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出劇王」,這話幾乎已經成為定論了。
央視出品,成了品質保障。若是能夠放在開年播出,更彰顯其地位。
如今,這2023年才剛開年,央視的年度劇王就基本已經鎖定了。
不錯,就是瘋狂刷屏,再次開啟全民追劇的《狂飆》。
近日,《狂飆》在網絡平台完美收官。
縱觀這不足一個月的播出期間,《狂飆》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是:破紀錄。
截止發稿前,該劇在視頻網站平台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還曾以11641的熱度創歷史新高。
網播成績上,除了熱度火爆,全端播放的市占率也不斷創新高,近期更新的集數播放市占已經突破50%。
到了大結局,《狂飆》的市占率更是達到驚人的65.7%,斷層式拿下冠軍,第二名的市占率僅有5.2%。
要知道,這部劇的網播形式還是會員鎖V可看。
收視表現上,自開播以來,在有播出的時間裡,更是連續19天,連續37集(目前收視數據僅更新到第37集)都拿下全國收視第一的寶座。
劇集開播後,收視就幾乎沒有下過2,實時收視更是突破3.7%,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上一個實時收視破3的,還是2019年的《破冰行動》。
且《狂飆》在央八黃金檔一輪還沒播完,央視一套就馬不停蹄地在上午時段重播。
儘管選了這麼一個冷門的時間點,收視依舊不差。
《中國藝術報》《文匯報》等官媒還用了大塊版面來宣傳這部劇,足以見得它有多令央視應以為傲了。
而衛視方面的二輪套播(慢了央八15集),收視也相當可觀,最高實時收視差點就破1了,牢牢占據衛視黃金檔收視第一的位置。
不誇張的說,這部劇算是直接把之前收視處於中下游的北京衛視給救回來了。
粗粗一算,《狂飆》在數據方面實打實的達成了35項成就。
在數據之外,《狂飆》的討論度也很高,討論面也很廣。
從強盛集團到白金瀚,從賣魚到等離子電視,出圈熱梗一個接著一個。
各種和劇集有關的周邊火爆非常,同款豬腳面線,同款手鍊,大嫂同款耳環等等。
最厲害的還是劇中那本改變高啟強命運的《孫子兵法》,在某寶的搜索量同比增長了80多倍,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0倍,成交人數突破65倍。
網播收官之夜,看看這個熱-搜屠榜的排面,「年度劇王」非他莫屬。
一直到這部劇完結收官,想必還有很多人沒有反應過來,這部央視大劇就這麼成了「王炸」了?
當然,《狂飆》在題材上占了先機,反腐掃黑劇一直是國劇大熱門。
遠了有電視時代最後一部全民大爆劇《人民的名義》,近了也有《掃黑風暴》這樣討論度很高的品質劇集。
但儘管如此,《狂飆》之所以能拿下如此好的成績,青石以為,遠不止題材優勢這一點。
說實在的,《狂飆》這劇可以說拍出了國劇良心。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它做對了這3件大事,每件都直觀重要,且看我一一說來:
《狂飆》的劇作結構,和大部分掃黑劇不太一樣,它採用的是多條敘事線的方式。
主線有三條。
一條是2021年的掃黑除惡專案組接到舉報,來到京海徹查。
一條是2001年京海舊的惡勢力猖獗,原本被欺負的賣魚販高啟強被迫捲入,並逐漸迷失。
一條是2006年京海新的惡勢力崛起,以高啟強為首的黑社會開始了呼風喚雨的時代。
與之相對的,是堅守正義的安欣一點點被打壓,最終被從刑警隊調離,成為了交警。
劇集在開篇就交代了當下時間線下兩個主要人物高啟強和安欣的狀態,在劇情推進的同時,引出了這兩人20年前的樣子。
一個從意氣風發的刑警隊小伙變成了才過40就已經白頭的科級幹部。
一個從被人欺負的賣魚小攤販變成了隻手遮天在京海呼風喚雨的頂級大佬。
用了兩個反差感極強的對比,這部劇在開篇就牢牢抓住了觀眾。
之後隨著劇情的發展,一點點將這20年的故事填滿。
故事越豐滿,觀眾的好奇心就越重。
安欣身邊的人又是怎麼一個個消失,他們都去了哪裡,他們的故事又將如何。
當然還有這部劇貫穿始終的那個謎題,誰是京海的保護傘?
《狂飆》在39集的體量下,高潮迭起,劇集順下來,就沒有讓人放下心來的時候。
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欲罷不能。
多線敘事的情況下還能顯得不雜亂,一方面在於導演的敘事能力一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立住了。
劇情的前半部分,劇中的反派都有著極強的存在感,但都不是臉譜化的存在。
並且在強情節的加持下,《狂飆》的反派出圈得很快。
像是拿到了逆襲劇本瘋狂刷屏的大佬高啟強。
從「黑幫老大發家史」的角度來看,高啟強這個角色刻畫得非常精彩。
這不是一個從頭惡到尾的反派,相反,他的身上有很多更真實更接地氣的特質。
他對自己心狠,對家人心軟,做事聰明,該狠就狠。
最開始他嘗到了身為安警官朋友的甜頭,結果越陷越深,一度想要悔改。
在要對家人負責這樣的行為準則下,還是選擇了歪路。
從拜乾爹,到自己取而代之,到最後隱藏自己,他的每一步棋都走的很聰明。
時過境遷,當年用武力征服的時代過去了,他開賭場,讓小龍小虎去學MBA,利用退休幹部的心理落差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已經從一個表面上的黑幫大佬,變成了一個拿捏人心、讀懂人性的高階反派。
除了高啟強之外,把發狠直接展現出來的徐江,四兩撥千斤的泰叔。
以及做起事來快准狠的老默,忠犬型人設的小龍小虎,把聰明用錯地方,有時候讓人看得牙痒痒的高啟盛。
劇中的每一個反派,都有極強的個人屬性,有特點,就讓人記得住,角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狂飆》里的正面人物較之反派,更不容易出圈,但卻也更真實。
安欣的人設,被觀眾稱作是心軟的神,他是每個進了審問室的人的「救命稻草」。
安欣在《狂飆》里並不是最出挑的,甚至在劇情大部分時間裡都很憋屈。
碰壁、受挫、被打擊,師傅離去,戰友離開,難得的一點愛,也都被迫放下。
他的故事裡,沒有「爽感」,甚至被不少人稱作「軸」。
可正因為這樣,這類角色的存在才讓這個劇更貼近現實。
安欣這個角色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現實中真實案例的影子。
他們中,有的人才30幾歲就白了頭髮,有的人可以為戰友擋手榴彈,有的人咬著一根線索死磕十幾年。
掃黑除惡不是容易的事,擼起袖子就是乾的做法是簡單直接,但並非所有都可這麼去做。
更重要的,是要堅守住法理正義的底線。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高啟強被李響銬在樓梯下,他偏偏要「軸」那麼一下子。
他不是聖父降臨,而是他明白,法理正義如果被私刑審判所替代,那麼法理就被打破了。
而安欣追求的,是在法治環境里的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
劇中無論是安欣的師傅曹闖,還是曾經的戰友李響,又或者是20年來一直都在的張彪,他們都在掙扎。
或被慾望迷惑,或無奈捲入再也無法抽身,不惜犧牲自己變成證據。
正邪對抗的戲碼,並不只是正面的強強對抗。
執拗追尋真相的陸寒,不懼生死的譚思言,有了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相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雖然無奈,但有希望。
至少在這點上,《狂飆》讓我們刮目相看。它和別的掃黑劇,真的不太一樣。
《狂飆》另一個出圈點,在尺度。
正如前文所說,劇集花了不少篇幅來刻畫黑惡勢力是怎麼來的。
高啟強本來也想好好過日子,賣魚賺的錢供弟弟妹妹讀書,住在父母留下的舊房子裡,日子不好也不壞。
可被欺負,被打壓,他忍無可忍也好,被逼無奈也罷,最終指向的就是當時社會的黑暗面——不公平。
當然,劇集的尺度還表現在純粹的惡。
徐江的幫派組織一看就不是善茬,在自己兒子意外死亡後,他帶著一幫手下去尋仇,那場面也很嚇人。
還有開篇就展現的黃翠翠之死。
李青父親的墜樓。
有的橋段,甚至可以說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比如唐小龍逼石磊掏錢,不給就去獻血的橋段。
當石磊獻了第一次血回到車上,唐小龍說著「做善事」,然後掏出了一疊身份證,找和石磊外形相似的那張,讓他再去獻一次。
一邊是愛心獻血的善事,一邊是強制獻血的惡,這兩個反差,在劇情呈現出來的那一刻,真的讓人毛骨悚然。
也就是說,體現到具體情節上,《狂飆》的尺度也是沒話說。
有些時候,甚至不需要把過程都呈現出來。
一節掉在水泥攪拌桶里的手指
一根落在水泥桶上的頭髮
一輛衝出車道的汽車
一個再也沒人提起的人
這些隱晦的罪惡,卻用最簡單的方式真實體現出來的時候,這部劇在尺度這關,就過了。
《狂飆》是在開播的時候,只看演員表就知道是一部可以讓人放心的劇。
到了全劇完結,也證明了這一點。
張譯影帝視帝的身份,加上之前對角色演繹敢下「死手」的態度,就註定了這個角色必須出彩。
他飾演的安欣作為全劇正道的光,人設看似「平庸」,要想出彩不容易。
但張譯卻憑藉過硬的實力,讓安欣這個角色有了很強的存在感。
前期,他年輕,有朝氣,意氣風發。
經歷了一些事之後,雖然他堅守的東西一直不變,但他確實屬於弱勢一方。
為了凸顯安欣的外表弱小、內心堅韌,張譯專門設計了很多小的細節。
就連安欣和孟鈺分手的地點,都是他深思熟慮選擇的,最終釘在了他們的一個「秘密基地」里。
還有討論度很高的封神名場面——拉警戒線。
這個部分是張譯臨場設計的。
原本劇本里寫的指是高啟強說我看個人,安欣過來把警戒線一拉,讓他別過來。
張譯在現場詮釋這場戲時,先是把警戒線拉上,然後解開,用手抻直,然後「推」著高啟強一伙人往外走。
醫院走廊的空間很狹長,這個過程就會延長,當把所有鏡頭聚焦在警戒線上,對抗性就變強了。
更加強化了正邪對立,著實震撼。
用導演的話說,那股勁跟斯巴達300勇士把波斯軍往下推似的。
飾演高啟強的張頌文,他的演技不止一次被稱作是「神級演技」。
都不用多說,光是一個3個時間線的靜態圖對比,都能看出高啟強這個人物的不同。
在飾演賣魚販的時候,他的眼睛裡就是有什麼都不沾染的純凈。
到了強盛集團時期,他的眼睛就再也無法看透了。單看這幾個階段的眼神變化,這個角色就真的神了。
張頌文在高啟強這個角色上,也有很多自己的設計。
2021年時間線中,徐紀周設定的高啟強是個比較低調的人,但具體輪廓還不清晰。
張頌文提出,那時的高啟強因為要和官員結交,一定不會穿的像2006年那麼張揚,否則會讓官員排斥,他的行頭一定會非常樸素,像個老幹部。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2021年的他,有名有利,還經常參與各種慈善活動。比起十幾年前一心想要多掙錢的商人,他應該更像是一個企業家。
劇情里,就有他不少「返璞歸真」的橋段設計。
像是騎著小電動車,帶著頭盔出行,「親切」得像個鄰家伯伯,坐在大爺大媽周圍,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
他的穿著比起之前要氣派,反而變得更「老幹部」作風,從顏色到款式都很樸素。
不僅是兩主角的戲份都精彩的要命,大部分配角無論戲多戲少,都給出了水準以上的表演。
演員能對自己演的角色有心得體會,說明他們對劇本理解透徹,在演技上有鑽研,會琢磨。
這也是為什麼《狂飆》播出期間,這部劇里無論戲份多少,幾乎所有演員都火了。
很慶幸,在2023年剛開年,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好劇。
而我們也期待,更多這樣經得起琢磨,再度引發全民追劇的劇集。
國劇的春天,是時候到了。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