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易醒是什麼原因?

2022-04-08     學會之聲

原標題:半夜易醒是什麼原因?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科普行動之熬夜的危害

睡覺是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我們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質量的好壞,對健康也有著重大影響。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新研究顯示,熬夜使體重增加,連腰圍都會明顯變粗一圈。

在這項新研究里,美國梅奧診所研究人員對12名19~39歲,原本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的非肥胖志願者,進行了為期21天的「限制睡眠」試驗[4天適應階段(9小時睡眠),14天試驗階段(4小時睡眠),3天恢復階段(9小時睡眠)]。

試驗結果顯示,缺覺是內臟脂肪迅速沉積的誘因,晚睡讓參試者攝入食物的機會增多,而能量消耗卻基本不變。

即使是原本身材很好的年輕人,體重只增加了0.5公斤,而腹部總脂肪面積卻增加9%,內臟脂肪增加11%。研究人員認為,相比於體重增加,內臟脂肪堆積則更具有病理學意義。

  • 沉積在肝臟,可能形成脂肪肝,誘發肝硬化甚至肝癌。
  • 沉積在心臟,會使之跳動無力,難以有效帶動血液循環。
  • 沉積在胰腺,可能造成胰島細胞脂化,引發糖尿病。
  • 沉積在腎臟,會影響其凈化功能,甚至導致腎衰竭。
  • 沉積在肺部,會導致呼吸急促、乏力,影響身體供氧。

更嚴重的是,短期補覺並不能逆轉這種內臟脂肪的積累。即使是在試驗最後3天的恢復階段,內臟脂肪卻仍在持續增加。

不止增加內臟脂肪,長期熬夜造成晝夜節律紊亂,進而影響身體新陳代謝,引發糖代謝紊亂,增加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風險。

到底什麼是熬夜呢?

從內分泌角度來說,23點後睡覺就算熬夜。由於人體自我修復活動大都在凌晨3點以前進行,因此23點~3點這段時間的睡眠質量尤為關鍵。過了這段時間,即使補睡的時間再長,也難以彌補熬夜帶來的損失。

那麼,是不是只要不熬夜就沒問題了?事實上,想獲得優質睡眠,沒有這麼簡單。

三種覺不要睡

優質睡眠的特點是睡眠時間充足、合理、規律、連續性好、有適度的深度睡眠。睡眠障礙和不當的睡眠行為習慣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1、睡懶覺

正常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時間是8小時左右。有的人睡眠生理結構和睡眠效率正常,但是需求的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這種人稱為「長睡眠者」。

研究發現,每晚睡眠少於7小時或超過9小時都會顯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需要注意的是,睡懶覺常繼發於軀體和心理疾病,如抑鬱症。周末睡懶覺也並不能緩解疲勞,反而會影響正常的睡眠周期,導致晚上出現失眠。

2、顛倒覺

人的睡眠覺醒呈現以24小時為周期的晝夜節律特徵。晚上熬夜、失眠、長期倒班工作均可能導致睡眠時相提前、睡眠時相延遲以及睡眠顛倒,即晝夜節律失調。

晚睡晚起的「夜貓子」屬於睡眠時相延遲的晝夜節律失調。晝夜節律失調可以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及日間睡眠增多,可以誘發心血管、胃腸、代謝、認知及情緒紊亂,導致學習、工作以及其他功能受損。

3、情緒覺

很多人在睡覺時會回想一下白天發生的事情,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均在腦海中重現。形成習慣之後,就會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導致失眠。

睡眠先睡心,不要把不良的情緒帶到床上,帶著情緒睡覺會導致失眠、夜間覺醒。

無夢就是優質睡眠?

在不少人看來,睡眠的「最高境界」是一夜無夢,早上起來神清氣爽。

其實,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正常的夢境活動,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長期的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生病的一種徵兆,值得人們警惕。

平時我們所說的無夢,其實是因為睡得深,事實上人們入睡後,夢就來了,如果處於深睡眠狀態,這些夢境在醒來後是回憶不起來的,也就不覺得自己做過夢。只有睡得不夠踏實,處於淺睡眠狀態做過的夢才記得起來。

半夜易醒是身體求救信號?

有的人在夜間睡覺時偶爾會出現覺醒,半夜易醒會造成睡眠片段化,睡眠質量不高。

老年人(睡眠穩態下降)、睡眠環境的影響(如噪聲、光線等)、睡眠衛生習慣不好(睡覺前攝入酒精、咖啡等)、白天小睡時間過長、藥物(激素、利尿劑等)都會導致半夜易醒。

除此之外,半夜易醒可能患有如下疾病:

1、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打呼嚕)

由於夜間睡眠時氣道周圍組織塌陷,氧氣無法充分進入肺部,導致身體缺氧。此時,心跳變慢,大腦由於缺氧就會覺醒(有時候是微覺醒,自己甚至感覺不到)。覺醒後氧氣又進入血液,心臟開始加速跳動輸送氧氣……這種反覆發生的「饑飽結合」的供氧對身體的各個器官會造成損傷。

如果有夜間頻繁覺醒,早上醒來感到睡眠不足、睏倦、口乾等症狀,要就考慮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

2、失眠症

失眠不僅僅表現為入睡困難,如果在覺醒後20-30分鐘仍難以入睡,也稱為失眠。失眠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是其他身心疾病的表現之一。

3、精神心理疾病

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等患者多伴有失眠、睡眠維持困難。長期壓力過大或焦慮會導致皮質醇激素水平升高。皮質醇是一種讓大腦興奮的激素,會導致喚醒水平升高,使人變得易醒。

4、神經系統變性病

帕金森病、痴呆等神經系統變性病會導致生物節律受損。患者出現睡眠的片段化、夜間頻繁覺醒。

5、其他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前列腺增生、低血糖以及骨關節疼痛等其他的軀體疾病均可以導致半夜易醒。

難入睡,睡不好怎麼辦?

臨床上把睡眠質量分為三種類型,深度睡眠、淺睡眠和失眠,隨著年齡的增加,人老以後就容易出現睡覺淺的問題,如果不進行干預,很有可能發展為失眠。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障礙及神經症科主任曾憲祥指出,偶爾失眠沒有關係,大多數人都會發生,關鍵是不能讓偶爾失眠變成慢性失眠,連續一周失眠或者一個月中每周超過三天失眠應儘快就診。

很多人發生失眠後首先想到的是服用褪黑素等保健品尋求「自救」,褪黑素雖然對中老年褪黑素分泌減退有一定作用,但也會產生依賴性,不建議長期使用,而且對大部分年輕人,褪黑素用於改善睡眠作用不大。

這裡推薦幾個物理助眠方式——

1、按摩穴位

將一手拇指立起,用指尖點按另一手腕掌側橫紋處的神門穴和大陵穴,每穴各1分鐘,左右手交替治療各3次。

2、梳前額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施治者站立於其頭後,將雙手拇指微微立起,用拇指的指腹,自患者面部正中兩眉之間的印堂穴起,交替按揉至前髮際邊緣處的神庭穴。

按揉時用力要柔和,要先稍用力按下,再輕輕揉動,以患者感覺點按局部有輕微酸脹感為度。從印堂穴至神庭穴,再從神庭穴至印堂穴,反覆按揉至少10分鐘,使患者緩慢入睡為佳。

3、足療

按摩保健:雙手大拇指按住腳後跟上的失眠反射區,用力壓36次,壓到有酸痛感為宜;再揉3~5分鐘,至局部發熱為宜。

家庭足浴:水溫以40℃~50℃為宜,也可以加入適合自己的藥材,邊洗邊加熱水以保持水溫。水量以淹沒腳踝部為宜,每次泡腳30分鐘左右。同時用手緩慢、連貫地按摩雙腳。泡完腳後不要晾乾,要用毛巾擦乾,最好足浴後30分鐘內就寢。注意飯前、飯後30分鐘內不宜進行足浴。

走石子路:一般公園內常鋪設有石子路(也有專門為足療設計的石子路),脫鞋行走於其上也可起到一定的足療效果。要事先仔細查看路面,確認沒有碎玻璃、釘子等尖利物,行走時要隨時注意身體的反應,適量活動,若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時休息。

如果沒有石子路,也可找一個大小合適的盆,裡面鋪上綠豆,每天足浴後踩踏綠豆5~10分鐘左右,也能讓腳部的穴位得到刺激。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綜合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ae3b6a32b98112cea508840183c6e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