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看見一群魚爬山?能離水7天去找水源,這種魚是要進化成人?

2023-12-25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雨後看見一群魚爬山?能離水7天去找水源,這種魚是要進化成人?

幾億年前一群魚爬上岸,後來進化成人類,而現在也有能上岸的魚,它們甚至還能翻山越嶺去尋找下一處水源,最長堅持一周不碰水也能活著。

曾有人在樹上看見這種魚,發現的時候還是活的。據當地人說,這種魚會爬到1米5的棕櫚樹上去吸食果汁。

這種魚名叫「攀鱸」,又名「爬山鯽」、「太陽魚」、「鐵甲魚」,廣東人叫它們「爬山猛」,南海當地稱之為「三幫婆」。文昌語稱「剪刀魚」,潮汕則稱它們為「巴毛」。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認識,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攀鱸是如何在陸地上生存,又為何要不辭辛苦翻山越嶺?真的能夠爬樹嗎?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言不合就爬山的魚

攀鱸之所以能在陸地上也能生存,與它巧妙的呼吸器官有關。

與其他魚類一樣,攀鱸魚也長著魚鰓。但在它們鰓內部上方,有一個輔助呼吸的器官,稱之為鰓上器或迷路器。其中龜殼攀鱸的鰓上器最為發達。

這種鰓上器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能幫助攀鱸納入空氣進行呼吸,直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

鰓有一部分化為鰓上器,在水中呼吸的能力就不及別的魚。而且攀鱸沒有生長出用於水中潛浮的魚鰾,若是停止遊動,很可能會沉到水底淹死。因此它們不敢下潛太深,必須時不時的游出水面換氣。

攀鱸沒有腳,但它們的胸鰭發達,在陸地上的時候可以依靠擺動鰓蓋、胸鰭、不停翻身等辦法移動,翻越堤壩、坡地,進行長途旅行不在話下。

攀鱸生存能力強,即便水質被嚴重污染,其他魚類無法生存而相繼死亡時,它們仍能夠活得好好的。它們不但能很快適應重污染區域,而且最終會成為污染區域的絕對優勢種群。

攀鱸也因此成為了反映水體污染的指標物種。

當然,能夠在受污染的水中生存,不代表它們願意在水中生存。實際上,這些魚更喜歡一些乾淨的水域,當它們感覺環境污染,或者水裡的魚太過擁擠時,就會跳到岸上,在地上攀爬遠行,尋找合適的新水域。

攀鱸上岸的熱潮會出現在雨天,因為陰雨天水體含氧量會下降,整體空氣潮濕悶熱,水裡的其他魚都會浮到水面呼吸新鮮空氣,更別提攀鱸這種「挑剔」的小魚。

另外,雨水有時還會沖刷許多泥土、雜質、污染物到水中,這些潔癖的小魚受不了,紛紛組團外出。

攀鱸遠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產卵,為了讓自己的寶寶們生活在一個舒適的水域裡。這些准媽媽們不辭辛勞,只為尋找一片魚少水優的好地方。

至於攀鱸魚上樹,目前唯一的記載是在1791年,一位名叫達爾多爾夫的丹麥博物學家,偶然在樹上看到一條活的攀鱸魚,然後他從當地居民口中聽說,這種魚會爬到棕櫚樹上去吸食果汁,於是就流傳了下來。

這位博物學家還將這件事寫在書上,並認真地分析了這種魚爬樹原理:利用腮上的刺在樹的縫隙中托住自己,然後使用強有力的尾巴將自己往上推,再用自己的臀鰭上的刺撐著縫隙,然後重複,用這種方式來向上運動。

就是一邊固定身子一邊往上推動,單看文字你是不是無法想像畫面,那就不必想像,因為攀鱸爬樹的論證很快就被推翻。

攀鱸的魚鱗實在太厚,很多捕捉到的鳥兒無法下咽,最後都會將其丟棄,所以那條出現在樹上的攀鱸魚不是真正的爬樹魚,而是被鳥兒嫌棄丟掉的可憐食材。

無水也能活的魚

攀鱸爬樹只是一個誤會,但真有一種魚能夠爬到樹上,它的名字叫做彈塗魚。

彈塗魚的胸鰭進化出類似吸盤的結構,能夠把自己的身體吸附在樹上。它們的胸鰭發達,胸鰭肌柄能前後自如運動。

在陸地上運動的時候,它們會先用胸鰭踏在地上,再把身子拖著向前,胸鰭的作用類似爬行動物的前肢。

作為同樣能在陸地上生活的魚類,彈塗魚不僅用鰓呼吸,還能用皮膚和口腔黏膜的呼吸作用來攝取空氣中的氧氣。它們的鰓蓋嚴絲合縫,裡面還能存儲一些水滿足需求。

除了攀鱸和彈塗魚,地球上還有很多能夠脫離水生存的魚類。

在非洲和南美洲,生活著一種用魚鰾當肺呼吸的肺魚,在乾旱時,肺魚會在泥沼中用不斷翻滾的形式建造一個球形巢穴,巢穴上方留一個小孔讓空氣進入,然後在巢穴中休眠,等待雨季的來臨,這一次離開水的等待,最長堅持3年。

同樣能在陸地上生存的黑魚,與攀鱸一樣,靠著鰓上器進行呼吸,依靠身子扭動在地上移動,它們的體型比攀鱸大得多,肉質鮮美,是不錯的美食。

泥鰍應該很多人都熟悉,它們在陸上呼吸主要依靠腸子。泥鰍的腸子又直又短,上面布滿毛細血管,可以直接將吸進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直接排除二氧化碳。

它們身上的粘液也同樣能輔助皮膚呼吸,不過粘液乾了,它們也就窒息而死。

魚類想要在陸地上生存,最主要的是解決呼吸的問題,無論是利用鰓上器還是皮膚,又或者進化出諸如腸子等用於呼吸的器官。

但這也只是暫時擺脫水,魚類始終需要依賴水來呼吸,就像人類擺脫不了空氣一樣。目前也只有肺魚能離開水存活最久,但它是處於休眠狀態存活的。

所以魚被禁錮在了水裡,人被禁錮在了地球上。

價值與養殖

攀鱸在我國分布廣泛,香港、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澳門、海南島及雲南各大小江河下游及鄰近的濕地、稻田都有它們的身影。

對於這種神奇的小魚,很多熱愛小動物的朋友們就要問了,這種魚能不能吃。

首先,攀鱸過於強悍的生存能力領先其它很多魚,對環境適應力很強,整體數量並不少,所以也不是什麼受保護的物種,所以答案是能吃的。

只是攀鱸並不算好吃,這種魚不但個頭小,刺多肉少,而且肉質鬆散,口感不好。

攀鱸身上長著堅硬的魚鱗,魚鰭上有尖刺。無論是抓捕還是進行食材處理,都很可能被割傷手。

攀鱸再小也是肉,不嫌棄味道又樂於動手的人,還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鱸魚不幹凈。

這種魚雖然在水裡的時候白白凈凈,可在地上爬行,偶爾鑽下水溝,身上難免沾上不少污物、細菌和寄生蟲,面對這種髒兮兮的魚,誰不擔心病從口入?

所以攀鱸魚成了人們最不待見的魚,就連釣魚的人遇到,也難免心裡不痛快,因為這種魚吃食勇猛,有它們在的地方,其他魚早沒了。

看到這裡,你可別嘆氣。野生的攀鱸吃不了,還有人工養殖的可以吃。

人工養殖的攀鱸都在水源充足,水質好,附近無污染的池塘中養殖。池塘一般5到20畝,為了方便攀鱸露出水面呼吸,池塘不會太深,只有1.5到1.8米。

池塘配備完善的進、排水系統,保證水質良好。池梗還建30到40厘米高的放逃設施,這種魚即便能上岸,也逃不走,只能乖乖回去。

攀鱸吃的,是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等浮遊動物。在池塘使用前會嚴格進行消毒,然後再投放一些有機肥促進這些動物餌料的生長,再投放魚苗。

魚長大以後胃口大增,這時候又會投放有機肥,促進餌料生長,以滿足正長身體的大魚需求。

到了中後期,光靠生物餌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這時候就要投喂人工配合的顆粒飼料,每天早兩次晚兩次投喂,每15到20天抽樣檢測魚體生長情況,依照實際情況調整餌料投喂量。

餌料投喂增多,魚體不斷增長,水質也隨之變差,及時更換新水就成首要任務,每次換水量不低於總水量的30%。到了高密度養殖後期,注入新水就成了每天的任務。

這些經過科學養殖的攀鱸,每天生活在優質的水中,身上自然不像野外的髒亂不堪。而且經過科學養殖的攀鱸,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較受人們歡迎。

攀鱸魚含有豐富的銅元素,銅元素可以促進膠原和彈性蛋白的形成,能夠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的功能,並且參與多種物質代謝的關鍵酶的功能發揮。

攀鱸魚富含蛋白質,可以提高體液的抵抗力,維生素A可以增強呼吸道粘膜對病毒的抵抗力。

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少量維生素A可以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還能保護心腦血管。

孕婦哺乳期的婦女多吃攀鱸既補身,又不會因為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

這些曾經被人們討厭的魚,經過改造,瞬間成為美食,對於廣大吃貨朋友,倒是一件樂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bed5d0024accfc62145c326fca0d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