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頭版 | 篔簹湖邊探蝶變

2024-10-28     東南沿海消息通

福建省水利廳官方信息發布平台

信步湖畔,兩岸綠樹成蔭,秀麗逶迤的湖面上白鷺點點。這裡是廈門篔簹湖,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城市會客廳」。很難想像這裡一度污水橫流,經過30多載綜合整治,才找回一湖碧波清澈。

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綠肺」,不僅見證著廈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更折射出城市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之變,為推動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寶貴經驗。

航拍下的篔簹湖本報記者 王毅 攝

01

「春天來了」

篔簹湖原本是深入廈門島的一個內灣漁港,與海相通。「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篔簹」,「篔簹漁火」曾是廈門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今年81歲的張益河,曾任廈門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他說,20世紀70年代初,在「全民以農糧為綱,千軍萬馬墾篔簹」的歷史背景下,漁港因築堤而成了封閉的內湖。到20世紀80年代,造紙廠、製革廠、電化廠等125家企業沿湖而建。

當時,市政設施基礎薄弱,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湖導致水質急劇惡化。張益河說,沿岸居民甚至總結出「規律」:化工廠排的污水,冒著白色氣泡;如果是醬油一樣的顏色,那八成是釀酒廠和橡膠廠的污水……

不堪重負的篔簹湖發黑髮臭,深深刺痛了廈門人的神經,治湖也成了大家最盼的事。

作為一名治污參與者,張益河深知其中的難處:「截污、清淤、建污水處理廠,樣樣都要錢。可廈門剛剛成為經濟特區,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當市民發出「篔簹湖何時不再黑臭」之問,政府也在思考「要不要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這道課題。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深入調研,認識清醒:「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很快,他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會議創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治湖方針,還提出「市長親自抓治湖」,明確「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

「當年拿出1000萬元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回憶往事,張益河激動不已,「篔簹湖治理領導小組也成立了,大家都覺得,治理的春天來了!」

02

打響硬仗

春天來了。可治湖工作千頭萬緒,該從哪兒抓起?

遵循20字治湖方針,從1984年至2023年,廈門對篔簹湖開展5期綜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近20億元。

篔簹湖保護中心規劃建設科科長陳文陽介紹,第一期綜合整治修建了西堤閘門,還建設2.7公里導流堤,利用潮汐水位差引潮入湖。納潮閘打開後,一天進水量可達130萬立方米,以380萬立方米的庫容計算,3天就能完成一次水循環。很快,篔簹湖上迎來一場久違的龍舟賽,不久後還舉辦了世界F1方程式摩托艇比賽。

此後,各期綜合整治同樣以此為治湖圭臬——依法治湖強「筋骨」,不斷推動制度隨治湖推進而升級;截污處理除「病根」,關停與外遷環湖周邊全部工業企業,修建污水廠和實施環湖截污等工程;清淤築岸治「頑疾」,堅持每10年進行一次大清淤,並修築環湖林蔭步道;美化環境提「品質」,採用工程造林方法在湖區引種紅樹植物,同時沿湖興建公園綠地串聯城市公園。

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這些年來,篔簹湖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逐步實現「湖水基本不臭」「晴天污水不入湖」「汛期污水不入湖」。

群眾滿意度提升,但治理依然任重道遠。

「今年6月初,篔簹湖南6^#排洪溝改線及周邊彎角區優化工程開工,意味著第六期綜合整治工程啟動。」陳文陽說,項目完成後,將有效解決相關死角區水流慢、水質差等問題,湖區總體水動力更強。

30多年如一日綜合整治,篔簹湖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逐步豐富。據了解,原來湖中的水生生物只有厭氧細菌和耐髒的攀鱸魚,如今單是游泳動物就有近70種,此外還出現了對水質要求較高的海龜、本地小鯊魚和中華鱟等。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局長蔡偉中介紹,以篔簹湖綜合治理為借鑑,廈門市還規劃實施了西海域整治、五緣灣綜合治理、環東海域綜合治理、島外九大溪流綜合治理等一系列大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均取得豐碩成果。

篔簹湖治理工作還被列入中國政府對外援助項目「海岸帶綜合管理」研修課程,面向全球100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培訓和經驗推廣。

03

共管共享

退休前,陳亞進是海滄中學的一名教師,如今有了另外一個身份——市民湖長。

早在2020年,篔簹湖保護中心就開始聘請熱心市民擔任湖長。那年面試,陳亞進表達了共管共享的想法:今天上游扔了一張紙,明天就可能出現在湖區;只靠篔簹湖保護中心的人手遠遠不夠,要充分發動大家參與管理和監督。

這與篔簹湖保護中心的理念不謀而合。

篔簹湖水面面積1.6平方公里,但流域面積高達37平方公里。即便環湖周邊的市政管網、截污系統做到極致,可雨天行洪後,漂浮物及油污仍有可能湧進湖裡。

水裡的問題,根源大部分在岸上。不能就湖治湖、就湖管湖,而要盯住岸上、盯住流域,用流域整治理念確保整治效果不打折扣!

被聘為首批市民湖長後,陳亞進迅速組建廈門市篔簹藍志願服務隊,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共管共治中。其中,不乏生態環境保護、水生態治理等領域的專業人士。

「我們約有骨幹成員200人,定期巡查湖區水環境,一旦發現問題就通過微信群或小程序及時上報反饋,一年365天從不間斷。」陳亞進說,從日常巡查到科普宣傳,從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到反饋相關部門解決方案,參與篔簹湖治理成了每個人的「家事」。

篔簹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林穎也多了重身份:濱北超級總部及湖濱片區分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辦公室主任。在她看來,篔簹湖蝶變,不僅「喚」醒了群眾獲得感,而且「騰」出了發展新空間。

湖濱片區居住區位於篔簹湖畔,但大部分房屋樓齡較長,還有部分為預製板房,抗震係數低。

林穎介紹,作為廈門有史以來涉及住戶最多、範圍最廣的舊城改造項目,項目規劃時除了解決原片區交通設計落後、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等群眾關心的問題,還主動將景觀最好的沿湖地塊用於建設安商房。

每隔一段時間,市民何女士就會來到南湖公園南門觀望項目進展。看著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這個湖濱四里的老業主正憧憬著回遷新家園後,開窗便能飽覽沿湖美景的生活。

周邊土地價值也在不斷提升。

林穎說,篔簹湖片區業態過去以汽車展銷、工業企業、餐飲服務業等為主。顯然,無論從生態環保要求還是能級貢獻來看,它們都與片區發展嚴重不匹配。

抓住機遇「騰籠換鳥」,片區引進大批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企業。南岸,5A甲級寫字樓華潤大廈聚集著各行業頭部企業和金融機構,有助於進一步拓寬「產業+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北岸,抖音集團廈門向量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相關項目預計今年底竣工驗收,將助力濱北超級總部推動產業「能級」之變。

生態「高顏值」,正在帶來經濟發展「高質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7dded241dc585a7f0247db1ea521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