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艦服役4年,部署頻率依然不如美國航母?原因沒那麼簡單

2023-12-20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山東」艦服役4年,部署頻率依然不如美國航母?原因沒那麼簡單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12月17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服役四周年。在「山東」艦這四年的服役生涯中,它先後完成了艦隊跨區機動、前出南海、穿越台海、艦載機夜間起降等使命,確保單艦、編隊先後形成作戰能力。

今年,「山東」艦還首次成體系成規模地遠赴西太平洋海域開展演練,根據外部消息證實,此次「山東」號航母遠赴西太平洋,航跡橫跨多個海區,海上活動時則出乎意料的長,無論是在部署時間,還是在艦載機起降架次上,都創下了新紀錄。

畢竟,作為長期以來一直跟隨中國航母發展腳步的軍迷們來說,中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出動率,包括艦載機的運行情況,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以首艘航母「遼寧」艦來說吧,在咱們的印象里,按照央視《軍事報道》的頻率,「遼寧」艦每年的出動都是比較有規律的,一般每年年初(年尾)和年中各出動一次,每次出動的周期在半個月到二十五天左右,一年出遠海不超過兩個月,這種行動模式,咱們一開始起了一個專用名詞,叫做航母的「冬季、夏季脈動」。

中國航母部署頻率不及美軍

在「山東」號航空母艦服役之初,大伊萬也曾經覺得,作為基於001型航空母艦進行部分技術改進、自主設計建造的002型航空母艦,估計「山東」艦的部署和運行模式可能和「遼寧」艦差不多,也就是一年出去兩回,一次出去半個月一個月差不多了,咱也確實沒有想到「山東」艦的行動會如此頻繁。

就以咱們關注的相關報道看:「山東」艦從2022年底開始進入戰鬥力生成的最後階段,2022年12月到今年1月份前出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2023年4月到5月,5月到6月全部都在海上,處於部署狀態,而從今年10月到11月的部署持續時間則更加驚人,在海上部署了長達兩個月。這一方面極大地超過了「遼寧」號航母每年的出動次數(起碼是公開出遠海的次數),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延展了中國海軍航空母艦每年的在航時長,從中反映出的,是中國海軍在航空母艦的技戰術運用上正在越來越成熟。

但即使如此,不少軍迷們似乎還是有些不太滿意,畢竟中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在部署的時間長度上,相比美國海軍航母依然存在差距。正好大伊萬根據美國海軍的USNI網站數據,今年做了一個開源情報,計算美國海軍航母的部署時間,在這裡就隨便摘抄一條好了:

美國海軍第9航母打擊群(CSG-9),以「羅斯福」號航母、「邦克山」號巡洋艦、「拉塞爾」號和「約翰.芬恩」號驅逐艦組成,2020年12月末從聖迭戈海軍基地出發執行部署任務,2021年1月4日穿過第一島鏈進入中國南海,此後一直在亞太海域活動。4月26日「羅斯福」號航空母艦離開第二島鏈,前往阿留申群島參與美軍的「北方利刃」聯合軍事演習,此次演習一直持續到5月初,在完成了大約5個月的海上部署之後,第9航母打擊群返回聖迭戈母港。

又比如美國海軍最為新銳的「福特」號航空母艦,該艦在今年5月2日從諾福克海軍基地出發,前往歐洲實施該艦服役之後的第二次實戰部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接替「布希」號航空母艦在今年4月完成部署後的空缺。「福特」號航空母艦的部署原定在今年11月結束,但隨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已經下令延長該艦的部署時限,目前已經連續延期兩次,估計「福特」號的部署會在明年一月份才會結束,單次出動總在航時間達半年多。

中美航母兵力運用差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相比中國海軍的「遼寧」號和「山東」號航空母艦,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在行動中具備的特點,是航母在航時間特別長,一旦出港就動輒行動個半年左右,最長的部署時間長達八九個月也不稀奇。因此儘管咱們的「山東」艦今年在單次出航的出港時間上創下了紀錄,但相比美國海軍的CSG(航母打擊大隊),在在航時間上的差距還是有的,這也是咱們不少軍迷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畢竟,在咱們的通常印象里,航空母艦隻有部署在海上,它才有威懾力嘛。

事實真的如此嗎?大伊萬在剛剛入軍迷這個坑的時候,也是這麼認為的,但現在咱們可以把這種過時的觀念給拋棄了,航空母艦的部署並不一定只有美國這種模式,甚至美國海軍如今的這種航母部署模式都是逐步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軍航母,是正兒八經當做艦隊決戰的主力艦使用的,平時不出海,只是在執行海上戰役任務時才會調動到某一個戰役方向上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其實還是維持了原有的部署模式,跟中國海軍現在的航空母艦差不多,平時維持在港,只是每隔幾個月出來遂行實戰化訓練。

美國海軍航母部署模式的改變,有這樣幾個節點:

其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兩次局部戰爭,也就是五十年代的韓戰和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尤其是在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美國海軍發現,要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維持海軍的必要存在感,也就是使用艦載機對敵方的地面目標實施攻擊,那麼,航母的持續部署就是必不可少的。畢竟你一個海軍,裝備的只有艦載機,你還要去借用空軍的陸基飛行基地,豈不是要遭人恥笑。比如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拳師」號航母,在1950年韓戰爆發之前和爆發之後,就曾連續創下了一年之內部署長達十餘個月、承擔韓戰中的對地遮斷任務的紀錄,這是美國海軍航母部署模式改變的第一個因素,那就是在遠離美國的海域遂行局部戰爭的需要。

其二是蘇聯紅海軍的活躍,尤其是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後,蘇聯紅海軍在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的領導下,開始了大規模興建遠洋艦隊的工作。蘇聯紅海軍的遠洋勤務頻率開始逐漸增加,北大西洋、地中海等熱點海域頻頻出現蘇聯艦隊的身影,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驚覺紅海軍海上存在能力的加強。遂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加強美國海軍遠洋勤務的戰略,以增強美國海軍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威懾力,很明顯要提高這種戰略威懾力,最佳的途徑就是部署航空母艦。畢竟航空母艦作為一個海上戰役的高級戰術兵團,具備極強的獨立攻防能力,無論是水面戰、反潛戰還是對陸攻擊都面面俱到,讓航母出去執行這一威懾使命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正是因為這兩個因素,才塑造了美國海軍目前這種的、航母在航時間非常長的航母部署模式,其一是局部戰爭,其二是戰略威懾,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您別看它怎麼變化,歸根結底,都逃不過這兩個戰略性使命。而很明顯,中國海軍的航母部署模式和美國海軍不一樣,承擔的戰略使命也不一樣:

一方面,我們不需要像美國海軍一樣,在遠離家門口的地方遂行一場局部戰爭。遠離家門口,缺乏有效的投送手段,或者海軍也需要在局部戰爭中刷一場存在感,那就必須動用航母,實施長時間的在航部署,局部戰爭持續時間越長,航母的部署時間也就越長,我們沒有這種戰略需求;

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像美國海軍一樣,把航母作為一個威懾工具,有事沒事開出去到熱點海域耀武揚威,恐嚇小國家什麼的。事實上在反艦彈道飛彈、高性能超音速反艦飛彈越來越多的當下,在大量小國家正在去節點化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這種龐然大物開出去的威懾力,本身就是存在邊際效應的。比如巴以衝突,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來迴轉悠,無論是伊朗還是胡塞都根本不買美國的帳就是明證,中國海軍不可能走美國海軍這種戰略恐嚇的路子。

因此,對於中國海軍來講,我們的海上軍事戰略和美軍不同,航母面臨的作戰環境和承擔的主要戰略使命任務不同,這決定了中國海軍不可能像美國海軍一樣,採用高在航率和長航時的方式來部署航空母艦這種大型戰鬥兵器,我們始終以打海上戰役為導向的海上軍事戰略,決定了航母的部署模式,可能會更像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航母部署方式,每年可能只有幾個月進行實戰化訓練,但我們要麼不出手,一旦出手那就必然地動山搖,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