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張一鳴的老對手,靠大模型股價瘋漲,起底麗江首富的生意經

2023-07-06     財經無忌

原標題:王興張一鳴的老對手,靠大模型股價瘋漲,起底麗江首富的生意經

文 | 山核桃

狂飆大半年的大模型行業,近期出了兩件認清現實的事:一件是美團收購光年之外,創始人王慧文因健康原離崗,夢幻的創業夢以美團接盤告終;另一件則是一家名為崑崙萬維(300418.SZ)的「AI概念股」因大股東減持,創始人周亞輝多次「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遊戲,引發市場關注。

作為與王興、張一鳴等同時期崛起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周亞輝身上具備了同樣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感也影響了崑崙萬維這家企業——從遊戲起家,用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大力出奇蹟」的方式專注海外市場,靠「買買買」形成了崑崙萬維當下的業務版圖。

包括對時下技術前沿——大模型賽道的探索,崑崙萬維選擇了一條熟悉的路徑,通過收購AIGC相關標奇點智源,迅速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崑崙天工」,向外界講述自己的「All in AGI」的決心。受益於這股技術浪潮,大半年來,崑崙萬維的股價也一路飆升,從去年10月低點12.1元上升到今年5月高點67.5元,市值也一度突破600億元大關。

截止7月6日午間,崑崙萬維收盤價為41.8元/股,市值為491.16 億元。

但隨著大股東減持與現階段前景不明的AIGC業務,崑崙萬維逐漸褪去AI的光環,其本質還是一家難見成長性的投資型企業。

本文主要回答三個問題:

1、為什麼說崑崙萬維更像是一家投資型企業?

2、是什麼決定了這家企業的基因?

3、崑崙萬維的「AIGC夢」能成嗎?

不是技術企業,更像投資公司

「進化論告訴我們,激烈的競爭不會讓你知道誰是英雄,但會讓你很容易辨別出來誰不是英雄」。

(圖片來源:周亞輝微博截圖)

2012年,周亞輝在微博這樣寫下了自己對於「英雄型創業者」的理解。彼時的崑崙萬維,還是一家兢兢業業靠網頁遊戲起家的遊戲公司,「勤奮」是周亞輝給這家企業的定位。如今,十多年過去,崑崙萬維對自身的定位已成為了一家「中國領先的網際網路平台出海企業」,將全面布局AIGC寫在了企業的大事記上。

但在AI的光環之下,崑崙萬維並不是一家技術型企業,而更像是一家投資公司。

首先,從業務布局來看,崑崙萬維的主營業務涉及社交娛樂、遊戲、出海平台與投資等,五大業務板塊包括了海外信息分發與元宇宙平台Opera、海外社交娛樂平台StarX、全球移動遊戲平台Ark Games、休閒娛樂平台閒徠互娛以及科技股權投資,上述大部分的業務都是周亞輝通過投資收購獲取來的。

2016至2021年,崑崙萬維從遊戲公司轉型為網際網路平台型企業,通過三次增資控股挪威老牌瀏覽器公司Opera,同時收購了語音社交社交平台StarX,StarX旗下的主要產品為StarMaker,被稱為海外版「全民K歌」。

同一時期,崑崙萬維也分三次完成了閒徠互娛的控股。閒徠互娛的主要產品形態為棋牌類遊戲,崑崙萬維也由此布局休閒競技遊戲。

而在自己擅長的海外遊戲業務上,崑崙萬維在2021年完成了對固有資源的整合,成立了自己的遊戲發行平台獨立品牌Ark Games。

遊戲、社交與出海平台,既是高頻的流量生意,但同樣競爭激烈。國內的網際網路大廠小廠幾乎都把上述領域的玩法卷了個遍,崑崙萬維清晰地知道這一點,因此其主要營收來自海外業務。2022年,崑崙萬維的境外營收占比近八成。

除了「買買買」的企業發展史外,從崑崙萬維的基本面來看,也是一家典型的投資驅動型企業。

一般來說,投資主導型企業的特點有二:一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直接投資或併購實現擴張,在資產負債表中,投資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大;二是經常藉助適當的資本手段實現對利潤表的修復。

崑崙萬維也是如此。一方面,其投資型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其他非流動性金融資產)在總資產占比較大。

2018年至2022年,短短五年間崑崙萬維投資型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從25.54%上升至59.26%,2023年第一季度這一比例上升至72.52%。作為對比,同類企業科大訊飛(002230.SZ)投資型資產占比僅為5%上下。

另一方面,崑崙萬維的投資收益也極大影響著其利潤表現。

2017年至2022年,崑崙萬維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99億元、10.06億元、12.95億元、49.93億元、15.47億元與11.52億元。與之對應的是,投資收益的同向變化,同時期內,崑崙萬維的投資收益為4.44億元、6.84億元、6.52億元、33.62億元、16.85億元與1.41億元。

其中,2020年的利潤高點正是因為崑崙萬維通過轉讓Grindr98.59%的股權而確認產生了29.41億元的投資收益。

事實上,以投資為主導的企業,在網際網路企業中並不鮮見。在崑崙萬維的身上,其實能夠看出類似騰訊的打法,它們都以遊戲為現金牛,藉助投資併購拓寬自身的邊界。

外界對騰訊的投資戰略也有著多元化的看法,有的認為,騰訊的投資戰略是「求共生,不求擁有」,有的則認為其「太過泛在,沒有夢想」。

但比起騰訊,崑崙萬維的投資戰略通俗易懂——哪裡有風口,就往哪裡;哪裡風停了,就快速撤離。

趣店和映客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2017年,崑崙萬維投資趣店,兩年後,崑崙萬維通過出售趣店全部剩餘股票獲得投資收益3.29億元。押注「秀場直播」的風口,周亞輝以6800萬元獲得映客18%的股權,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就為其貢獻了8億多收益。

拉長時間線來看,這種隱秘的野心其實藏在崑崙萬維與周亞輝的投資版圖中,這家企業幾乎沒有落下一個風口。

在新媒體行業的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在線教育領域的「洋蔥數學」,電商行業的如涵,自動駕駛領域的小馬智行、智能家電行業的追覓科技以及生物醫療行業的科亞醫療、博雅輯因等。

遊牧式創業與只追閨蜜

但另一個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究竟是什麼致使崑崙萬維的氣質更像是一家「投資型企業」?

這背後與創始人周亞輝的個人轉變,不無關係。

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周亞輝身上的兩大特點「遊牧式」與「只追閨蜜」的準則都深刻地影響了這家企業的走向。

周亞輝出生於雲南麗江,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讀碩士時,正趕上清華大學推出了鼓勵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當時還在讀書時的他果斷選擇投身這股浪潮,創辦了一家動漫網站,但最終因為經營不佳而失敗,重回校園順利畢業後,他加入了陳一舟創辦的千橡互動。

來到千橡之前,周亞輝身上失敗者的氣質尤為濃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他將創業失敗與融資失敗的原因都歸因於自己:「投資的本質還是錦上添花,我沒有什麼錦,別人幹嘛給我添花呢?」

而在千橡遇到自己的「創業導師」後,周亞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遊牧式」的創業理念。

陳一舟曾這樣指點他:「網際網路上第二撥創業者肯定比第一撥更難成功,上一撥創業時,哪裡都是空地,你占一片就可以。現在,已經有幾個大城市了,我們只能做游擊隊,一邊找幾片相對肥沃的草地,逐漸變成小村莊,再變成城市;一邊尋找其他草地。」

也正是這種思路,讓周亞輝永遠都在尋找「沒有被第一撥創業者占領」的草地。崑崙萬維早期將賽道聚焦網頁遊戲也是如此,後來出海也是因為周亞輝覺得「接下來的遊戲行業,騰訊、網易會把大家都擠死,我們要求生。」

這種「求生」的理念,形成了崑崙萬維這家企業獨特的氣質,一方面,這家企業反應快,很善於尋找機會。在海外,他們專攻巨頭們看不上的市場,然後通過其砸錢投資,藉助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經驗將爛牌打成好牌。

一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被稱為海外版全民K歌的StarMaker,崑崙萬維用社交化與家族化的打法,放大了海外用戶對社交與娛樂的需求,讓這款產品重煥生機。

但另一方面,因為求生,他們害怕與巨頭直接競爭,也因而總是在錯過機會。比如在2017年,恰逢Musical.ly出售,周亞輝有優先購買權,但他因為「手上的項目還在折騰」就放棄了,但是後來位元組跳動收購該公司,孵化出TikTok。

除了遊牧式創業,周亞輝投資的另一個特點是風口上的錯位競爭。在2015年的投資筆記里,他曾寫到自己選擇戰場的方法是——「找到最優秀的『女孩子』,再把她的『閨蜜』給追了」。

在周亞輝看來,直接追求最優秀的女孩子,往往成功機率很低,而最優秀的女孩子的閨蜜也不差,因此追上的機率能高出許多。

理解這一點,梳理崑崙萬維的投資業務「崑崙資本」所投的具體標的可以看出。

以人工智慧領域為例,周亞輝認為人工智慧未來最漂亮的「女孩子」就是自動駕駛,但由於競爭激烈,周亞輝選擇了「閨蜜」——「AI+醫療」、「AI+金融」等垂直領域。再比如,在即時零售戰場,在美團、餓了麼外,周亞輝選擇投資當時的達達。

一定程度上,這反映出了周亞輝身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在主營業務上「已知天命」,不與巨頭正面競爭。他曾經將自己歸到王興、程維、張一鳴這些年紀比他小的第二撥網際網路創業者里,自嘲自己:「這一撥里,我算什麼?屁都不是。對吧?」

但另一方面,通過投資「閨蜜」,周亞輝又想要與巨頭正面競爭。在自己的投資筆記里,他曾這樣寫道:「我特別喜歡能夠跟巨頭們打一打的項目,我會覺得刺激,過癮,有成就感。」

難圓的AIGC夢

成就感與刺激感當然適用於創投行業,在中國企業史上那些孤注一擲的風險投資案例並不在少數。

但做企業,特別是做一家技術型企業,很難想像,崑崙萬維這樣一家遊牧式的投資型企業會選擇在此刻開始講述大模型的故事,因為這一賽道既是「巨頭林立,也同樣看不到短期收益」。

一方面,在燒錢的大模型賽道上,目前已聚集了科技大廠、創業公司與高校研究院們。另一方面,從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大模型,巨頭們角力的重點也逐步放在了行業大模型上,「百模大戰」逐步演變成「千模大戰」。

從盈利模式來看,崑崙萬維的「All in AGI」的戰略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是藉助AI提供C端的增值服務,拉動產品的商業化變現。比如AI+遊戲、AI+音樂、AI+社交等。另一條線是則是藉助過往的資本布局,在B端開放API收費。

崑崙萬維在近期調研中提到:「在新能源,醫療和新材料等各個行業都很了解,我們開始就我們投的一些項目進行溝通,幫助這些行業進行大模型的數據處理與轉化。」

不難看出,崑崙萬維TO B和TO C都想要,海內海外業務同時抓,這種「什麼都想要」的思路固然具備一定的吸引力,但也具備非常大的風險。

眼下來看,大模型的行業競爭依舊還在早期,對行業玩家而言,一看底層技術積累,包括算力、核心算法與數據。二是,根據行業knowhow,專注與深耕各自垂直行業,這對行業玩家的先發優勢與數據壁壘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崑崙萬維上述兩大護城河的優勢並不凸顯。一方面,從研發基礎來看,崑崙萬維以遊戲起家,並不具備硬科技企業的技術基因。而其收購的標的奇點智源2022年度財務報告顯示,研發費用僅為1308.83萬元。同時,從研發成果看,企查查顯示,奇點智源旗下研發成果僅有1項於2023年登記的軟體著作權——「AIyou數字人機智能對話軟體」。

(圖片來源:企查查)

另一方面,從行業生態來看,崑崙萬維C端與B端商業化目前還在初期。崑崙萬維所說的「在新能源,醫療和新材料等各個行業都很了解」是否能沉澱下行業經驗,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還尚待觀察。畢竟,在金融、醫療、教育、自動駕駛等領域,行業大模型的應用已非常頻繁。

凡此種種,也讓崑崙萬維陷入了又一次的爭議,這是否又是一場AI熱潮下的「技術表演」?

不過,「爭議」可能是周亞輝與崑崙萬維最不懼的事。而從理性人角度來看,崑崙萬維確實是一家靠投資維持著不錯利潤水平的企業,創始人也因投資一舉成為了麗江首富。

值得一提的事,比起大股東的套現離場,這家企業在分紅上卻一直很摳。2015年上市以來,崑崙萬維累計現金分紅6.47億元,其凈利潤累計已超百億。在投資者平台上,有投資者一直追問:「希望管理層今年多分紅,提振信心。不要像往年太摳,傷廣大投資者心。」

(圖片來源:投資互動平台)

而對周亞輝來說,大模型讓這位曾經的連續創業者再度走到台前,與大廠同台競技。不過這一次,僅靠「財技」與錯位競爭,可能無法完成創業夢想。畢竟,技術型企業依舊還要靠實幹的硬實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d6c4ed84547a447446f836a4dff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