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薈·成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在校生優秀作品展成功開幕

2023-12-17     搜狐時尚快訊

原標題:傳薈·成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在校生優秀作品展成功開幕

2023年12月15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承辦的「傳薈·成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70周年校慶在校生優秀作品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開幕。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成立於1953年,從開創到持續前行的70年中,一直都是中等美術教育領域中最具傳承定力和創新活力的承繼者、先行者、探索者。附中的專業教學肇始於徐悲鴻先生的美育理念,成熟於代代附中教師的躬耕探索,不斷積累充實、漸進拓展,在70年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中華美育精神的現代美術基礎教育體系。本次展覽呈現出了當下附中在校學子的整體專業面貌,「傳」是對附中70年傳統的繼承;「薈」既是人才的薈萃,也是附中歷屆校友學術精神和當下教學成果的彙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傳繪大藝之境、彙集美術夢想,身懷美質,人才薈萃自然成蹊。

中央美術學院校領導班子成員,附中歷屆老先生、老校友,以及中央美院各黨政職能部門負責人、附中師生代表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附中黨總支書記刁婷婷主持。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致辭

高洪在致辭中表示,在附中成立70周年裡,學校舉辦了兩個展覽,一是「知行·傳習」教師展;二是「傳薈·成蹊」學生展。通過這兩個展覽,我們從中看到了經過70年的風雨歷程,附中仍然薪火相傳,附中仍然文脈賡續,附中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70年前,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是老院長徐悲鴻先生倡導下成立的,他提出「中國的美術教育從這裡才真正走向正軌」,這體現了徐悲鴻院長對正規的美術教育的規律性認識,對優秀美術人才的成長規律性的認識:第一,辦好高等美術教育必須向基礎教育延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為正規的高等美術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優秀的美術苗子應該從基礎教育階段就被發現,就開始著手培養。

高洪指出,今天,時代發生了巨變,時代為美術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中央美院附中要立足時代發展要求,繼續肩負起培養優秀人才,傳承優良的文化傳統,為優秀藝術人才奠定紮實、深厚的造型和人文的基礎:第一,要堅定不移,鍛造紮實的基本功。要讓學生們深刻地理解「型」,深刻地感受「光」,深刻地體會「空間結構」。理解「型」就是打好造型的基礎;感受「光」就是要體會色彩的豐富;「空間結構」就是要打好構圖的思維,形成認識、表現、表達的基礎。第二,要專文融合,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讓學生們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了解世界文明的重大成果。通過中國繪畫和書法的學習,通過對中國和世界歷史文化的了解,通過對當代藝術發展的體會,包括通過文化課的學習,使學生們奠定文化的重要底蘊。第三,要陶冶薰陶,形成高雅的藝術品位。要讓同學們開闊眼界,在人類藝術巔峰之上的藝術成就來薰陶學生,用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形成學生大的格局和高雅的品位。第四,要思想引導,培養真切的人文情懷。用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來培育學生,要培養學生對人類命運的關切的情感。

高洪希望,附中的老師們能繼續繼承光榮傳統,像前輩和老先生學習,教好專業課、教好文化課,上好每一堂課、布置好每一次作業、組織好每一次教育實踐活動。附中的同學們也要像我們的前輩校友一樣,上好專業課、上好文化課、上好每一堂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認真地、投入地參加好每一次實踐活動,樹立遠大志向,陶冶高尚情操,練就過硬本領,鍛鍊強健體魄,為成為新一代的優秀藝術家做好全面的準備。

徐悲鴻先生之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附中1965屆畢業生徐慶平致辭

徐慶平在致辭中表示,在1952年的校務會議上,我的父親、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徐悲鴻先生就提出了一定要創辦中央美術學院的附中,他說「新中國正規的美術教育要從現在開始」,1953年中央美院附中成立,這是他當年去世之前做的最後的、最重要的工作。70年來,從培養學生的規模,從教學的水平,從學生的成績,甚至於教學的環境,中國的美術教育在世界也已處於引領地位,這其中有著無數央美人辛勤地付出,希望我們祖國的美術事業在一代一代優秀的美術人才的湧起之時,都能夠繼續賡續文脈,保持藝術的精神,堅持我們的傳統,獲得輝煌的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附中1957屆首屆畢業生曹春生致辭

曹春生在致辭中表示,非常有幸能作為新中國美術教育附中的第一批學生,我們常常被戲稱是「黃埔一期」,這一稱呼令我們倍感自豪。上附中以前,我只是喜歡畫畫,但是不知道怎麼學畫畫,畫畫到底怎麼回事,心裡並不是很清楚;來到附中以後,不僅學習美術知識,學習文化理論,還樹立了良好的藝術觀。感謝附中的老師們、先生們,他們把全身心撲向了美院附中的教學,對我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來關照。70年來的光陰曆歷在目,在附中學習的日子、在美院學習的日子都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原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副校長、附中1957屆首屆畢業生楊光河致辭

「小盆栽大樹,蔥鬱待果紅。丹青緣夢啟,師恩澤後英。藝圃青春業,永葆常青春」,楊光河在致辭中為附中建校70周年獻上賀詞,他表示,「小盆栽大樹」是丁井文校長所提,意指附中本來就是一個小盆,它的規模並不大,但卻為中國的美術事業培養了眾多的精英人才;「蔥鬱待果紅」這是趙允安校長所提,指附中培養的是又大又青的蘋果,雖沒有完全成熟,卻為將來的藝術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丹青緣夢啟,師恩澤後英」意指附中是我們藝術夢開始的地方,為我們從事美術事業、美術教育奠定了基礎;「藝圃青春業,永葆常青春」意指附中的美術基礎教育不僅是授業對象是青春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美術基礎教育也是一個剛起步的青春事業,青春的事業是永葆青春的,作為附中的首屆畢業生,感謝母校、祝福母校。

原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專業教研室主任、附中1961屆畢業生王益鵬致辭

王益鵬以一本深情日記講述了在附中任教和同學們相處的點滴故事,他談到,我教過附中幾百名學生,正因為有了和同學們在一起的經歷,自己的一生才有了意義,感謝同學們給了我這樣的機緣。作為一名藝術家,我深感自己是幸運的,可以在自己喜歡的藝術天地中遨遊;而更為幸運的是,作為一名教師,能夠擁有一批才氣橫溢的學生,幾十年來始終保持著師生的情誼,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師生情誼,我們的生命才更有價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附中1957屆首屆畢業生金鴻鈞視頻致辭

金鴻鈞在致辭中表示,作為首屆附中畢業生,僅代表我們這些老一輩的同學們,對我們開校的元勛——以丁井文校長為首的這些老師們、教職員工們,表示無限的尊敬、敬意和懷念。同時,祝我們所有的老校友們在有生之年還貢獻出我們的餘熱,把我們附中的光榮傳統繼承下去,希望我們小學弟、學妹們,繼續繼承和發揚附中的優良傳統,好好地學習、不驕不躁,努力地爭取在新時代闖出新的高峰。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附中1964屆畢業生孫景波視頻致辭

「63年前8月22日的晚上,我從北京老火車站下車,走過天安門廣場,走過長安街,走進王府井大街,走到隆福寺大街78號院。我赤著腳,挑著行李,敲開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大門,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一名學生」,孫景波在致辭中深情地回憶了初來附中時的情景,他表示,在曾經那段艱苦歲月中,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始終燃燒著一種發憤圖強的精神,「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那段時間裡在附中得到了老師們的諄諄教導,獲得了繪畫最基本的常識和技術,每當我們坐在一起的時候,回味著我們共同的經歷,我們都為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學習而感到驕傲、難忘。向我們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老師們敬禮,你們是我永遠的老師;向在座的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小校友們致敬,我永遠是你們中間的一個小校友」。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附中1996屆畢業生林茂致辭

「聽完幾位前輩、校友的致辭,我思緒萬千,時間的車輪仿佛一下子將我帶回到30多年前,在附中求學的時光一直是我們最珍貴的記憶」,林茂在致辭中動情地講述了來附中求學時的點點滴滴,「我出生在四川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991年,懷著對美術的熱愛和對附中的向往來到北京求學。從1991年到1992年,這是我人生中最艱苦的一年,在北京考附中,當北漂的一年,在老北京火車站的候車室和美院校尉小學的工地都住了好幾個月,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92年5月份通過嚴格的考試,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這段記憶,至今依舊勉勵著我。希望通過分享我的求學經歷,能為在座的學弟學妹們傳遞一種為了自己心中的藝術夢想,不畏任何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林茂表示,中央美院附中是在我們的老院長徐悲鴻先生、江豐先生親自倡導和直接關懷下創辦的,在70年的風雨歷程中,始終與中央美術學院血脈相通、一脈相承。本次「傳薈·成蹊」的展覽,向社會集中展示了附中辦學70年累積的專業教學優勢和當下專業教學的整體面貌,這個展覽從三個部分的脈絡篇章,清晰地顯示出了我們附中在基礎課程部分,它的素描、色彩和速寫並肩前行、相互依託、共同促進。這三部分內容充實飽滿,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撐,是一次關於教與學相互成就的總結,也是師與生濃厚藝術情感的呈現。「傳薈·成蹊」傳承的既是繪畫的本質,也是70年的專業教學脈絡,一代代人才培養以及老校友精神的延續,70歲的附中可謂是人才薈萃、自然成蹊。

作為一位學長和附中培育出來一名學子,林茂在致辭中為附中的同學們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一、同學們要懂珍惜。附中階段是美術觀念萌芽並初步成形的關鍵時期,要珍惜嚴格包容的教學理念,珍惜各有專長的老師,珍惜良好的學習環境。因為共同的理想而相聚在一起的同學們,要珍惜獨屬於自己的青春光陰,「積跬步以致千里」,希望同學們不忘最初的藝術追求,珍視難能可貴的藝術直覺。珍惜時光,把握當下,「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多年以後相信附中的生活會成為你們最寶貴的成長記憶。二、同學們要知足知不足。今天的展覽是同學們用心創作的成果薈萃,形象足夠生動,內容足夠豐富,形式足夠多樣,充分體現出在校同學們的精神狀態及學術面貌,能在美術館和眾多的前輩、大家們的展覽同時展出,這是學院對附中的肯定,這也是一個寶貴的接受來自各方聲音,並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一種機會,要使成為一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奇花爭艷的青少年學術活動,要認真梳理取得的優秀成果,也要思考新時代青少年美術學習及創作的新問題、新要求。三、同學們要有為有不為。這不僅僅是「寧方勿圓」的學習過程當中的經驗之談,更是一種通過不斷努力學習和實踐樹立有為之志的過程,也是一個學會思考和建立有不為的勇氣,學藝之路是對自我的深度發掘和錘鍊,引導同學不拘一格地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美育成果的水到渠成,附中代有人才出,作為具備潛力的美術人才薈萃之地,希望附中「度物象而取其真」,保持住一貫的謙遜純正的文化藝術氣質,繼續傳承大藝治學、慧育藝術英才。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黨總支書記刁婷婷主持開幕式

本次展覽共分三個版塊。一是基礎教學版塊。呈現的靜物素描、石膏素描、靜物色彩、外光人物、生活速寫、國畫書法、泥塑寫生、思維訓練等優秀課程作業,展示了附中日常教學中重傳承、能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據此延伸出的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成果。二是下鄉寫生、創作實踐版塊。重視社會實踐是附中的優良傳統,藉由第一課堂的經驗,進入鮮活、生動、直觀的第二課堂。學生們通過感受瑰麗鄉間、壯美河山、人文景觀,把鮮活的創造力和頑強的生命力表現在畫面中,表達青年一輩對新時代的熱愛與思考。三是美育中心留學課程版塊。歷經近20年的探索累積,留學課程此次不僅展出了純藝、珠寶、建築、創意影像、產品設計等符合全球性藝術語境的作品,還展現了他們深耕中國傳統文脈精髓,以非遺課程為載體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教學成果。

展覽將展至2024年1月1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20dd68bbffd1680e13ad450eb4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