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與劉備決裂,斬殺關羽,是鼠目寸光?還是深謀遠慮?

2022-07-02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孫權與劉備決裂,斬殺關羽,是鼠目寸光?還是深謀遠慮?

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如「隆中對」對劉備集團規劃的,從荊州益州兩路北伐成功的案例,一次都沒有。反過來順流而下,奪取江東,後世歷史成功了無數次了。哪怕在漢末三國之前,也有楚國滅越的案例了,所以,孫權對劉備當然不可能真正放心,註定心存忌憚。

而且,因為劉備占據了長江上游之利,即使孫劉聯盟同心合力,打敗了曹操。這種情況下如果要競爭。就是劉備能夠獲得關中、洛陽、南陽盆地、潁川這種可以有險要據守,又有人口和財富的好地盤,而孫權則只能去爭奪淮南淮泗這種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盤,怎麼看孫權都吃了大虧。

對孫權來說,就是要北伐曹魏,那也應該是東吳可以從襄樊攻南陽,從壽春攻彭城,兩路北伐全取河南,才能和蜀漢奪取關中河西的價值相比,因此,奪取荊州是必須的。

此前,當劉備在孫權苦戰淮南,力抗曹操大軍主力的時候,忙著火併對他送兵送糧的劉璋,而不是趁著曹操主力在淮南師老兵疲,涼州馬超尚在,直接北伐襄樊。

等劉備火併完劉璋這個盟友甲,然後又拒絕給孫權這個盟友乙任何補償,在漢中沒拿下的前提下,就急不可待地5萬大軍東征,來和孫權爭荊南地盤,當曹操取漢中威脅蜀中,劉備被孫權放了一馬才僥倖脫險。

就劉備這樣的做派,還指望孫權能繼續信任自己,為自己勢力的發展去死扛曹操麼?

孫權伐交州,只派鄱陽太守步騭帶了武射吏千人,被斬殺的蒼梧太守吳巨,即不姓劉也不姓孫,更不是孫權親自認可的盟友。孫權派人南下也不是用的吳巨給的兵和糧草,更不是吳巨邀請的。

反之,劉備西進要對付的劉璋,同為漢室宗親,主動邀請劉備,又是送兵馬又是送糧草。 劉備此前反對孫權進攻劉璋時,揚言自己要「披髮進山」,也不願看到孫權這個盟友,火併自己的同宗兄弟,然後呢?劉備自己忙著火併劉璋搶地盤去了,難道只有劉備火併盟友才是大智大勇,別人火併就是不顧大局?

劉備之前當陽慘敗,投奔孫權為客將時,推孫權為盟主,以漢朝左將軍、豫州牧名義,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徐州牧。然後等奪了益州與漢中後,轉頭就自封漢中王、大司馬了,有問過孫權要不要一起稱王嗎?有推舉過孫權也稱王的意思嗎?只有驅逐使者,拒婚罵街,湘關搶米。

既然如此完全不把盟友當回事,就被東吳實力打臉,也是必然。

孫權的志向是為帝圖皇,東吳內部早明確定下「至尊''稱呼了。但是這不是劉備之前勢力弱就在名分上推孫權為盟主,實力強了轉頭就自立為王,連聲招呼都不打,也完全不顧及孫權這個盟友的理由。

孫權表面向曹操曹丕稱臣,前提是讓曹操大軍四越巢湖不能,望著長江無可奈何。和孫權被曹丕封吳王比,劉備自封的漢中王同樣是無比諷刺,王者之封出於天子,就算是漢家宗親,這也是十足的僭越。何況大漢國號為漢,劉備直接封王漢中?司馬昭路人皆知,劉備自封為王之際,帝皇之心何嘗不是路人皆知?難道漢獻帝劉協真會覺得大漢魏王大逆不道,大漢漢中王就是忠臣?

劉備此前和孫權借了南郡,奪益州後,放著張魯占據漢中這個巴蜀門戶不管,也不肯把南郡歸還孫權,維持孫劉同盟,反而先空談忽悠,後大軍東出爭地,足以證明南郡等荊州各郡,戰略意義上的至關重要,是劉備制約下游孫權的關鍵樞紐。

無論孫權和劉備,都知道一個淺顯道理,戰略要地的重要性,是不能僅僅用人口與經濟來衡量的。

一如戰國時的秦國, 拚命也要拿下殘破的河西和周邊都是石頭地的函谷關。

一如北宋時的燕雲十六州無論人口還是資源,和中原根本沒法比,坐擁河北河東江南巴蜀諸多富庶之地的宋朝,依舊將收復燕雲十六州視為百年未竟之志。

一如漢中人口被曹操遷徙一空,劉備壓榨益州百姓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耗到曹操撤軍,奪取了漢中,依舊是劉備此生對曹操最大的勝利,沒有之一。

一如曹操早將合淝要塞周圍搬空成一片無人區,孫權依舊多次動員主力爭奪。

而孫權在合淝的戰敗,只是十萬大軍久攻不克,主力班師後,率千餘衛士斷後,置酒高歌輕敵大意,被張遼率八百精銳突襲,親衛戰死甚多。此後被曹魏詔書吹噓成所謂「八百破十萬」,此後以訛傳訛,忽悠了眾多不細看史書的無識之徒。

和歷史上歷次南軍北伐,張永沈攸之慘敗於彭城城下,寒山一戰蕭淵明被擒,呂梁之戰吳明徹被俘相比,孫權此戰真正損失其實微乎其微。

而將18歲即位時的五個郡(其中三個當即叛變),擴張到揚州、交州、荊州的二十多個郡,福建、浙南、贛南地區的開拓者,廣州、武漢、南京三個大都會的奠基人。 孫權豈止是一時人傑?更是辛棄疾筆下的「千古英雄」,已經無愧為漢末三國對後世貢獻度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即使孫權飽受抨擊的晚年,更多也並不是昏聵,而是太子孫登的早死。苦心培養了20年的接班人突然逝世導致繼承布局全盤崩潰,這種情況下換哪個明君聖主,都很難處理妥當。

齊武帝蕭賾在文惠太子死後,立其幼孫蕭昭業,被宗親輕易篡位。梁武帝蕭衍在昭明太子死後,改立其次子蕭綱,其他諸子、太子諸孫均不服,侯景之亂擁兵不前,坐視老父和太子被坑死。明太祖朱元璋在懿文太子朱標死後, 立幼孫朱允炆,大肆殺戮功臣,依舊難保身後一場伏屍百萬的靖難之戰,蒙古各部在北元滅亡後趁機復興,成為大明二百年邊患。

正因為這是怎麼做都錯,孫權的應對,立三子孫和而廢之,又立幼子孫亮,以諸葛恪輔政。諸葛恪內鬥失敗被殺,孫亮被廢,第六子孫休誅殺權臣孫峻,奪回皇權。相對而言,結局已然算的不錯了。

至於東吳的滅亡,本就有極大偶然因素,從司馬昭滅蜀,司馬炎又拖了整整17年才發起滅吳之戰。而且晉朝朝廷的反對意見極大?司馬炎如再猶豫兩年,就乾脆別打了。如果陸抗壽命比司馬炎長呢?如果孫皓不直接和江南世家決裂,而是如孫權、孫休一般與世家大族和光同塵呢?——但無論如何,不論直接、間接責任,都肯定和故去快30年,隔了兩代人的孫權無關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5ac628e42c1a19ede3f62b66c964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