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這兩天,可把鄰居愁壞了。
她說,孩子學習一直很努力,可最近突然躺平了。
從沒打擊過孩子,還經常誇獎他,怎麼突然變成這樣了?
後來,和鄰居聊了聊,發現問題恰恰出現在「誇獎」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奉行「鼓勵式教育」。
認為越誇獎孩子,他們就越自信、優秀。
從羅森塔爾效應來看,這也有理可循。
但現實是,並不是所有的稱讚,都能溫暖孩子的靈魂。
某些看似鼓勵的話,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打擊。
「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做到。」
這句話表面上聽起來,好像是父母對孩子能力的信任和肯定。
其實背後隱藏的,是父母對孩子「理想化」的投射。
電影《墊底辣妹》中,男生玲司本是個很聰明的孩子。
可上了高中之後,便沉迷遊戲,無心學習了。
無奈之下,媽媽把他送到了「課外補習班」。
坪田老師在接待這對母子的時候,是一臉的疑惑。
一邊是焦慮不已,緊張兮兮的媽媽,另一邊是狂打遊戲機,完全擺爛的孩子。
為什麼玲司對媽媽的情緒,可以如此地不在乎,甚至有些反感呢?
通過溝通,坪田老師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
原來,玲司一家三代都是律師。
爸爸希望玲司能和自己一樣,考取名校,將來也成為一名律師。
「這孩子很聰明的,只要他想做,一定能做到的。」
老師聽到這句話後,立刻就打斷了談話。
「玲司媽媽,只要做就能做到,這句話是不好的。
假設玲司做了卻沒做好的話,就是證明自己無能了,孩子會越來越消極了。」
其實,父母對孩子賦予過高的信心和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戀」情結。
——我這麼優秀,我的孩子肯定也不會差。
龍生龍,鳳生鳳,這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嗎?
其實我和孩子相處時,也會有美化濾鏡,幻想孩子將來能比我優秀。
當然,一部分原因是,我真的希望他將來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的:
孩子不優秀,不是從側面印證了我的無能嗎?
所以,我們會無意識地拔高對孩子的期待值。
事實上,孩子和父母一樣,也是討厭無能感的:萬一努力了,還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呢?
為了逃避這種感覺,孩子往往會選擇什麼都不做。
就像「超限效應」所說的一樣:
如果家長過度表揚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孩子反感,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父母說這句話的初心,其實是想鼓勵孩子更進一步。
但可能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潑了盆冷水。
之前看到一個心理諮詢師分享的案例。
初中女孩小晗,好幾次因為呼吸性鹼中毒在考試中昏迷。
醫生判斷可能是過度緊張導致的,於是建議媽媽帶小晗去看心理科。
果不其然,經過診斷,女孩不僅有重度焦慮,還伴有抑鬱情緒。
不過,小晗媽媽不斷強調,對孩子一直是鼓勵式教育,怎麼會有心理問題?
後來,諮詢師單獨和小晗聊天時,才發現了根源所在。
小晗說,我現在一想到數學,就特別緊張,根本辦法應付考試。
原來,數學一直是小晗的短板科目。有一次因為題目比較簡單,她考了95分。
父母很開心,便鼓勵她說:我相信,你下次會考得更好。
可小晗聽到這句話,並沒有感到開心,反而開始害怕數學考試了。
她擔心下一次,不能比這次更好。結果,越緊張,越考不好,狀態越老越差,陷入了惡性循環。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向父母「炫耀」自己的小成績,小成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當下的肯定。
而父母對「下一次」的期待,在孩子的眼裡,便是對「這一次」的否定。
——因為這次的成績不夠好,所以下一次要更好。
這種類似的鼓勵,本質上是父母在不斷提高,判斷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
孩子總是無法在當下獲得認同感。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滋生出一種潛意識:我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
孩子感覺當下的自己是羞恥的,對未來的自己又是焦慮的。
這種焦慮感,就像我們必須要完成領導布置的kpi一樣。
畢竟,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肯定能比這次好。
這種鼓勵,更像是在強行施壓。
「和xxx比,你已經很優秀了。」
前幾天,我帶兒子參加了「兒童詩詞大會」比賽。
有個6歲的男孩,一路披襟斬棘,拿到了第二名,第一名是個10歲的女孩。
這個成績,對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真的很優秀了。
可是,這個男孩從領獎台下來以後,一臉的不高興,獎狀也在手裡攥得皺巴巴的。
沒一會兒,孩子爸爸過來了。
他完全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安慰道:「哎呀,沒事的,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可接著又指著另一個孩子說:
「你看他,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你可比他優秀多了。」
一開始,我還奇怪,孩子這麼小,怎麼好勝心這麼強?
聽到爸爸的話,我大概明白了。
他對孩子的教育,可能偏向於「比較式鼓勵」。
有的父母喜歡拿孩子跟更優秀的比,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所以,有些父母就另闢蹊徑,反向思維:
——那跟差的比,是不是能培養孩子的自信?
我的答案是,不能。
這樣做往往只能激發孩子的自負心、競爭欲,很難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信。
為什麼呢?
因為自信是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它不是通過比較得來的。
即使跟差的比,也會給孩子植入一種觀念:
我的價值,是在與他人競爭中產生的。我好,是因為我比別人強。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一直想要通過「打敗」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且好勝心過強,很容易引起敵對心態,以及對他人的「恨意」。
畢竟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比「我」更好,更優秀。
孩子會非常排斥和更優秀的人交往,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嫉妒和自卑。
而且,在「比較式鼓勵」下成長的孩子,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可能會存在「看不起」的心態。長大後,也就更容易成為那種鄙視弱者,缺乏同情心的人。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鼓勵孩子呢?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孩子的根本需求是歸屬感,他們要在父母這裡確保自己的獨特性。
也就是說,孩子需要父母看到當下的、真實的自己。
對孩子來說,父母最有效的鼓勵是,肯定他的個體價值,而不與他人、環境做比較。
那麼,我們拿上面的反例,來做一個正確的示範,比如:
把「只要你想,就一定做得到。」
換成:
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嘗試一下,成敗都是經驗,爸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把「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做的更好。」
換成:
我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進步,爸媽很為你感到驕傲。
把「和xxx比,你已經很優秀了。」
換成:
在爸媽心中,無論你的成績如何,你都是獨一無二的。
歸根結底,我們既然要鼓勵孩子,那肯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而不是把自己的期待,看似隱形地加進去。
因此,我們在言語前,或許可以先想一下:
這到底是在鼓勵孩子,還是想給我們自己一些心理安慰?
如果是後者,那我們可以用這條原則來調整思路:
父母要讓孩子認知到自己的價值,這無需通過他人的肯定、評價,才得以存在。
最後,點亮「在看」吧,我想用書中的一段話,為孩子們說一句: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