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想要成大事,必讀曾國藩。而在曾國藩的所有智慧中,其所總結出來的「天道三忌」,尤其值得學習,是真正的天道思維,這三忌分別為:「天道忌巧,天道忌貳,天道忌盈」。事實上,真正成大事的男人,往往具備這三種天道思維,早晚飛黃騰達,註定是人上人,錯不了
天道思維一、天道「忌巧」,不走捷徑
曾國藩一輩子最喜歡下笨功夫,有人說他是「又笨又慢平天下」,當然,他所說的「天道忌巧」的「巧」,並不是說不重視技巧,而是反對投機取巧。在曾國藩看來,一個喜歡投機取巧、總是想走捷徑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曾國藩分享男人成大事的根本之法:一步一步,不急躁,不功利,不求捷徑,要用小火慢燉的功夫,將事情做到極致。
如今,人們已經不再像古人一樣執著於「道」,而是追求事業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儘管目的不同,但其中的天道思維是一致的:用看似笨拙的執著與勤奮,把工作做到極致,成為所在領域的「高手」,從而贏得成功。
可以說,一切發明創造都是人內心思想或人格意志的外在體現。正所謂:「至誠勝於至巧。」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練習何種本事,都要專注於技藝的提升,要用心做好每個細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拋開功利之心,將自己的至誠之心融入事業,這樣才能不斷獲得更深的體會,最終獲得大成,成就大事業。
天道思維二、天道「忌貳」,堅守誠信
曾國藩的思想主要來源於宋明理學,而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認為,人純粹至善的最高品質就是「誠」,「誠者,聖人之本」, 「聖,誠而已矣」。受此影響,曾國藩將「誠」從哲學和倫理兩個範疇上加以詮解,即「忌貳」,也就是「不欺」。曾國藩認為「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果存誠而不自欺,則聖學王道又有他哉?」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將男人成大事的真諦簡化成一個字,那就是「誠」字,「誠」字的重要性還要在個人本事之上 。
《中庸》中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曾國藩的「誠」字訣,正是從此引申出來的。無論是做人、治軍還是治國,曾國藩所信奉的始終只有一個「誠」字。
曾國藩的老師唐鑒曾教導他說:「第一要戒欺,萬不可掩著。」基於此,曾國藩說:「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無私著也。」 又說:「無著則靜矣,抑亦誠矣。」又說: 「誠便是忠信。」他將「不欺、不著私物、忠信」加以演繹,總結道:「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何謂「至虛」?實質上就是堅守誠信,順應自然。所以他反覆說:「細思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儉兼老莊之虛靜,庶幾修己、治人之術兩得之矣。」
天道思維三:天道「忌盈」,永不自滿
《周易》中說: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滿則招損,謙則受益。謙虛不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男人成大事的處世準則。 「謙」字的實質是卑已高人,以足為不足,永不自滿,始終給自己留下追求的空間,不斷進取。曾國藩說,人若保持一段謙光,自可進境無窮。
對想要成大事的男人而言,謙虛、不自滿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曾國藩認為,天下之大,非人的才力可以掌握。他曾打過一個比喻:一個人埋頭看書,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堅持看到100歲,在一般人眼裡,可能算是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了。但面對浩如煙海,無窮無盡的中國古籍,依然是遠遠不足,所看過的書,與整個史籍比較一下,只能稱為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再如,僅就中國而言,地大物博,僅名山名川就有千百之多,從閱歷上講,沒有人能踏遍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徐霞客復生也不行。所以,曾國藩總結出一句話:「天下無窮進境,多從『不自足』三字做出。」
謙虛、不自滿是儒家在人際交往中的處事原則。歷代以來,謙虛都是評價一個人時最常用的詞眼。 《周易》中有這樣的語句:謙謙,君子。即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夠謙虛,才能算作真正的君子。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也說: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其意是說,謙虛是眾多善行的基礎,驕傲是諸多過失的罪魁。曾國藩也說過類似的話:人必中虛,不著一物,爾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
謙虛、不自滿是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前提,男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認他人的優長,才能不盲目無理地與他人相爭,才能始終保持精進之心,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jLtXW8BMH2_cNUgMP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