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碰撞 精彩綻放——專家學者談「生態銀行」建設

2019-12-15     閩北日報

在14日下午舉行的新時代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高峰論壇「生態銀行」分論壇上,來自中央黨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中國水權交易所等研究機構、高校和實業界的專家學者,圍繞「生態資源資本轉化機制」「兩山理論與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生態文明制度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精彩紛呈的對話交流。我們摘錄發言精華,集納成文,以饗讀者。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莊緒亮:

從GDP走向GEP,這是中國目前邁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個必由之路,南平走到了前頭,我很讚賞。要科學、合理對生態價值進行評估,真正把生態資源變成優質的產品。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彥隨:

一個區域的持續發展,從國土空間優化來講一定是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協調融合。「生態銀行」作為機制和制度設計,要處理好政府、企業、農戶的關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生態原理,創新生態資產機制,借鑑生態民生模式,健全生態文明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岩:

「生態銀行」將來在中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地區,具有非常典型的探索意義。生態補償機制創新,未來在「生態銀行」模式中意味著利益相關方的一種最大化的平衡。「生態銀行」在後期的運作過程中,要由政府的有效監管和有效服務來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重增值。

中國水權交易所董事長石玉波:

要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生態銀行」模式能不能讓農戶有持續的收益,是成功的關鍵。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如何實現價值,需要探索出新的交易產品,進行市場化運作,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資源室主任李維明:

推動「兩山」轉化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類制宜,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機制,比如空間分區的機制、產權管理的機制、核算評估的機制、有償使用的機制等等。推動生態資源的資本轉化必須要以生態資產的生態系統價值的保值增值為前提,嚴格禁止有損害功能的資本轉化方式。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旅遊地理及規劃專家、博士生導師劉家明:

旅遊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一座重要橋樑,南平市在「生態銀行」建設的時候,要考慮旅遊資源的利用方式,要集約利用生態資源,解決這個功能和空間集中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管理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蘇楊:

想把綠水青山轉化為現實的金山銀山,不能只是算出來的金山銀山,要有一條技術路線,要有政府建立的品牌體系。生態價值實現要進行產業串聯、業態升級,然後配套更多的服務,讓原來單位空間上的產品和服務得到價值的巨大提升,這樣才能把保護好的綠水青山轉化為現實中的金山銀山。

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遊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輝:

「兩山」理論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個旅遊化的發展方式,來解決困擾我們的地區二元結構和城鄉的二元結構問題。旅遊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而旅遊的發展是依賴於生態環境,依賴於生態系統的,所以從這樣一個意義來講,「兩山」理論的最好實踐,旅遊化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孫久文:

南平在進行產業選擇的時候,需要依據幾個原則。首先,這個產業一定要是生態的,而且是要依靠我們當地的資源;其次,要能夠普惠於廣大農民;第三,生態、農民、投資方都要能夠有所獲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綠色經濟戰略專家楊曉東:

生態與文化的融合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融合方式。文化的創新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可以把南平的三次產業的資源都拿來做創新,通過「生態銀行」搭建一個平台,更好地把生態、文化和地域、歷史結合在一起。

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

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是結構治理或者是整個社會的變化當中一個不可忽視和正在發揮重要作用的一種力量。政府是改革變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這種變革不單是政府來主導,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包括農民自身的力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塗瑞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現代世界上最先進的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理念。生態保護需要變成全民的理念,需要變成全民的行動,要把個人的決策行為和法人行為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結合起來。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究生院院長鄭承軍:

必須跳出生態看生態。跳出生態看生態,怎麼看?這是生態文明制度和治理能力的問題。制度好就可以保障能力變強,能力越強就要求制度越嚴謹、越嚴密,所以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要在紛繁複雜的人和自然資源當中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唯有制度。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社長潘治宏:

南平「生態銀行」的探索,創造性地落實了中央在生態文明的頂層設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中間要經過很多環節,思想首先要變成制度,制度要變成政策,政策要變成行動。生態文明領域裡要實現生態文明的現代化,需通過系統繼承,包括制度的繼承、政策的繼承、方法的繼承、資源的繼承、人力的繼承。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研究院唐磊:

中國版的綠色新政要因地制宜,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是需要地方政府通過自己的地方性知識,而且要有自己的實驗空間來實現,南平市政府要考慮到縣級怎麼給他們一個充分的實驗空間。生態治理體系要充分考慮政策的可持續、前期投入的可持續和人的可持續。本網記者 朱昕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pAmB28BMH2_cNUgVB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