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關於金錢,看各國媽媽是如何看待的

2019-11-12     父母世界

曾經有一則網絡新聞讓人看著十分痛心,父親和十幾歲的女兒坐在手機店裡無言僵持著。

女兒一定要購買7000元的iPhone手機,父親表示家境困難難以滿足,女兒以離家出走相威脅——不懂事的女兒和被挫折感折磨的父親,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同情和議論。

網友大多在責怪女兒不明事理,也有少數的人在質疑父親的教育方式:「為什麼家裡經濟不好,女兒卻無動於衷?」

孩子的天性,決定了他們的視野只能落到今天、明天或者不知道具體何時到來的聖誕節、春節,如果缺乏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那麼孩子憑原始的本能努力維護自己的利益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關於錢,我們看看外國的媽媽都是如何對待的!

美國媽媽:要花錢打工去! 我們家有錢,但這不是你的錢!

美國父母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他們認為「再富不能富孩子」,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日本媽媽:工作就有錢, 不工作就沒有錢!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 「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所以通常會教育孩子好好用勞動去賺錢。媽媽也會溫和地告訴孩子:「我們用的每一分錢都是爸爸辛苦工作得來的,目前我們生活的狀況還不錯,以後你也可以通過工作賺你的錢。」

德國媽媽:足夠支付你學習的費用!

德國父母的教育思路是,只有努力學習,去掙更多錢,才能做你想做的事除此之外,父母與孩子的金錢相對獨立,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的家庭,都非常節省。除了負責日常用度以外,孩子買了額外的東西,都算是借父母的錢花,這個錢要記在帳本上,到年終的時候從壓歲錢里扣除。

《當幸福來敲門》里的黑人老爸克里斯,他在自己事業不順、生活潦倒之際,沒有跟兒子說過一個苦字,而是教育兒子:不要灰心,要捍衛夢想。他帶兒子在地鐵公共廁所過夜時,(地鐵站的衛生間),爸爸告訴兒子這是為了躲避恐龍進了山洞。在鋪著幾張紙的冰冷地板上,兒子在父親的懷裡沉沉睡去。有人敲門時,在裡面的加納把腳悄悄地抵住門,直到外面的人走開。這時,鏡頭顯示了加納的臉部特寫——一滴淚水流過他黝黑的臉頰。

看到這個場景,我知道很多的父母都會落淚。因為,我們的孩子也曾經用那樣的姿勢在我們的懷裡入眠。而我們也曾被生活折磨過。可是再苦,也要微笑著告訴兒子:一切會好起來的,通過努力生活會變好的。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

不管家裡是多麼艱辛,都不能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這層灰塵,而是要讓他們的天空明亮晴朗。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

研究發現:錢是孩子們密切關注的問題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 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錢是孩子們密切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發現,如今很多夫妻將財務狀況、父母的收入、投資和債務這類問題,設置為在孩子面前談話的「禁區」。然而,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努力與孩子就這類話題進行溝通,確保孩子不會對金錢產生誤解,也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孩子為什麼會對「有錢」感興趣?

大部分小孩子不知道「有錢」或著「富裕」的真正含義,令他們提出關於家中財務狀況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與其他小朋友做比較,又或許是想知道自己家有沒有財務危機(他們可能在擔心如果爸爸失去了工作,一家人會不會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有時父母之 間有關家中財務情況的討論被小小年紀的孩子們聽到時,他們真的會產生這種擔憂。

不要「哭窮」,或對錢的問題避而不答

曾經有個同事說了她的故事:她家庭條件一直不錯,但是有一天媽媽隨口說,「咱們家都快沒錢了,不要亂花錢了」。把她嚇得好幾天沒睡好覺,一直擔心沒錢了怎麼辦。

父母不希望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在孩子面前「哭窮」,很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壓力。大家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這背後帶來的焦慮和傷害實際上也很大。

孩子對家庭財務狀況比成年人想像的要敏感得多,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父母可以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了。」

告訴孩子,要把錢花在更有用的東西上

對孩子而言,有錢意味著什麼呢?是不是僅僅意味著可以買更多「好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這樣理解,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大多數孩子只看到父母總是在消費「快遞包」,或者去遊樂場,或者去高級餐廳吃大餐……他們並沒有看到,父母還要支付很多家庭開支。

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讓孩子參與各種花錢的過程

當下一次帳單送來的時候,不妨讓孩子跟你一起看看帳單上需要付款的 錢數,向他解釋一下,帳單上面寫的都是哪些費用,比如電話費、水費、電 費等等,他就會看到家裡的錢有很多用途。

向孩子解釋,要把錢花在更有用的東西上

告訴孩子,你是因為工作才會掙到錢,但需要決定買什麼不買什麼,因為只有那麼多錢。

然後再向他解釋,掙到的錢需要花在家裡有用的東西上,比如買吃的, 買房子,買車等等。這樣就能讓孩子更容易明白,為什麼媽媽不能把自 己想要的玩具全部買下來。同時要讓他知道,收入是要用於支付全家人 的開銷,任何對金錢的濫用都可能影響全家人的生活,這可以增強孩子 的責任心。消除孩子以為錢是「機器(ATM)里生出來的」等錯誤概念。

不要用「買不起」拒絕孩子的要求

如果你不想買某些孩子想要的東西,不要用「買不起」之類的藉口來拒絕。你不妨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我們有比玩具更重要的東西要買呢!」與其帶孩子逛商場前再三強調今天肯定不買玩具,還不如給孩子些零用錢,讓他自由支配。這樣他會在使用過程中慢慢懂得:必須 做出合理的選擇才能更好地管理金錢。

孩子提出關於錢的問題,究竟該如何回答呢?

1.我們家很有錢嗎?(我們家很窮嗎?)

美國經濟學家認為,無論你有多富或者相對較窮,只要告訴孩子「中等」就可以了,並可以稍加解釋:「我們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衣服和許多我們需要的東西。」

2.你掙多少錢 ?

回答中最好不要提及具體數目,因為不論你說個怎樣的數字,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難免會以為你富得不得了。簡單地告訴他,你掙的錢足夠養活他並能得到許多他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

3.錢從哪裡來?

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錢是通過付出勞動取得的報酬,不付出是不會有收穫的。以此消除孩子以為錢是「機器(ATM)里生出來的」等錯誤概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abEa24BMH2_cNUgHp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