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平米!百萬青年!央視數字文化節目出圈背後

2022-05-06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13萬平米!百萬青年!央視數字文化節目出圈背後

第3524期文化產業評論

5月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奮鬥的青春——2022年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節目開播同時,累計超百萬的青年人聚集到一個虛擬世界TMELAND中看節目慶祝。節目的主持人尼格買提也穿越到虛擬世界中,以數字人形象做起了主持。五四特別節目是總台重點IP,一直備受青年群體關注,不斷在形式創意及新技術應用上探索突破,此次通過虛擬音樂世界、互動娛樂技術等前沿文化科技的融合應用,開創了國內首個數實融合虛擬音樂世界節目體驗,成為文化科技的又一創新範例。

作者 | 石燦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刺蝟公社

青年節當天,央視五四特別節目做了一次新試驗。節目開播同時,累計超百萬的青年人聚集到一個虛擬世界TMELAND中看節目慶祝。節目的主持人尼格買提也穿越到虛擬世界中,以數字人形象做起了主持。而在央視直播的節目中,三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虛擬人,與真實演員一同演繹青春之歌,虛擬與真實互為融合。

節目在TMELAND中播放,數字居民可在廣場上一同歡呼

尼格買提可能從未想到,自己會以這般身份在賽博空間裡與人們慶祝五四青年節。如此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節目形式孕育自科學技術的進步,他在虛擬世界中說:「人類對科學的探索和科技的進步,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美好願景正在成為現實。」

從這場節目中,我們不難發現,科技助推文化繁榮,文化反過來成為科技發展的試驗田。文化場景下沉澱的科技成果已經以數字基建的方式,提升著內容產業的效率,並被應用到更深層次的經濟產業里,關乎著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前景。

央視的新試驗:從在線到在場

央視又做了一次不一樣的節目探索。

歌聲揚起,五四特別節目在兩個世界展開:一個電視台的央視頻道里,另一個在手機端的TMELAND(騰訊音樂虛擬世界)中。

節目當天,有百萬用戶在騰訊音樂旗下的QQ音樂、全民K歌等平台上點擊登錄,化身「數字人」進入虛擬音樂世界。在13萬平米的虛擬世界裡,數字人avatar們歡聚在海螺迪廳上,共看五四歌曲展演、歡呼舞蹈和打卡合影。隨著越來越多的數字人加入,兩側螢幕出現五四Logo,天空禮花綻放,好不熱鬧。

節目在TMELAND中播放

除了在迪廳慶祝,觀眾還能做任務、搶紅包、贏裝扮,並通過彈幕與參與者實時打招呼。主持人尼格買提更以虛擬人的形象進入到TMELAND報幕。一個專屬於數字居民的賽博節目終於迎來高潮。

從在線到在場,央視節目集大成地展現了主流媒體與科技前線共創的獨特內容體驗。

科技始終走在視聽體驗的創新第一線,且與大眾文化緊緊相扣。騰訊能深度參與到五四節目,也與央視的包容、開放、探索精神息息相關,畢竟不是所有媒體都能接納這種實驗性極強的科技節目。

我們也看到,這種探索在一場工業化的變革中,正變得越來越日常。

潮流背後:一場工業化的量變蓄力

事實上,從今年央視春晚的XR、VR應用,到冬奧的8K VR沉浸式觀賽,再到今天五四晚會的虛擬音樂世界體驗,新技術在視聽內容上的應用,逐步深入而普遍。

這個潮流背後,一場以效率為顯著特徵的數字內容工業化正在發生。

以TMELAND為例,這個虛擬平台在去年12月31日正式亮相。這個13萬平方公里的虛擬世界,是整個團隊花5個月時間打磨成型的。這個世界如同一個大樂園,有廣場,有摩天輪,有熱氣球體驗區,有迪廳,還有各式建築。

從建成亮相開始,TMELAND平台就成為了數字內容行業的類基礎設施。這次五四晚會在TMELAND里的場景,延續了去年底完成的首場直播演唱會島嶼視覺,整體不需要太大改動,主要針對數字人的服裝、互動方式和大屏播放的節目內容工作了適當調整。好比超級劇場的整體環境沒變,只是劇場根據不同音樂劇,對現場做了符合主題的裝飾。

正因為如此,核心技術團隊才能在一個月的極限制作周期中,完成此次項目。目前,TMELAND已經開始承接各類虛擬音樂會和品牌活動,例如將在5月舉辦的Adidas虛擬派對活動。在既有的虛擬世界基礎上,每一場都可以相對快速成型和發布。

節目舞台上出現的三位虛擬人,即QQ炫舞的星瞳、原創IP虛擬人童和光、和平精英吉莉,同樣是騰訊互娛團隊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業內平均需要三到四個月的素材內容。

虛擬人「星瞳」在節目中的鏡頭

騰訊虛擬人的製作技術,源自於騰訊2017年和Epic等公司合作的虛擬人Siren項目。當時整個項目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四年過去,2021年時,當騰訊和新華社合作開發首位數字航天員「小諍」時,僅僅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建模、設計到10分鐘短片的全部流程。

這背後是幾年下來騰訊互娛積累的相關管線技術,無論是角色人臉製作管線,動捕動畫全流程生產管線,還是星瞳的直播管線,都通過工業化的積累,實現了效率的大幅提升。

這個節目透露的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效率的變化,正在整個文化行業發生。一個業內的故事是,好萊塢很多電影做一個虛擬人,線上渲染10S的片子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以現在的技術,好萊塢要4個月做出來的內容,騰訊這樣的虛擬人團隊能在0.01秒就渲染達成前者95%的質量。

這已經是一個數量級的不同。上一輪我們還記憶猶新的,是人工智慧分發技術憑藉「效率」,變革了數字內容行業。目前,不論是騰訊音樂、愛奇藝等平台超級演唱會,還是傳統衛視與網際網路平台攜手帶來的節目創新,都在釋放一個信號:技術正在以效率的量變,潛移默化疊代著文化產業。

這帶來的更深層影響會是什麼?

數字新基建:文化之力,在產業之外

當我們更深一步看待這個現象時會發現, 在工業化效率提升的背後,是虛擬世界技術、實時渲染、超高清視頻等文化新基建的不斷成型。

2022年的兩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官馬化騰曾提出一個概念叫文化科技成果,指的是文化產業與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深度融合後產生的超高清視頻、自由視角、虛擬現實、雲渲染、智能創作與分發等新技術。

這裡所指的文化科技成果,是科技在文化場景下,沉澱的一個個底層技術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在更多場景中復用,因此具備了技術基礎設施的特質。這也是工業化的背後邏輯。

因此, 文化科技成果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它會是一個輻射性強、可外溢與復用在更多領域的數字基建。從目前來看,從遊戲引擎到AI技術,再到虛擬人相關技術,很多文化科技成果正在向其他行業外溢,帶來更多行業的變革。

在無人駕駛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測試,傳統經驗中,測試需要真實車輛模擬,但是在遊戲場景下,測試可以通過後端模擬。對於視覺來說,遊戲場景中的視覺訓練大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2018年,騰訊推出過自動駕駛虛擬仿真系統TAD Sim,這個系統可以高效構建還原度極高的測試場景,完成自動駕駛汽車感知、決策、控制算法的閉環仿真測試。騰訊TAD Sim在場景構建中,採用了三維重建和遊戲引擎等技術。

自動駕駛虛擬仿真現實環境

文化科技成果另一層最重要的影響力,正如馬化騰所說,它關乎著未來新一代網際網路的前景。當技術基礎設施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帶來全新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這幾乎是行業的共識。無論是最早的長視頻還是現在的算法信息流、短視頻,都依賴於技術基礎積累後的爆發。虛擬人之熱潮,尤其是仿真虛擬人的熱潮,背後絕不僅僅是對虛擬IP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虛擬人的底層技術,無論是實時渲染、動態捕捉等,都關於未來超級數字場景的想像。

最後我們可以確信的是,科技文化成果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個人帶來的,是科技社會多面開花結成的果實,而五四節目的數實融合實踐,正是技術的長線發展過程中,不能或缺的探索。我們很難過早地評判它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但應該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他們一同嘗試新生事物的誕生與試錯。

話題互動

您對數字內容工業化發展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社群

推薦收聽

全國小學生都在唱!《孤勇者》憑啥火了?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創始人卷錢跑路,萬門大學暴雷早有預謀

看完林黛玉發瘋文學,發瘋的竟是我自己

被售後壓垮的泡泡瑪特,還能成為迪士尼?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b345461c5c734424d9e1a9e748c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