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將三百萬送給水果攤主:水果攤店主撒謊了、沒去醫院這個荒圓不回了

2020-11-28     案件勞聞

原標題:上海老人將三百萬送給水果攤主:水果攤店主撒謊了、沒去醫院這個荒圓不回了

88歲上海老人王老伯將300萬房產贈予照顧他的水果攤主一事還在持續發酵。11月25日晚間,記者和老人親屬一起,在富聯路一小區內見到了王老伯以及照顧他的水果攤攤主小游。小遊說,自己贍養了王老伯10年,獲得老人贈予的房子心安理得。他向記者出示了除了「意定監護」公證材料外的另一份關鍵材料——「遺贈扶養協議」材料。他表示,自己從始至終照顧老人,如今所得都是老人贈予。自己會繼續履行贍養義務,也不會排斥老人親屬前來探望。

王老伯唯一的兒子於2017年病逝,他還有六個親姐妹,但在三年前,老人選擇了小區周邊的水果攤主讓他住進了家中照顧自己。而在24號,老人家屬接受媒體採訪稱,他們是看了新聞才得知老人贈房一事。並表示,王老伯2017年住院期間,多名親屬曾前往照護,並不像老人此前對媒體說的,家屬對他不管不顧。家屬還向記者出具醫學報告,三年前,王老伯住院時就被醫院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症,因此,對於老人在上海市普陀區公證處所作的意定監護的有效性表示質疑。

根據《民法典》第33條的規定,所謂「意定監護」,是與「法定監護」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老人有四個姊妹,但是摔倒昏迷住院不得不打電話的時候,是打給給海南的妹妹,為什麼沒有打給在上海的姊妹?海南的妹妹家裡也有80幾歲老人照顧,不能過來,也可以理解,那她當時有沒有給上海其他姊妹聯繫提醒她們去看一下老人呢,這也可見老人和親戚之間平時關係不是那麼好或近的,箇中原因,只有他們知道。

根據網絡的報道,說是這個妹妹在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這個房子的繼承權,成全了哥哥,不知道真假,如果真是真的,這件事情以後還是很麻煩、這裡還出現了一件事情,就是今天看新聞說水果攤店主撒謊了,老人生病親屬其實都有去照顧,還通過了微信群聊天記錄和照片,親屬上門也因為老人年痴呆辱罵不讓上門。親屬被社區告知老人在小區里不穿褲子。

親屬訴求是店主確實照顧老人很多年,老人饋贈錢和房他們都認為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提高自己給他們潑髒水,編謊話造謠。看新聞店主說親屬沒去醫院這個荒他自己圓不回了。感覺這版比較現實靠譜,也更符合人性。店主不是完全無私奉獻的好人,親屬也不是真無情的冷血動物。

看了有關這個事件的報道,老人與攤主是有簽訂遺贈撫養協議。按法律規定,自然人可以與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該組織或者個人承擔該自然人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承擔贍養義務,承擔生養死葬,獲得繼承遺產的權利。

應該說,這個是非常合理合法。現在老人家屬對這個遺贈的法律效力提出質疑,認為老人患老年痴呆,遺贈撫養協議沒有法律效力。公證處也回應這個問題。公證處表示,公證員與當事人多次進行了交談,在反覆確認當事人的意思後辦理了公證。從當事人在辦理公證時的談話情況和提交給公證處的病歷等材料不能反映出當事人的行為能力出現問題。在公證辦理過程中,公證員與老人居住地居委會進行了電話聯繫,詢問了老人的情況。 老人家屬也表示「只要公道,不要東西」。

不要房產,只要公道。這種說法我自然是不太相信的。從我做過不少涉及繼承糾紛案件來看,不管是兄弟姐們,還是其他親屬關係,或多或少還是為了爭財產。上海的房產,即便面積再小,也是值錢。我相信,若是沒有這套房產,若是一套不值錢的房產,那恐怕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爭議。 從目前報道及公證部門等回應來看,我更傾向認可公證遺贈撫養協議的法律效力。這也是為什麼建議當事人儘量通過公證方式來訂立遺囑。

本來我還站攤主的,但是我看到攤主說親戚從來不來探望照顧結果被打臉(親戚出具了聊天記錄)後,突然覺得親戚說攤主挑撥離間也不是沒可能?不過平時照顧老人的的確是攤主而不是親戚,所以親戚拿房產肯定不合理。且房產也已經過公正,看這架勢估計要判給攤主的。

這就像請保姆,假如老人還能活7年,算攤主共照顧十年,相當於給30w的年薪且包吃包住還有獎金(40w+翡翠),如果服務能匹配的上價格其實也還好了,反正老人也是孑然一身。親戚往壞處想就是要來分家產,往好處想是不是覺得攤主「要價」過高所以提出質疑(因為給40w的時候他們沒出來反對),到底如何我現在反而有點難判斷。

這個問題不管是不是炒作?個人認為能做到10年孝順老人,就是好人有好報。我們要弘揚這種精神,關愛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 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類也挺可憐的,其實生下來就知道要死,為了幾個碎銀而拼博,是為有體面地活得更好更精彩。 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關於人生的見解,多多關注自己的心聲,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 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

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二,我聽見音樂,來自月光和胴體。 輔極端的誘餌捕獲飄渺的唯美,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 總有回憶貫穿於世間我相信自己,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不盛不亂,姿態如煙。 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三,我聽見愛情,我相信愛情。 愛情是一潭掙扎的藍藻,如同一陣淒微的風,穿過我失血的靜脈,駐守歲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夠聽見,甚至預見離散,遇見另一個自己,而有些瞬間無法把握。 任憑東走西顧,逝去的必然不返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 頻頻遺漏一些,又深陷風霜雨雪的感動五,般若波羅蜜,一聲一聲。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還在乎擁有什麼。

雙方都能理解吧,只能說別做好人。

妹妹當年做好人把房子讓出來給哥哥,當然可能有私心覺得最後房子會回到自己手裡,結果來了這麼一出,自己的動遷房子直接和自己沒半毛錢關係了。

攤主做好人,照顧老人十多年,結果現在事情鬧那麼大,估計全國都認識他了,或許大部分都是說他好的,但也總會有人覺得他居心不良,風言風語也總是不好受的。

至於法律層面來說,我個人覺得沒什麼問題,我家最近也去公證過,公證處的材料是要的很細的,全套流程核查走下來時間蠻長的,說公證處有什麼問題我覺得是不大可能的。

但老人阿爾茲海默症這個事我比較相信家屬的,三年前怎麼樣我不清楚,但是最近的視頻來看確實是有症狀的,包括懷疑別人偷東西 對親屬疑神疑鬼,都是典型症狀,不過88歲了,有這病症也正常…

村裡的五保戶夫妻

五保戶夫妻,和我奶奶年齡差不多,不能生育,平時靠經營小賣鋪為生,不知道有沒有攢下錢。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夫妻倆就去了養老院了。臨死前,養老院通知五保戶夫妻的侄子,把老人拉回家,辦了還算體面的喪事。

村裡還有的子女非常沒有良心,老人挨餓、被打罵也是有聽說的。當然,這種人也會被別人戳脊梁骨的。

大部分老人都是像我奶奶那樣,由眾多兒孫照顧,還算體面。

城市裡有子女的,養老也差不多,依靠子女。

如果城市裡的老人,沒有子女,但是有退休金,生活有一定保障,生病了有醫保報銷,且報銷比例比較高,不管是私立養老院還是公立養老院,都可以選擇。或者,尋找一個靠譜的非近親監護人,像新聞中的王老伯這樣。

但是,如實是疾病纏身呢?如果是癱瘓了呢?如果是痴呆了呢?久病床前況且無孝子,別人能指望誰呢?

目前,我們正逐步邁向老齡化社會,養老方式也和之前大不相同了。

現在或以後的老人,沒有那麼多兒孫,甚至有些人不打算有後代。即使有兒孫,兒孫也要生活,壓力也很大,該怎麼安排生前身後事呢?

目前,我們的養老體系還不是很成熟。公立養老,人力投入、經濟投入有限,這是事實,即使有改善,也沒有那麼快;私立養老,那是錢砸出來的,」等級森嚴」,還不一定靠譜。

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相信政府在養老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監管等,都會越來越好;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關注到這一塊,讓養老產業能夠更繁榮、成熟;我們自己,在還年輕的時候,也要愛惜身體,積累財富,未來在失去勞動力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選擇。

希望,每一個老人都能有一個比較體面的晚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p91E3YB2uKmW_kOBW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