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指南:夏日重慶帶給我的「市井」氣息

2023-08-14     少數派

原標題:城市漫步指南:夏日重慶帶給我的「市井」氣息

離職以後獲得的十天空檔期,趁著慶賀好兄弟新婚的機會,我作為一個遊客,第一次踏足了這片西南重地。五年前的秋天曾經造訪過成都,雖然最後因為嚴重的腸胃炎幾乎是爬上飛機 ,但西南地區的風物人情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來到重慶,算是彌補上次的遺憾,感受另一番不同的風味。

初入:撲面而來的熱辣與魔幻

下了飛機開始,從深圳來的我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的不適,空氣的濕度似乎和深圳沒有什麼區別。從鼻子到口腔,沒有任何的不適反應,甚至連衣服都是在室外走一走就約等於放進了洗衣機忘記脫水。漫步這個詞並不適合於這個城市,你當然可以懷著漫步的心情來體會這座城市,但別忘了,給自己找個合適的代步工具。

初見的熱情:年白老火鍋

少了對天氣的不適應,就是對飲食的適應了。入渝的第一頓就安排了重慶火鍋——年白老火鍋。雖然每個攻略都會告訴你,大街小巷隨便找一家蒼蠅館子的火鍋都是最正宗的,但這恰恰帶來了更大的選擇難度。對於我這個遊客來說,乾脆相信大眾點評。人家說地道重慶火鍋的標配是室外大棚+立式空調,所以看準了符合這個條件的一家年白老火鍋就直接沖。

從飲食來作為探索一個城市的切口再合適不過。大排檔式的長木板凳,店員潑辣熱情的重慶話,非常認真地給我推薦解辣的楊梅冰湯圓,火鍋必須搭配的一碗炒飯,直接按小盆擺上的蒜泥和香菜,每道菜都提醒我需要煮的時間,以及即使微辣我也滿頭大汗的滾燙鍋底……重慶人的熱情在一頓火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我最喜歡的一點,就是幾乎每家火鍋店的裝修都帶著重慶風味的市井氣息,火鍋代表的是這座城市獨有的人情味,九宮格擺上,你我都是桌上的火鍋英雄。

九宮格火鍋與標配的解辣神奇

立體的魔幻:魁星樓

鑒於並沒有到旅行的旺季,我直接把酒店定在了解放碑附近方便出行。簡單地放置了行李,我們順著解放碑的「四面八方」開始了並不明智的 citywalk(本就不分方位的我看起來很適合在重慶生活,畢竟也不管往哪兒走,方向都不是四平八穩的)。

重慶的的地形複雜,不見識一次是不能真正 get 到其中的玄機。順著解放碑走不遠,就可以到一個神奇的地標:魁星樓。如今的魁星樓已經是 1991 年搬遷以後擴建的了,但就是這個神奇的擴建成了一個感受重慶立體的網紅景點。如今在這裡,你需要先穿過醫院的大門,走到後方你認為的「平台」上,可如果向下看,才會發現其實自己已經站在 22 樓的吊橋了。

據官方說法,這座吊橋的高度是 65.8 米,對於我這種恐高選手來說,腳下基本就是萬丈深淵。站在吊橋上,我甚至不敢將手機舉得太遠,生怕手一抖就會一去不回。在重慶,能給你帶來這樣體驗的地方不計其數,這大概就是立體的魔幻,這座 8D 城市名副其實,在初入的三個小時以後就帶給我無比的震撼。

漸行:空氣中也有滿滿對生活的熱情

離開了魁星樓,我真正開始對這座魔幻城市的探索之旅。重慶並不需要一份周全的旅行攻略,只要你租輛車,在這座城市中隨意上路,就是最好的旅遊攻略。

建築與人文的撞擊:李子壩

漫無目的的路上,偶然路過的李子壩當然不能錯過。午後這個時間很適合巧妙躲過巨量的人流,來一看這個的地鐵穿樓的奇景。重慶政府也很懂如何經營網紅,現在在李子壩站的下方已經有了一個供遊客拍照打卡的平台。每幾分鐘就會有一輛輕軌列車穿過,想要留下穿樓的瞬間輕而易舉。

有趣的是,不同於很多地鐵工程的建設會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居民的遷移,李子壩地鐵站從建立之初就同居民樓建設保持了同步,確定了穿樓的方案,並不會造成更多建成之後的拆除成本。至於大家關心的擾民問題,也基本上通過隔音材料部署、保持間距、低振動設備、空氣彈簧等用於軌道和車輪的多種手段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在國內能夠看到這樣的設計實屬不易,重慶天然複雜的地形,當地人民在數百年間積累的山間建築智慧給了這個穿樓方案很好的技術積澱,並且一切工具和設計的最終落腳點都是便利人們生活,很難想像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能夠在 20 多年前就有了標杆一樣地實踐,這背後反映的大概是重慶人民對生活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熱愛並忠實於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全世界的阻力都會為你實現美好生活而讓步。

李子壩地鐵穿樓

香港街角集散地:小黃樓

早在來重慶之前就聽說過小黃樓的名頭,沒有想到就在李子壩輕軌站的樓下。站在正面,小黃樓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座微型的武康大樓,但黃色的外牆反而削弱了這個建築的西洋氣。如今的小黃樓裡面已經是各路網紅奶茶和咖啡館的聚集地了,牆外也已經變成了一個絕佳的網紅拍照點。非早晚高峰的時候,在牆邊,在黃色計程車的車流中拍出一張港式街角大片,幾乎是在這裡的遊客必備的一張留念。當然了,你也可以耐心地在 coco tam's 中品嘗一杯連咖啡都一樣熱辣的花椒拿鐵或者虹湯 dirty,看著小路上人來人往的街景,體會這個城市獨有的味道。

是不是也有一點香港街頭的感覺

逛到小黃樓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左右,意外的遇到了一些本地人帶著自己的親戚朋友來這裡打卡,偶爾聽到他們自豪的給朋友介紹李子壩當初的設計難點,小黃樓里如今的早 C 晚 A,他們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對於舒適與熱情。重慶的生活賦予了他們很多熱烈有趣的生活體驗,當地人對於生活的熱愛與幸福感甚至在一個網紅景點都能找到強烈的承載。有幸來逛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

熟知:傍晚的江城山水畫

大多數有水的地區,城市都是由重要水源向外不斷擴張的,重慶也不例外。別看重慶面積大,但活動的主城區卻主要集中在長江和嘉陵江交匯形成的渝中半島地區、以及兩江沿岸,再加上岸邊大多為山地,因此重慶的城市景觀幾乎都是一幅錯落的山水畫。

手滑了,多了一絲模糊的美

體驗另一種「雙城生活」:長江索道

跨江而建的城市並不少見,但至今扔保留了過江索道且作為城市名片的城市可謂少之又少。長江索道可以算的上是重慶的一條獨特的血管,連接的是長江兩岸的雙城生活。索道從渝中區的新華路到南岸區的上新街,如果有從渝中區到南岸區的穿行需求,來一次索道體驗再合適不過。

由於尚未迎來真正的旅遊旺季,索道的票並沒有很難買,微信搜索「長江索道」小程序就可以輕鬆購買,排隊時間也不算長。從南岸區出發,在略微搖晃的廂車中看著江上的漁船與貨輪並行。傍晚時分,霧氣漸漸散去,能夠清晰的看到江邊的水石,與兩岸錯落有致的建築,對岸的車流的人流開始涌動,燈光和商販漸漸開始活躍,《塵封十三載》中的衛崢嶸提著菜坐索道過江的場景已然不能復現,然而傍晚似乎才是這座城市煙火氣的開始。

索道中的江景與索道

索道觀景的最佳搭配:白象居

從南岸區通過索道來到渝中區,就能夠獲得一個絕佳的索道攔車打卡位:白象居。這個 24 層沒有電梯的小區在其他地區幾乎是個不可能的存在,在重慶卻可以。下了索道後經過一通穿梭,只要按照路牌「白象居」的指示前行就能找到絕佳的打卡位。雖然沒有電梯,但白象居在多個樓層都設置了出入口,通向不同的路面,因此並不需要你從一樓開始爬上。只是辛苦了住在這裡上下層的鄰居,畢竟如果跨越層數較多,那想去鄰居家串個門甚至都要在外繞一圈了。

現如今的白象居已經有了禁止遊客拍照擾民的規定,但管理似乎並沒有非常嚴格,我們通過迴廊進入小區並沒有受到任何阻攔,並且連廊中也有一些遊客在打卡拍照。白象居之所以能成為網紅,就是因為在連廊的位置能夠拍攝到正在穿行的索道轎廂,在某些特定的位置,還能夠拍攝到轎廂與重慶來福士融為一體的畫面。

白象居也能讓恐高的我手抖

心的交流:入夜是最動人的畫面

重慶和香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類似,因為城區都是依山依水而建,所以交織在山水中的夜景往往是這座城市最打動人的地方。與香港不同的是,重慶地形更加複雜,因此夜景也更加魔幻。只有體會過城市的夜景,或許才能真正理解這座城市的魔幻。

煙火氣下的溫暖:洪崖洞

洪崖洞作為重慶最著名的旅遊景點,白天就不是特別推薦去了,站在「洞中」大多感受到的還是濃濃的商業氣息,而「洞外」的夜景卻真的是不容過錯。順著嘉陵江對岸的重慶大劇院旁邊那些修路的圍欄一路向下,就可以輕鬆找到最佳觀景點——嘉陵江灘涂,抖音一下也可以找到視頻指路。

入夜的洪崖洞燈火通明

嘉陵江對岸的洪崖洞,在夜間就像是三里屯中突然出現的四合院。高樓金融區下,一片山寨一樣的建築站在江邊,與遠處的高樓形成了非常好的視覺落差。不同於陸家嘴和萬國建築群的燈光,洪崖洞和金融區的燈光並沒有太多的彩色炫目,主要都是黃色的暖光來刺激觀景者的視覺。這種打光設計似乎是模擬了古時候山崖上人家的點點燈火,遠遠望的感受多了一分中國人傳統夜間的生活氣息與煙火氣,少了一絲現代夜景徒有其表的繁華。這大約就是重慶的夜景最獨特的地方。

千廝門大橋與我

如果你稍微地移動一下機位,還可以獲得一個打卡千廝門大橋的機會。對岸的洪崖洞燈火通明,紅色的千廝門大橋在黑夜中依然散發著自己的獨特的魅力,而你所在之處則只有零星的亮點,夜色依然籠罩在你的頭上。於是,一張黑夜與亮點的碰撞就可以光速原圖直出了。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背影,我就用它的在光影中隱身。

黑夜同樣給了我黑色眼睛,我就用它去感受這片閃閃發光的市井繁華。

與無人處一覽眾山小:南山

說起南山這個詞,那對我這個曾經在深圳打工的人來說是有「陰影」的。好在,重慶的南山並不是什麼 996 聚集地,反而是一個不錯的觀景點。我的攻略並沒有做到這裡,只是我們在開車的過程中不慎走錯了路,卻發現南山上居然設置了一些路邊停車點,供大家來欣賞和拍攝夜景。

也許是我個人所處位置的問題,我們臨時停車的地方,滿眼的燈光並不是璀璨迷眼的,反而是暗夜中的分散在各處的光亮。目之所及是一片非常漂亮且和諧的撞色景觀,樓宇之間只是星星點點的光源,視覺中央卻是紅藍交錯的千廝門大橋。在這裡感受到的夜色,從視覺和聽覺上來說都是無比安靜的。沒有繁華的車水馬龍,也沒有令人炫目的五彩斑斕,有的只是在山間眺望到的另外一個平行的世界,深藍的天空中偶然交錯出的一抹抹靚麗的色彩。

南山上偶然的觀景平台留下的視野

江湖:有美食才有生活

重慶美食文化的名譽享譽全國,下飛機的第一頓就感受到了火鍋的熱辣,後面幾天的美食探店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計劃。

你能想到有多市井就有多生活:豌雜麵

作為一個不合格的河南人,我並不是一個麵食愛好者。本著來都來了這個原則,豌雜麵也是一定要去嘗試一下。大坪醫院的門口,有一家叫做「大眾麵館」的小鋪子,這幾乎是我能想像到的最街頭的小店。老小區旁門面支起的攤位,一家三代同做一碗面的溫馨,以及和火鍋店一樣熱情的老闆。

據朋友說,這家豌雜麵最有特點的地方就在於他的豌豆是近乎於泥狀的。果不其然,豌豆簡直就是這碗面的金字招牌。看上去豌豆的形狀依然飽滿完整,但卻入口極化,與雜醬拌在一起,同樣粘糯綿密的口感,卻分別滲透著肉的濃香與豆的清香,加上勁道有嚼勁的面,作為一份早餐簡直可以輕鬆給滿分。

我到店的時間已然接近早上十點,周圍依然有很多小區里的老人,在桌邊一邊吃一邊和鄰居嘮嗑,破舊的鋪面難以掩飾這裡十足的市井生活氣息,即使一樓之隔的外面就是通往大坪醫院的主路,車來人往,卻仍然擋不住這裡淳樸的生活。我們並不缺少生活的素材,可能我們只是缺少了體會淳樸生活的勇氣。

完美的大眾麵館豌雜麵

五味俱全,熱度不減:江湖菜

江湖菜,也就是重慶所謂的「地方特色菜」,其實大有來頭。1983年根據國家戰略規劃,計劃將重慶作為單列直轄市開始,周邊的市縣從行政到飲食各方面逐漸融合,到1997年正式成立重慶直轄市,這些周邊城鎮的地方特色菜也逐漸的融入重慶的飲食習慣,也就形成了大家今天所謂的重慶江湖菜。

無論走街串巷的時候隨意走進一家,還是大眾點評按評分篩選,基本上都不會讓你失望。對於我一個外地人來說,江湖菜最大的特點就是「五味俱全」。滿口甜辣的麻辣牛肉、咸香豐滿的黃豆紅燒肉、爆辣無窮的腦花,幾乎都能給你帶來最豐富的味蕾體驗。大眾點評排名靠前的店鋪,基本上都將店內裝飾成了復古的樣子。方木桌、長木凳、搪瓷缸,從環境到菜品都充斥著江湖二字。來一頓江湖菜,感受一把重慶人的火辣。

江湖江湖,復古才是江湖

有趣的是,朋友在行程中特地給我安排了據說已經開了將近 20 年一家羊肉店:食味軒羊肉館。這家店距離白象居並不遠,如果你剛好來到白象居打卡完畢,順路探訪一下這家寶藏非常適合。

店鋪就藏在一條正在修路的小巷裡,店內的陳設和布置非常簡單街頭,菜單也就十樣出頭,分量都不大,即使選擇恐懼症人群也絲毫不會有任何困擾。食味軒作為羊肉館,你能想到的羊的各種部位幾乎都有不同的做法。最絕的要數粉蒸羊肉,粉質細膩,羊肉鮮美,帶有一點甜口,搭配羊湯或者米飯都是絕配。至於這一晚看起來辣到窒息的豆腐,其實入口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恐怖,不同於江湖菜種的辣,這裡用到的辣椒油更多的是起到給豆腐提香的作用。愛吃羊肉的小夥伴,在這裡你有福了。

作為一個資深牛蛙愛好者,每到一座城市,我都會竭盡所能的去尋找城市裡好吃的牛蛙。曾經在成都偶然遇到過價格不菲但相當驚艷的炸牛蛙,到了重慶自然也不能放過。

朋友介紹的這家店,只接受提前一天的預定,老闆需要根據第二天每桌的預定量決定第二天的「殺戮」量,甚至當天也不支持再加牛蛙,這一切做法都是為了保證顧客能夠儘可能吃到當天最新鮮的牛蛙。果不其然,上桌以後我就被眼前的一鍋深深地震撼:紅油清澈、白蛙鮮嫩、環繞四周都是辣椒與香料融合的香味。吃一口就會發現,牛蛙甚至還在爆汁,汁水中融入了鍋底的麻辣和小蔥的清香,和火鍋中煮熟的牛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味。很慶幸,我在這座城市裡,也找到了沒有讓我失望的牛蛙。

牛蛙啊~牛哇!

山城無處不飛咖:撞擊的巴蜀咖啡

咖啡,現如今已經成為了每個城市青春文化的代名詞,到了重慶自然也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早 C 的機會,解放碑附近的巴浪柳林成為了我的第一個目標。

這家店的有趣,大約從探防的路上就已經開始了。穿過繁華的解放碑街區,走進一片老街道,繞過街邊一眾熙熙攘攘的火鍋店,你就會發現這家藏在樓群深處的小館。老闆應該日常也很自由,店內可以看到來自於 blacksheep 和有容乃大的咖啡豆。

早上剛營業的時候到訪並沒有多少人,小小的店鋪中在樹蔭里顯得更加安靜。咖啡店的出品並沒有什麼大不同,有趣的是,在早上點了一杯「酒咖」,看著窗外的買菜大姐穿行而過,火鍋店開始打掃慢慢悠悠的打掃店面,眼中滿滿的中式街景,口中卻是絕對西方的日常飲料,反而有一種另類的治癒感。生活本來就是不同元素的撞擊,就連好不容易閒下來的日子也是一樣,早晚要學會用這種撞擊的心態面對充滿挑戰的生活。

早 C 中的晚 A

巴蜀咖啡的碰撞文化還不僅限於此,黃雪珍 coffee 算的上是碰撞文化的絕對代表了。主理人似乎是書法愛好者,店內是一種融合了工業風(不如說更接近防空洞風)的布置風格,卻加入了非常多書法、對聯等中國元素的小物件,如此中國風的咖啡館實屬罕見。受限於店內的空間,主理人還在店外加入了很多露營風的桌椅,方便顧客找座位。站在店門口,你會看到一邊在研究牆面書法,一邊拿著一杯 dirty 在露營倚上和朋友談天說地的我。至於 dirty 的風味,我必須要說,他對得起這滿滿的人流量。

所以,重慶的咖啡文化究竟是什麼?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撞擊。在這座火辣的城市來一杯冰咖啡的撞擊,在到處都是濃烈的中國煙火氣中來體驗一次西式的碰撞,如上文所言,我認為這種撞擊是一種特殊的治癒。這種治癒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在體會各種各樣的撞擊,不如學習如何保持開放的心態來對所有的苦難海納百川。

結語:山城的鬧與靜

結束了五天的山城之旅,並沒有完整的打卡每個景點,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走訪了想去的地方。重慶有多到數不清的停車場,即使走錯了路也有很多方便的地點便於你停車,這和我在北京經歷的停車難形成鮮明的對比。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為地形限制帶來的必須車輛代步造成的,但另一方面,這更是一種對生活的關懷。在這座城市中,無論是煙火地攤還是光鮮高樓,任何一個地點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融入感與包容度,而這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以人為本的關懷。

山城是鬧的,它有著獨特的市井與繁華,有著交錯的建築和燈火,有著地道的江湖與美食。

山城是靜的,它有著靜謐的老街與小巷,有著淳樸的市民和商鋪,有著廣闊的天地與空間。

尋找一處咖啡的路上,我拍到了此行最好的一副畫面。

我想這就是,只屬於山城的歲月靜好。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1907?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EricYoung

責編:Microhoo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60fd632c59a55304a8429d089115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