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的「這」,和繁體字的「這」,有區別嗎?

2020-01-04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問:簡體字的「這」,和繁體字的「這」,有區別嗎?

這兩個字在意義上沒有區別,就是將走之底上面的「言」字簡化成為「文」字。都是作指示代詞用,和「那」字相對。

有很多熱愛繁體字的朋友,總是說繁體字更美、更有意義。簡體字破壞了中華民族傳統漢字的美感,特別是建國後的簡化,簡直就是對漢字的侮辱。這些朋友一直在呼喚繁體字回歸,認為繁體字才真正代表中國文化。

其實這相當不靠譜。

文字是什麼?是語言的載體。所以任何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文字作為工具肯定是越簡單、越細緻才好。因為簡單才容易辨別、書寫,因為細緻才不會再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產生歧義。

舉個極端的例子。用「0」和「1」做判斷的計算機絕對不會在判斷上出錯。因為簡單、明白。

漢字從最初的圖形,到後來增加筆畫、變得複雜,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不斷發展,文字本身的記錄不夠,又沒有能力新造字,才會越來越複雜,代表更多的意義。而當白話普及,並且打破文言文記錄歷史文獻的壁壘之後,文字變多、詞組變多、信息爆炸、那麼越來越大的信息量就自然要求文字本身越來越簡單。

漢字的繁簡化,是有它自身的運作規律的。我們建國後的漢字簡化工作,不過是因為掃盲這個征服工作對它的簡化加快了速度。但是,二簡字就推行失敗了,不符合人類交流使用習慣的做法肯定是不能成為通行用法的。

就好像魯迅等一干學者呼籲用拉丁語代替漢語一樣,不現實的激進改造最終肯定失敗。

所以,當下的簡體字是有存在道理的,大陸絕對不會開文化倒車。

繁、簡體並存,再慢慢合併才是未來的趨勢。

至於是合併成為簡體,還是繁體,雖然政治形勢可能強橫一時,但最終還是中華文化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繁簡體可以並存?

因為漢字是一種脫離聲音和意思的符號,這種符號,不論繁體還是簡體,我們不學習,都不會使用,但是我們只要學習,就都可以使用,何況只是字形不同,聲音和意思基本相同。

就好像一台手動擋的車和一台自動擋的車,中國人都能開的,只是學習過程不同而已。

回到「這」字,這個字的簡化其實和咱們現政府無關。

這個字由繁到簡,是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 年,民國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確定的。

新文化、漢字簡化一直是文化人在努力推進的事情,與國情、政治無關。

而且當時簡化這些漢字,其實早在民間已經開始使用。也就是說老百姓早就不喜歡寫得太麻煩的字,而使用了各種「通假」、「假借」,甚至是錯別字的方式來自行書寫。民國教育部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給這些民間簡化的漢字正名而已。

這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新華詞典收入流行了一段時間、有實際影響的網絡用詞是一個意思。

這些繁體字的簡化,是華人信息增量交流的需要。

而具體到「這」字簡化成「這」字,估計是受了書法中行書或者草書的影響,因為早在王羲之、蘇軾等人的書法帖中就已經出現,老百姓發現了,用了,不但更容易書寫,而且也並不會產生歧義,就一直這樣流傳下來了。

直到民國教育部定版。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lqQdG8BMH2_cNUghZs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