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時代的終結!中世紀步兵是如何逆襲騎兵的?

2023-11-23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騎士時代的終結!中世紀步兵是如何逆襲騎兵的?

《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提起中世紀的戰爭,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對於這個話題,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身披重甲,就連戰馬都被鎧甲包裹的重裝騎兵,以及在戰鬥中身先士卒的騎士們,好像這些騎兵才是戰爭的核心。很多人認為,中世紀就是騎士的時代。

這種說法或許沒有錯,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中世紀的結束,騎士階級很快走向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近代化的職業軍隊。騎兵雖然沒有消失,但也很快開始了衰落。有人說,是火藥和熱武器終結了騎士時代,身披重甲的騎兵也擋不住火槍的子彈。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世紀的步兵,往往被描述成一群缺乏訓練,手持長矛甚至草叉的農民,在少數騎士老爺的指揮下充當戰場上的「炮灰」。這樣的場景在歷史上或許存在過,但並非戰場上的主流。中世紀的步兵絕不僅僅是騎兵的「炮灰」,而是一支軍隊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世紀的步兵往往是被忽略的對象

在中世紀早期,由於當時的騎兵戰術和裝備還相當原始,這一時期的騎兵和羅馬帝國時期的騎兵沒有太大差別。面對訓練有素,依託防禦陣地的步兵,騎兵的優勢也並不明顯。

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中,面對征服者威廉的諾曼騎兵,英格蘭國王哈羅德讓自己手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步兵構築成盾牆,依託高地優勢阻擋敵軍。由於占據了高地,敵軍的弓箭只能向上拋射,精度大打折扣,要麼被盾牌阻擋,要麼掉到了英軍後方。而步兵和騎兵的輪番衝鋒都沒有打破步兵的防線,遭受了巨大損失。

描述黑斯廷斯戰役的貝葉掛毯

最終,威廉下令全軍撤退,停止傷亡慘重的進攻,準備重整旗鼓。而英格蘭軍隊趁勢開始追擊時,脫離盾牆展開進攻的步兵卻反被諾曼騎兵圍殲。利用這一戰術,諾曼軍隊不斷削弱英格蘭軍隊的防禦,這才攻破了原本堅固的防禦陣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作為被公認為「歐洲中世紀盛期開始標誌」的黑斯廷斯戰役,你可以看到英王哈羅德為規避「自己軍隊全部由步兵組成」的劣勢,主動占據高地採用盾牆戰術抵禦騎兵的衝擊,再運用長槍與丹麥斧等長柄武器收割騎兵;威廉也沒有盲信騎兵的戰術優勢,而是交替採用弓箭射擊和騎兵突擊來削弱只能被動防禦的英軍,一點一點的將英軍防線逼至崩潰。

此次戰役堪稱中世紀戰爭入門的最佳教科書,從兵種配置、地形運用到戰術調動,此戰都是諸多中世紀軍事家的首要參考,甚至被諸多致力於還原「真實中世紀戰場」的遊戲引為參考,而《鈴蘭之劍》也是其中之一。

劍盾兵、長槍兵、投槍兵、弓箭手、斥候、弩兵,這些耳熟能詳的兵種被《鈴蘭之劍》盡數收錄,並且基於他們所屬勢力的歷史背景而繪製了截然不同的外觀。不僅如此,開發組還基於各兵種的職能與歷史定位進行了專門的設計。

譬如劍盾兵擁有更高的防禦與生命值,配備的技能多以擊退、提高防禦為主;而長槍兵則因持有長槍而擁有更長的攻擊距離,其技能往往能夠造成破壞盾牌、降低防禦的效果。

為了呼應步兵通常是作為方陣單位參戰的細節,劍盾兵與長槍兵還獲得了不同的專屬特性。當身邊存在友軍時,前者的格擋機率會提高的同時還會提高友軍的防禦,而後者則會提高友軍的攻防屬性,畢竟步兵在戰爭中從來都不是依靠單打獨鬥來面對強大的騎兵的。

讓我們把目光重新回歸到騎兵上。在中世紀前期,精妙的戰術與軍隊調度固然可以讓步兵做到與騎兵抗衡一時,但當時間來到12世紀後,騎兵才真正露出了它中世紀之王的獠牙。隨著重型鎧甲、馬鐙和夾槍衝鋒的全面普及,真正意義上的重裝騎兵誕生了。到了12世紀後期,不僅騎兵本身披著重甲,就連騎兵的戰馬也穿上了鎧甲,將這些騎士包裹成了坦克一樣的移動堡壘。

重裝騎兵就相當於中世紀的坦克

而且,由於中世紀西歐國家採取了采邑分封制,領土和人口作為封賞,成為了大批貴族的私人財產,而服兵役則成為了貴族的義務,大量的人口和資源被控制在軍事貴族集團手中,導致國家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職業步兵,只能在戰時臨時徵召不脫產的農民作為步兵,這也大大影響了步兵的戰鬥力。

騎士階級成為了軍事貴族

面對那些臨時徵召而來,缺乏訓練的民兵,重裝騎兵的衝鋒完全是無法阻擋的。由於具備強大的機動優勢和突破能力,騎兵可以通過個人的勇敢衝鋒驅散一大片步兵,但步兵卻極度缺乏對抗重裝騎兵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騎兵很快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宰。

但騎兵有一個重大的缺陷:成本。

相比步兵來說,騎兵的訓練和後勤成本往往高達數倍甚至十幾倍,供養一支精英騎兵組成的軍隊對任何封建王朝都是極為巨大的負擔。因此,中世紀的戰爭爭奪的往往不只是土地,還有依靠戰爭掠奪的財富,並用這些財富供養軍隊,這樣的制度往往會陷入惡性循環。

長弓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

到了13~14世紀,隨著社會與軍事理論的發展,步兵的革新成果也開始顯現出來。13世紀時,英國開始大規模列裝長弓,並且著重培養平民成為長弓手,將長弓術列為「義務教育」,極大擴充了兵源。由於長弓擁有巨大的威力,能夠對重裝騎兵造成巨大威脅,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這種武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遊戲《鈴蘭之劍》中的弓箭手

幾乎在同一時期,另一種重要的步兵武器——長矛,在瑞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一個山地國家,瑞士幾乎沒有發展騎兵的能力,尚武的瑞士人選擇了長戟和長矛作為武器。這些武器當然不是瑞士人發明的,真正讓長矛發揮出巨大威力的,是瑞士人的獨特戰術。

在作戰時。瑞士長矛兵會選擇結成方陣,通過旗幟和鼓點的指揮,方陣與方陣、步兵與步兵之間進行密切配合,抵擋騎兵的攻擊。瑞士長矛的長度非常驚人,一般在4~5米左右,甚至能夠達到6米,比騎兵的騎槍長度更長,通過密集的隊形阻擋騎兵的進攻。

如果敵軍繼續衝擊,長矛無法施展,後方的戟兵就會頂上去參與肉搏戰。為了對抗騎兵的機動優勢,瑞士長矛兵通常會選擇狹窄崎嶇的戰場,阻止騎兵「繞後」,或是對側翼進行衝擊。而且,瑞士長矛兵絕對不會隨意追擊敗退的敵軍,而是維持密集的隊形繼續進攻。

當然,能夠維持這樣一支軍隊,肯定離不開嚴格的紀律和充分的訓練,瑞士長矛兵逐漸從不脫產的民兵演變成了半脫產的職業化軍隊,最終甚至成為了僱傭兵。僱傭兵放在今天是個貶義詞,但在中世紀,僱傭兵卻是相當稀少的職業軍隊,往往有著強大的戰鬥力。因此,瑞士長矛兵很快成為了歐洲各國模仿的對象。

描繪克雷西戰役的畫作

隨著英國長弓手、瑞士長矛兵和相應戰術的發展,很多國家都發現,騎兵的優勢正在被削弱。在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中,英國長弓手占據了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對法國重騎兵進行射擊,連續擊退了法軍十五次衝鋒,大破法軍主力,殺傷法軍萬餘人,而英軍損傷不過兩百人。而在勃艮第戰爭中,面對重裝騎兵,瑞士長矛兵更是多次以少勝多,大敗勃艮第軍隊。

至此,隨著兵種的進化與戰場形勢的多變,中世紀中後期的騎士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騎兵」了。很多時候,騎士也會選擇作為重裝步兵下馬作戰,戰馬僅僅是騎士的代步工具而已。也正因為這種改變,騎士的特殊身份逐漸被淡化,騎士身份的傳奇色彩也漸漸消失了。

我們可以說,是瑞士人的長柄武器幫騎士們踩下了衝鋒的剎車,是英國人的長弓手讓法國重騎兵的衝鋒變成了絕望之路。但絕不可忽視的,是他們因地制宜採用了正確的戰術,告訴了騎士們這裡不再是適合衝鋒的平原。

與現實中的瑞士近似,《鈴蘭之劍》故事的主舞台——伊利亞王國同樣是一個山地國家。這裡因多山而盛產極具戰略價值的礦石資源,因此吸引了騎士同盟、法皇國等勢力的注意。但當這些身披厚重盔甲的騎士老爺們駐軍伊利亞後才發現,這裡不僅盛產晶石,還盛產手持長弓的獸耳山民與組成長矛方陣的王國軍,這一幕恍若歷史的重演。

除了復刻兵種之間的互相克制,《鈴蘭之劍》還打造了一個存在高低差、地形差異與可互動環境的真實戰場。這套「立體戰棋」系統正是源自於戰棋名作《皇家騎士團2》,該遊戲一直以氣勢宏大的戰爭場景和極強的戰略體驗而著稱。

在現實的克雷西戰役中,英國長弓手占據了有利地形,利用高低差射擊下方的法國重騎兵,重創了法軍主力。而在《鈴蘭之劍》里,當騎士同盟的騎士們與你率領的僱傭兵在伊利亞的山間接戰,你同樣可以指揮長弓手與弩兵去射擊這些因高低差而艱難登山的騎士,甚至還會因為居高臨下能夠獲得額外的命中加成。

現實中的瑞士多山地,騎兵面對瑞士長矛兵與戟兵方陣難以施展自己引以為傲的衝鋒,甚至還會因複雜的地形而被逼退至狹窄的山道與湍急的河流中,最終導致了全面潰敗。而在《鈴蘭之劍》中,騎士們同樣要面對複雜的地形,一個不慎就可能被劍盾兵撞下懸崖或河流。你甚至可以指揮角色將山上的滾石推向敵人,消滅沿途的所有目標。

面對瑞士長矛兵和戟兵的騎兵

戰場上的拒馬能夠阻擋敵人前進,保護己方的弓箭手、引爆炸藥桶能夠炸傷周圍的角色,順便點燃周遭的環境、拆除敵方的軍旗能干擾敵軍的指揮,打擊對方的士氣。諸如此類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而如果運用這些細節轉化為戰場優勢卻只需要遵循玩家的直覺判斷,而這就是《鈴蘭之劍》所追求的——創造一個真實且符合直覺的中世紀戰場。

戰棋遊戲,本就是脫胎于軍事上的兵棋推演,但大多戰棋遊戲往往淪為敵我之間的數據對抗,反而忽視了戰爭中最為重要的戰術博弈、兵種協作與戰場利用。一如騎士時代的終結,並不完全是因為現代化兵種對騎兵的降維打擊,而是因戰場的多樣、戰術的革新、兵種與兵器的進化所致。

有人說,如果沒有犧牲,戰爭就是最好玩的遊戲。而作為一款新世代戰棋遊戲,這正是《鈴蘭之劍》所追求的。它想講述一段因資源而引發戰爭的嚴肅歷史,它想創造一個儘可能符合直覺、貼近真實中世紀戰爭的戰場,而軍武菌也從《鈴蘭之劍》上感受到了開發團隊對品質與策略性的追求。

如果你也對戰棋遊戲感興趣,想體驗真實且細膩的戰場,那麼已在今天正式開啟破局公測的《鈴蘭之劍》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想要體驗的朋友們快來下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