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怪小說,有兩座高山。
一座高山是《聊齋志異》。
全書二十四卷,共講述了491個鬼怪故事,其中《畫皮》《聶小倩》《小翠》等故事,傳播最廣。
另一座高山是《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誕生於明朝,比清朝的《聊齋志異》還要早。
不過在藝術價值上,卻要稍遜色一些。
假如深究的話,《封神演義》很多人物都出現得莫名其妙。
比如隋唐名將李靖,為何會出現在商朝,且與佛教中的「財寶天王」產生聯繫?
而佛教中的「四大金剛」,又怎麼會成為「國際援兵」,出現在商周時期的戰場上?
再說文學層面,《封神演義》同樣也面臨一些爭議。
比如姜皇后為何說起了鄭板橋的名句?
書中一些贊詩,為何直接照搬《西遊記》?
還有故事情節上,有的地方邏輯混亂,為何有些人物突然間就沒後續了?
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瑕疵,但《封神演義》歷經400年沉澱,反而更受民間喜愛。
其中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它曠古爍今的想像力。
它基於中國古代那些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構建了一個道教神話譜系,讓那些民間故事中出現的神話人物,彼此產生了聯繫。
這就有點像漫威宇宙。
其中有參加二戰的美國隊長,也有現代大亨的鋼鐵俠,還有北歐神話中的雷神托爾。
每個人有自己的故事線,最後各類英雄還能「共冶一爐」。
《封神演義》原著,也有這種英雄集結的味道。
而在英雄屬性之上,這種凡人一步步打怪封神的故事,更是讓人饒有興致。
不過我們能夠想像,這本書剛剛問世時,會面臨怎樣的議論。
這種因改編而引發的爭議,仿佛也成了一種「宿命」,延續數百年。
就拿1990年版的《封神榜》來說。
這部劇如今在豆瓣上有近5萬人打出了8.2的高分,但在當年引起的爭議並不小。
由於是內地港台合拍劇,決策層聽取了香港團隊的意見,在服化道上加入所謂的「前衛」元素——
讓演員們穿上短褲,帶上古希臘和古埃及雜糅的獨特風格。
飾演蘇妲己的女演員,曾因為服裝過於暴露而滿是怨言;
飾演姜子牙的藍天野更是據理力爭,最後讓姜子牙穿上長袍,避免了穿短褲露大腿的尷尬。
但其他角色就沒這麼幸運了。
武王姬發、哪吒和楊戩都穿著短褲,打扮得像聖鬥士,讓人哭笑不得。
好在這部劇的服化道雖然雷人,故事改編還是能忠於原著,也拍出了自身的特色。
幾十年來,它也漸漸地為觀眾所接受,如今也成了經典。
劇版《封神榜》播出33年後,同樣的「宿命」,離奇般再度上演——
烏爾善執導的奇幻大片《封神第一部》,即將上映。
但每次片方曝光一點物料,都會引來一些網友挑刺。
有說喜劇演員黃渤不適合飾演姜子牙的;
有質疑導演烏爾善駕馭大片能力的;
有說海報中九尾狐的形象「低俗惡趣味」。
還有更嚴重的。
最近片方曝光了一段費翔(飾演紂王)與李雪健(飾演姬昌)的對手戲,一些原著黨口誅筆伐,質疑其「毀原著」。
作為《封神演義》原著黨,皮哥對網上的這些爭議,也特別感興趣。
今天我們就撿起乾貨,直擊爭議核心。
看看《封神第一部》這些受到爭議的改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爭議一:「文王食子肉」
首先我們挑最熱門和最具爭議的點來說,就是費翔與李雪健的對手戲。
網絡上的這段視頻只有30秒,描述的正是《封神演義》的經典段落,「文王食子肉」。
這段故事發生於原著第20回《散宜生私通費尤》中。
根據小說描述,西伯侯姬昌因直諫獲罪,被囚於羑里城七年。
其長子伯邑考往朝歌進貢,為父贖罪,卻反遭紂王殺害。
且其屍身被剁成肉醬,做成肉餅,賜予姬昌。
紂王如此兇殘,殺了人還要將屍身做成肉餅,用意何在?
這都是妲己的主意。
話說原著中的姬昌有一特殊技能——
他「能知先天神數,善曉吉凶」,意思就是能通過占卜趨吉避凶。
紂王和妲己對他心存顧忌,因此拿著肉餅,來對他的能力做一次測試。
姬昌知道眼前肉餅的來源,但還是忍著喪子之痛吃了肉餅。
紂王看到後,相信了「人言不可盡信」,也對他放鬆了警惕。
因此最終姬昌被紂王赦免,逃脫了紂王的魔爪。
這段情節深刻描繪了紂王和妲己的殘忍和無人性,也襯托出姬昌的隱忍和睿智。
「文王食子肉」也是《封神演義》全書的一個關鍵情節,對其後故事的走向也有重要的意義。
那電影《封神第一部》中是如何刻畫的?
從網絡上的30秒視頻可以看出,原著中的這段情節,是有比較大改動的。
一是姬昌在吃肉餅時,完全不知道吃的是自己兒子的肉;
二是紂王隨後的一句話,就揭開了真相,姬昌因此當場崩潰,用嘶啞的聲音喊出作為父親的絕望。
其後紂王揚長而去。
姬昌則在一陣嘔吐之後,顫抖地撿起散落在地上的肉塊,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回碗里,最後抱著碗趴在地上號啕大哭。
應該說,如此改動確實與原著有著較大差別。
但改編其實也不是「絕對禁止」。
在遵循原著思想,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寬容,並允許適合的,和大膽的改編。
舉一個例子。
86版《西遊記》第9集《偷吃人參果》中,孫悟空為醫治果樹尋遍仙方,回到靈台方寸山,找他的師父菩提祖師。
在劇中孫悟空回到仙山,看到人去樓光、破敗不堪的斜月三星洞,又遍尋不到自己師父,一時間陷入絕望。
此時菩提祖師的聲音突然響起,為他道出了化解危機的方法。
菩提祖師沒有現身,是因為此前他已說過不再相見。
但他還是不忍心看到愛徒的失落,因此還是為孫悟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但原著中其實並沒有這一段,是《西遊記》主創特意加上去的。
播出後,觀眾對此改動無不叫好。
這正是基於原著,又符合當代價值觀的好情節。
對比《封神》的這段30秒視頻,李雪健的傾情演繹完美呈現了作為父親的姬昌,在面對兒子慘死時的憤怒和絕望,使觀者無不動容。
在不久前的首映禮上,李雪健也談到過自己飾演的這一角色。
「周文王為了實現他的初衷,他承受了人類無法承受的奇恥大辱。」
因此皮哥認為這是能夠接受的改編。
原著中的情節設計下,國君的考慮維度顯然更為側重;
這樣改編後,姬昌這個人物的性格變得鮮活,父親的形象更立體,情緒爆發更容易感染觀眾。
爭議二:「綠巨人」雷震子?
雷震子的形象,同樣也是網友爭論的焦點。
雷震子作為主要角色,還是在2001年TVB版《封神榜》中。
在那部劇中,雷震子是個臉上貼著頭套的,憨憨的年輕小伙形象。
由於先入為主,部分網友會認為這就是雷震子原本的樣子。
實際上原著中的雷震子是什麼形象呢?
自從在終南山虎兒崖下吃了二枚紅杏之後,雷震子就長出了一對翅膀。
原著形容,「面如藍靛,發似硃砂,巨口獠牙,眼似銅鈴,身長二丈」。
從身高、面部、頭髮,到牙齒、眼睛,全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描寫。
這樣一看,確實就是怪物。
如果以原著描寫進行衡量,那電影中的雷震子形象,還是非常符合原著設定的。
至於抄襲綠巨人一說,也只是因為雷震子和綠巨人一樣都是綠色的。
如果這也真抄襲,那怪物史萊克不也是抄襲嗎?
爭議三:九尾狐成了「九奶狐」?
對於片中九尾狐的形象,網上也有一些談論。
結合海報來看,九尾狐身下,能清晰看到哺乳器官。
在原著中,九尾狐很難用好壞,來進行明確的界定。
在上古神話中,九尾狐原本寓意吉祥美滿。
之所以變幻人形出現在人間,皆因女媧安排,要她來終結夏商。
片方也通過角色海報,和觀眾分享了這裡的設計思路。
歸結成四個字,就是「人狐合一」。
能夠看到,狐身彎曲的腰胯結構,身下的哺乳器官,明顯參考了人類器官比例。
是博眼球還是獨具想像力,我們還言之尚早。
不妨等看完正片後,再進行客觀評價。
爭議四:姜子牙成了「土地公公」?
用網友的話來說,黃渤飾演的不像是姜子牙,反而有點像土地公公。
造成這種評價的直接原因,就是老版電視劇中的姜子牙。
90劇版中,藍天野對姜子牙的塑造,堪稱仙風道骨,氣質儒雅,運籌帷幄。
對比之下,黃渤的塑造,明顯不屬於一個風格。
誰對誰錯,其實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原著描寫中,姜子牙相貌一般,資質一般,在玉虛宮修煉的成績,也完全拿不出手。
到了朝歌后,只能靠著好友救濟生活,回到家還被妻子瞧不起,甚至遭受毒打。
如果按照大眾預期來演,仙俠氣質肯定更受喜愛;
但如果以原著描寫為依據,藍天野這版就有些偏離。
首映禮上,黃渤也談到了自己的角色:
「可能會跟之前大家印象中神機妙算、運籌帷幕的姜子牙有點出入,不過正因為不同,才可能帶來驚喜。」
黃渤能否真正給觀眾帶來驚喜,目前我們還不好下定論。
但這樣的質疑處境,黃渤應該不陌生。
2013年,他就以一個禿頭男人形象,出演《西遊·降魔篇》中的孫悟空。
本來如此的形象設計極其顛覆,根本和原著中的孫大聖沾不上邊。
卻因黃渤出色的形象塑造而被觀眾接受,還被稱為至今最邪惡的孫悟空形象。
這一回,黃渤基本上又把這件事再做了一次。
如果按照原著描寫,黃渤的外形塑造,反而要貼合不少,也符合角色故事線。
至於人物內在,駕馭這個角色,塑造出人物的精氣神,都是比較好把握的事。
影帝黃渤能不能再次「打臉」觀眾,我們很快就能知曉。
爭議五:導演烏爾善的水平
網友對烏爾善的質疑,主要集中在這一系列此前持續數年,仍不見蹤影。
其實烏爾善導演在商業片這一塊,已經足夠出色了。
2012年執導的《畫皮2》內地票房7.02億元,相比陳嘉上、錢永強導演的前作高出3倍多;
而2015年的《尋龍訣》大賣16.79億元,至今仍被稱為最好的《鬼吹燈》改編電影。
《封神》三部曲是烏爾善準備多年的項目,為此他根據小說原著,認真打磨劇本,又從服化道到演員選擇上嚴格把關。
已經曝光的舞台背景、演員使用的兵器和道具、還有演員的服裝,無一不透著古樸和大氣,讓人看著舒服。
特別是最近曝光的幾款角色騎馬的劇照,人物和馬身上的盔甲,和兵器都透著質樸之感,形象又顯得威武雄壯。
再說選角方面,同樣是「不依常規」。
主要角色都不是熟面孔,也不是流量明星,而是通過海選的方式精心打造。
劇組組織了8個選角團隊,腳步遍及北美、歐洲、澳洲和東南亞,從世界各地尋找合適和有潛質的新人,最終選中的都是顏值和身材都在線的演員。
到這裡還要提一嘴《封神》三部曲的故事架構。
導演烏爾善熟讀原著,將100回的《封神演義》原著均分成「飛虎歸周」、「三十六路伐西岐」和「武王伐紂」三個部分。
而這三部曲電影正是基於這三部分故事來打造。
以往內地大片失敗案例,都是「見一步走一步,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長遠的規劃。
比如徐克本想打造《七劍》三部曲,其耗盡人力財力打造的《七劍》卻遭遇票房慘敗,三部曲計劃也因此直接流產。
相比之下,烏爾善顯得更有遠見。
這種三部曲模式由好萊塢的《指環王》系列開創,但由於特別燒錢,卻消耗的拍攝時間極長,一般的電影公司和導演都不敢輕易嘗試。
如此大膽的電影計劃,正是我們內地大片漸漸成熟和日趨商業化的標誌。
就這一點而言,烏爾善就走在很多人的前面。
不管最後的成敗如何,他的這種敢於走在前面的精神都值得肯定。
從已曝光的預告片,我們也能感受到《封神》電影的特效水平。
帶著打造東方《指環王》三部曲野心的烏爾善,找到了《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真實的謊言》、《獨立日》的金牌特效師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負責視覺特效,力求做出好萊塢級別的特效。
在好萊塢電影正走下坡路的當下,我們的國產電影正迎頭趕上。
作為觀眾的我們沒有理由去詆毀它,而是應該帶著寬容的心,對其多一份期待。
相信《封神第一部》能夠在上映後大放異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