以及演唱 。
某次的「哲學概論」課,邰肇玫昏昏入睡。施碧梧見狀,便在一張白紙寫下《如果》的詞,折成紙飛機射給她。上面還加註:「這首新詩送給你,不要再睡了!」邰肇玫迷迷糊糊醒來一看,「糟了,人家送我這麼美的東西,我要回送什麼啊?」打了鍾,正好是第四節下課。她馬上拿起吉他,哼起曲調。拿了便當也不敢吃,叫旁邊同學趕快幫忙把譜記下。傳唱近40年的《如果》就這麼誕生了。那一年,兩人才19歲。
1977年,邰肇玫與施碧梧看見學校貼了第一屆金韻獎的海報。參加的動機,也不像大人的世界是為了成功,而是兩個女孩有點爆笑的小心事。一位是家住高雄,去過最遠的地方是澄清湖。覺得台北好時髦,想去看一看!這就是邰肇玫的心事,而施碧梧是因為喜歡的男生在台北讀重考班。兩人遂以比賽之名,正大光明說服爸媽到台北一游,火車一路晃了八個小時才到。沒想到,一舉拿下第一屆金韻獎創作組的冠軍,也成為台灣第一組雙人重唱組合。當時,只要是兩人一起寫的歌,唱片公司全部都收,兩人的創作Demo帶,都是在廁所錄製,因為有迴音較好聽。我們的錄音室,叫做「邰家廁所」!那時一切都很困難,卻因此顯得一切都那麼好玩。或許這就是青春吧 !
年輕時,邰肇玫大部分創作是對施碧梧寫的詞產生感觸,慢慢發酵而成。邰肇玫不會為了任何目的寫歌,也不會為歌手量身訂做,都是感覺來了就自動自發地寫出來,但偶爾會有些幻想空間,想想那些歌手的聲音搭配起來好聽、適合,再交給他們嘗試。
邰肇玫1987年發行《不設防的城市》專輯後,便結婚前往美國定居,到美國後她再也不聽民歌,因為怕自己忍不住對音樂的思念跑回台灣,時時刻刻都在抑制回台從事音樂工作的衝動。
沒想到,2011年,這首歌曲的原唱施碧梧,就因癌症過世。享年52歲,2014年時,另一位原唱邰肇玫也因發現子宮內膜癌第二期,化療了18次,目前仍在對抗病魔中。
而57歲的她,因病也對生命有了不同的看法。她說:「以前我很難搞,唱歌時不能聞到牛排味,若聽眾不是為了民歌而來的我就不唱。現在,則有得唱就趕快去唱!」對她來說什麼是真青春?就是縱使歷經18次癌症化療,讓她頭髮一度掉光,她仍不在意。戴上帥氣的帽子,綁上頭巾,拿起麥克風,依舊想唱!
聽完今天的記憶音符,你有沒有會想到自己青春的時候,對一件事情的堅持,或者是在戀愛的時候那種享受戀愛的氛圍呢?或許真青春還在心裏面,只要時時刻刻心存正向能量,相信你也會越來越年輕,記憶音符,我們下次見!
記憶音符
音樂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
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易於傳唱,一段段優美的旋律就像一座座七彩橋,架在兩岸人民心中,共通的語言與話題,體現了共同的文化與淵源。
「京彩台灣」《記憶音符》專欄,聚焦兩岸流行音樂的「經典」與「懷舊」,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兩岸一家親的文化脈絡。
主播
我聽科技特約編輯
暨台灣廣播金鐘獎得主
黃瀧陞(安達)
京彩台灣
微信號:bjstb201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rrN5G0BMH2_cNUgM9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