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氫能? 先把標準說清楚

2023-05-16   啊車

原標題:下一站氫能? 先把標準說清楚

憑藉眾多優勢,氫能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家、機構、車廠 …… 列為重點戰略發展方向。

但就如老祖先說的 " 無規矩無以成方圓 ",目前國內針對氫能訂定的 GB/T 標準,和國外的 ISO、GTR、SAE…… 標準還存在差異。如何更好與國際標準協同互通,對於我國氫能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為此,小編特意跑了趟澳門,看看在此舉辦的 "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標準峰會 " 怎麼說!

重量級內容

會議在澳門大倉酒店舉辦,包括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中國科協常委 /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 香港城市大學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呂堅、同濟大學教授余卓平、豐田汽車公司主任山本敦巳、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曹東學、挪威船級社亞太區氫能負責人 James LAYBOURN、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何雲堂、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中軍等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分別就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國際標準研究、制定與認證,提升標準一致性,以助力全球氫能產業鏈高質量、高效率發展提出專業意見。

首先發表演說的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 由於氫能具有來源多樣化,不受資源地域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來源,所以目前已有 30 多個國家定有氫能發展政策。但目前來說,各項標準分立不同是一大問題,例如 ISO 針對氫能有 48 項標準,IEC 有 20 項技術標準;再就國家來說,美、中有 100 多項氫能技術標準、日歐有 20 多項標準!"

萬鋼認為,要讓這些標準體系更加完善、互通,必需以系統思維為統領,針對以下三項來進行發展:

1、完善氫能 " 制儲輸用 " 全產業鏈技術標準供給結構,提高各環節技術類別標準的覆蓋度;

2、注重行業標準研製,發揮其對標準系統的補充、完善作用;

3、通過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等國際組織以多種方式、多種形式深化國際標準交流合作,提升標準的國際化。

接著發言的中國科協常委、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則是在致辭中表示:氫能是未來新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力、交通、化工等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目前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正重點研究綜合能源的低碳運行、優化和安全保護理論和關鍵技術,以為雙碳戰略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身為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陳清泉今年已經高齡 86,但在講台上發表他主題為《創新驅動,氫能發展和標準化的挑戰與機遇》的演講時依然中氣十足、語速超群,內容更是硬貨滿滿、邏輯清晰,教人心生敬佩。

陳院士認為,未來能源的終極體系,將會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電氫體系,而終端應用的能源型式則以電氫熱三種為主,其中電與氫在清潔能源產生的源端是分離的,但在過程中卻可以互補,例如用多餘電量產氫,以多餘氫氣發電;至於在終端包括工業、家庭、交通工具 ……,則可資互助合作,搭配地熱、光熱能源來達到低碳環保目標。

陳院士也針對氫能戰略,氫能制儲運產業與技術,燃料電池零部件材料與核心技術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闡述,並對氫能標準化發展提出了做細做精的建議。

此外,他還認為加強四網(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人文網)與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的融合,可以將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能源革命、信息革命、出行革命串連起來,通過建立人、機、物理系統形成新的生產關係,讓氫能成為助推新一波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至於呂堅教授則是聚焦在對中、美氫能制儲運加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進行比較。首先他說:"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產氫國,2022 年產能有 4000 萬噸,產量有 3000 萬噸,其中 80% 產量來自煤與天然氣,20% 來自氯鹼、焦爐煤氣、丙烷脫、氫等工業副產品。來自水分解的綠氫占比較少,比起美國的制氫技術與成本效益都還有進步空間。

因此呂堅教授十分看好水電解氫未來的發展空間,而在這其中,用來作分解轉化的催化劑,則是不可或缺的技術。

目前,許多水分解制氫採用的催化劑多是貴金屬,而呂教授則是提出 "Super H" 新型納米金屬催化劑,其可應用在 PEM/AEM 膜電極電解水催化上,以更高效、低成本、零排放的方式電解出純氫氣與氧氣,未來應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此外,他也對中國氫能產業標準發展與完善提出了相應建議,並提出研發自有制氫催化劑的重要性!

同濟大學教授余卓平則是以《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展望》為題,從碳中和與全球氫能發展趨勢、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展望,闡述了自己對產業發展的理解。

在余教授看來,可再生綠氫,也就是以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方式來製造清潔氫能的方式,未來會是我國重點發展方向。而在解決綠氫能源供應的同時,氫燃料電池示範城市也可以透過 " 以獎代補 " 專項方式,來支持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

余教授認為,面對碳中和時程,氫能源發展很重要,但也確實少不了標準的建立與完善,而如何加速我國氫能源標準與國際接軌,在汽車產業領域的重點還是在提升燃料電池測試驗證能力。

對於未來,余教授認為商用車肯定是氫能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應該是重點關注的領域。

豐田汽車公司主任山本敦巳則是重點針對氫燃料儲存標準開展講演,他以目前豐田汽車氫能源乘用車的發展為引,導入他所倡議的方箱式高壓氫燃料儲存模塊 HSM,其具備體積規整、存量大、安全 …… 多項優勢,在商用車型上優先推展格外有降本效益。

另外,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曹東學則是講述了中石化目前在產氫方面的現況,並且也以針對車用氫氣提出系列 PEMFC 成套檢測技術與方法。

挪威船級社亞太區氫能業務負責人 James LAYBOURN、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長湯子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何雲堂、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中軍,則是在分別發表的主題演講中,從不同角度和細分領域探討了氫能與燃料電池標準國際化的重要性。

經過一整天的會議洗禮,讓小編對目前氫能源的發展有了更全面了解,知道目前當務之急,是要讓氫能在制儲輸用各方各面上的技術與標準,都與國際有更密切的接軌與互動。

而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就是為了如此宏觀發展的目的而成立,也期待這次會議在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國際標準協同發展、互認互聯互通方面,能起到更進一步推波助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