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高適、賀知章、王維,這部電影集齊了中國頂流詩人

2023-07-11     迷影生活

原標題:李白、杜甫、高適、賀知章、王維,這部電影集齊了中國頂流詩人

作為追光動畫的最新力作,《長安三萬里》自首發預告片以來就一直備受矚目,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之後,該片也終於和觀眾們見面了。

和此前大火的《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基於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改編而來的國產動畫所不同,《長安三萬里》的故事背景設定在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而故事的主人公則是唐代的著名詩人高適。

安史之亂後,吐蕃重兵出擊攻打唐朝,身任劍南節度使的高適在迫不得已下不得不棄城退守。然而,他的這番決定卻很快引來了監軍太監的責問,在後者的逼問之下,高適開始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交情。

隨著回憶的話語漸漸變成畫面,曾經那副曾經只存在於書本中的盛唐景象展現在了觀眾眼前,在這繁華錦繡間肆意揮灑著自己才華的眾多盛唐詩人也相繼在影片中登場。

如果說,影片開場那場吐蕃與唐軍的攻防戰鬥戲份還多少有些商業類型電影的底色,那麼從高適回憶人生開始,整部電影開始跳脫於商業電影慣常的敘事套路限制之外。

和那些講述冒險故事、神話傳說的動畫片所不同的是,《長安三萬里》長達近三個小時的故事劇情中既沒有刻意描摹的反派角色,也沒有拯救世界的危機,觀眾與其說是故事的旁觀者,倒不如說是旅行者,一路跟隨著高適的人生足跡,見證了盛唐繁華景象,也看到了連年戰亂下的一片破敗,既有想要為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同時也有殘酷現實打壓的無奈憤懣。

青年時的高適雖然口吃,內心卻有著為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人到中年鬱郁不得志的他卻又意外因為安史之亂走上仕途。

青年時代因為商人出身而被拒之門外的李白,在憑藉驚人的才華博得皇帝賞識之後,卻因為放浪形骸、不拘小節的品行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可即便如此,個人際遇、百姓生活、國家興亡這些曾經看似無比重要的大事全都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成為了往昔記憶的一部分。

雖然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長安三萬里》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對官職的稱謂並不太準確、人物建模形象存在一定的爭議、對唐朝衰敗的探討流於表面……但依舊不得不說這部國產動畫電影當之無愧為今年同類型作品中的最強。

近三個小時的影片,從高適和李白自青年時代意外結緣開始的友情開始講起,穿插引出盛唐時代諸多飽負盛名的真實歷史角色,塑造出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群像圖,在近似於散文般的劇情下是現實人生飽經坎坷的辛酸。

如今的人們一提到唐朝,首先想到的兩個字,大多都是「盛世」。

的確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朝代,經濟富庶繁華、政治開明高效、對外交流異常緊密、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國際影響力首屈一指。

在中國五千多年封建王朝歷史中,唐朝可以稱得上是所有朝代中最具個性,同時也最具生命力的一個王朝。

但是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盛唐時代在整個唐朝的歷史中其實僅僅占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即從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到安史之亂爆發這段時間,然而這短暫美好的繁華景象卻為後世無數的影視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安史之亂後滿目瘡痍的破敗景象也難以磨滅高適內心對青年時代那些美好歲月的回憶,影片中的他因為一次賊人偷盜與同樣有著豪情壯志的李白意外結識。

想要「直趨長安,扣天子門」的高適親眼目睹了李白因為自己卑微的身份而被充滿勢利眼的官吏拒之門外,也見證了生性狂放的李白在黃鶴樓下因為見到崔皓所寫的《黃鶴樓》而憤然將筆拋在地上,「總有一天,我要寫出一篇壓倒古今詩人的詩來」。但可誰能想到就是這個放浪形骸之外、無所畏懼的李白最終卻成為對高適一生影響最大的人物。

正如《長安三萬里》中所描摹的,真實歷史中的李白終生未參加過科舉,出身商人之家的他只有憑藉行卷自薦的方式才能踏上博取功名的仕途。

可是才華橫溢的李白在政治上確是天真幼稚的,他憑藉著自己敏捷的詩才獲得唐玄宗賞識,卻也因為恃才傲物而終究沒能受到重用。渴望「大鵬展翅」的李白在晚年終究還是因為捲入「永王之亂」而成為有罪之人。而在他獲罪之後,高適卻不曾為其求情的傳聞也讓兩人之間的友誼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從梁園到揚州,從邊塞到長安,相比李白快意恩仇、起伏不斷的人生,高適的一生更像是一片平靜中藏著波濤的大海。是李白那一句「你我生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猶如一片巨石在高適心中的大海里驚起一片漣漪,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

除了李白,影片中還出現了包括杜甫、賀知章、王維等在內的一眾盛唐詩人,他們曾經在繁華中相聚一堂,也在唐朝的衰落中開啟了各自流落四方的人生旅途。數十年的人生中,高適是不得志的,可卻又是幸運的,他刻苦磨練自己的品性和才華,最終安史之亂後陡然從一員小吏升為了能夠左右唐朝政局的大員,也成為同時代詩人中官位最高的一人。

《長安三萬里》的故事既有明線,亦有暗線,明線是高適借回憶與李白交往的經過,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暗線則是電影開場高適在吐蕃重兵壓境下率軍退守,面對強敵難以取勝的現實困境。隨著高適的回憶走向尾聲,兩條敘事線也終於合二為一,與李白的交往最終讓高適成功尋找到了解敵之道。

從青年時代相識同游黃鶴樓,到高適晚年率軍再度經過已然破敗不堪的黃鶴樓,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到心痛。而同樣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影片對兩人友誼結局的呈現,因為捲入「永王之亂」而獲罪的李白已然不復當年青春韶華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身處高位有著難言之隱的高適終究還是沒有接見這位青年時代的好友。

兩人相撲的片段可謂是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青年時代的李白曾經教高適「以虛馭實」的思想學習相撲,那時一身力氣的李白輕而易舉就能將高適摔倒,等到兩人暮年相聚暢飲後再相撲時,早已沒有當年豪情壯志、沉迷於飲酒作樂之中的李白很快就輸了,但高適在和李白學習相撲過程中領悟的道理最終卻幫助他在與吐蕃的戰爭中取得勝利。

雖然在如今的很多人眼中,唐朝的詩人大多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形象,但事實上唐代的許多大詩人曾經都有過習武的經歷,文武雙全的描繪實際上要更加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詩人形象。

除了故事劇情,影片的美術設計表現也非常搶眼,正如片名《長安三萬里》所描繪的那般,影片除了展現繁華的長安都市景象,同時還呈現了一片江南景象的揚州、在夜空之中璀璨耀眼的黃鶴樓、波光粼粼的三峽景色、大漠孤煙直的塞北風光,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三萬里」了。

當然,整部電影最為精彩的橋段,還是要數片中李白在吟誦《將進酒》過程中,在幻夢中乘著仙鶴扶搖直上、一覽仙境的畫面。《長安三萬里》整部電影的製作花費了三年之久,而光是為了呈現李白詩中「將進酒」的場景,就花費了製作組兩年多的心血。當然,從成片的效果來看,這樣的付出顯然是值得的。

講了這麼多,不得不說,《長安三萬里》值得每一個觀眾走進電影院去細細品味。影片將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與現代視聽語言的巧妙結合,真正實現了寓教於樂,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國產動畫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0d27d822b7909c3f5eaed58756d7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