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述:2022年全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為67.68億手(單邊),成交額為534.9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93%和7.96%。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占全球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7.9%,處於占比不斷擴張的階段,顯示我國期貨市場發展迅猛,在全球期貨市場版圖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同時在國內金融市場中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
關鍵詞:期貨行業監管政策、期貨行業產業鏈、期貨成交量、期貨成交額、期貨競爭格局、期貨發展趨勢
一、期貨行業概述
期貨(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準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期貨行業自1988年至今已經發展了30餘年,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已經經歷了行業探索、治理整頓、規範發展階段,自2013年以來,期貨行業正處於創新發展及對外開放的新時期:
二、中國期貨行業監管政策
截至2023年7月31日實施的《期貨市場持倉管理暫行規定》,2023年全年期貨業落地一系列監督管理辦法,強化期貨行業監管,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的監管效率。在此背景下,加之政治局會議強調活躍資本市場,期貨業可能加速資源頭部集中,在大型中資產業強化套保概念的趨勢下,刺激成交量的提升。
三、期貨行業產業鏈
總體來看,期貨行業是一個中介服務行業,行業的產業鏈下游極為廣泛,但限於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還不充分,期貨合約的種類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宗農產品、特定的金融產品、大宗商品以及貴金屬,目前我國的期貨市場依然以商品期貨為主,下游主要是工業(工業中的絕大部分行業都可以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或是交易),其次是利用期貨市場高波動、高流動性、高槓桿進行套利投機活動的金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期貨行業中游主要是期貨交易所,以及期貨行業監管機構,期貨行業的主要從業者為持有期貨牌照的期貨經濟公司。
而從行業的上游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子信息化技術的廣泛使用,期貨交易市場交易形式逐漸轉變為電子交易模式,交易系統,交易軟體以及必須的電子設備(伺服器、計算機)已經成為期貨市場必不可少基礎設施,成為期貨行業實質的上游。據統計,2022年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3.5萬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108126億元,同比增長11.2%,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6.5個百分點。軟體業務出口524.1億美元,同比增長3.0%,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5.8個百分點。
相關報告:智研諮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期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戰略諮詢研究報告》
四、期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據FIA統計,2022年全球期貨和期權成交量為838.48億手,創歷史新紀錄。按照產品項目細分,金融類產品中的股指成交量增長最強勁,成交創新的歷史高點486.19億手,增幅高達72.9%,高於2021年50.9%的增幅。個股成交一轉往年的高速增長態勢,出現了3.8%的下降,總成交132.16億手。外匯成交活躍,總成交77.14億手,增幅高達38.8%。利率成交51.46億手,相比2021年增幅12.4%,延續了2021年的穩步增長態勢;商品市場成交兩級分化,除其他類商品期貨和期權成交均出現不足雙位數的增幅外,能源、農產品等商品期貨成交均出現大幅下降。其他類商品成交增長9.4%,達到24.98億手;農產品、能源、非貴金屬、貴金屬類商品成交分別為23.94億手、20.67億手、16.30億手和5.64億手,降幅分別高達15.1%、24.2%、18.7%和25.8%。其他類商品在全球成交中的份額占比為3.0%,已經超過農產品2.9%和能源的2.5%全球成交占比,躍居商品類產品排名首位。
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高速發展,成交量和保證金存量雙雙創出新高,連續兩年大幅增長;在全球場內衍生品市場中,我國四家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量排名穩中有升;在農產品、金屬和能源三類品種的成交量排名中,我國期貨品種包攬農產品前十名、金屬前四名;期貨期權品種加速推出,衍生品體系更加完善;期貨公司資本實力增強,經紀業務收入大幅增長。2022年全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為67.68億手(單邊),成交額為534.9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93%和7.96%。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占全球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7.9%,處於占比不斷擴張的階段,顯示我國期貨市場發展迅猛,在全球期貨市場版圖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同時在國內金融市場中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
從我國金融與商品期貨交易情況來看,據統計,2022年我國金融期貨交易量為1.52億手,同比增長24.44%,成交金額為133.04萬億元,同比增長12.58%,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24%和24.87%。2022年我國商品期貨交易量為66.16億手,同比下降10.5%,成交金額為401.89萬億元,同比下降13.2%,分別占全國市場的97.75%與75.13%。
2022年全年一共上市了16個期貨期權新品種,包括2個期貨品種、14個期權品種。其中,上期所上市了螺紋鋼期權和白銀期權;鄭商所上市了菜籽油期權和花生期權;大商所上市了黃大豆1號期權、黃大豆2號期權和豆油期權;中金所上市了中證1000股指期貨、中證1000股指期權和上證50股指期權;廣期所上市了工業矽期貨和工業矽期權;上交所上市了中證500ETF期權;深交所上市了創業板ETF期權、中證500ETF期權和深證100ETF期權。截至2022年底,共上市期貨期權品種數量達到110個,其中商品類93個(期貨65個、期權28個),金融類17個(期貨7個、期權10個)。
五、中國期貨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國內期貨公司近年來排名競爭較為激烈,根據其股東背景來劃分,可分為傳統現貨背景股東控股期貨公司和證券公司參股控股型期貨公司。自2011年股指期貨上市之後,國內證券公司大規模參股控股期貨公司。證券公司具備龐大的客戶基礎和綜合實力,給予了期貨子公司較強的助力。加之近年來相較於傳統現貨企業而言,金融機構在國內期貨市場的增量更大,在資金體量和交易規模上勝過了傳統現貨企業。故而券商股東背景的期貨公司在近年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目前國內存量期貨經紀業務規模前十的期貨公司,無一不是券商背景期貨公司。同時行業龍頭也逐步顯現,通過近年來的激烈競爭,部分龍頭期貨公司已經開始在行業內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規模占比,其中規模前三的期貨公司已經占據了國內期貨經紀業務總規模的30%左右,初步形成了行業巨頭引導行業發展方向的態勢。
國內期貨行業有著深刻的市場需求,其根本原動力來自於國內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面臨的各類風險,包括各類商品和金融指數價格的不確定和劇烈波動,給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來帶巨大的風險,由此產生了對於風險管理的巨大需求。截至2022年底,中國期貨公司總資產約1.7萬億元,凈資產1841.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06%和14.07%。資本實力持續增強。經紀業務收入233.75億元,同比下降25.79%;交易諮詢業務收入1.15億元,同比下降34.66%;資產管理業務收入9.95億元,同比下降18.04%;風險管理業務收入2413.81億元,同比下降8.17%。
六、中國期貨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從發展趨勢看,我國期貨公司同質化競爭現象較為嚴重,市場集中度不高,難以形成有效的規模經濟效益,期貨行業處於由分散經營、低水平競爭逐步走向集中的演進階段。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行業內外的壓力將促使國內期貨公司轉變經營理念和模式,提高經營水平和能力,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加快創新步伐,最終形成少數幾家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大型期貨公司及在某些細分市場具有競爭優勢的中小期貨公司並存的行業格局。隨著行業內部分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期貨公司的規模效應逐漸顯現,期貨行業的內部分化將會日趨明顯,市場集中度也將逐步提升。
由智研諮詢專家團隊精心編制的《2024-2030年中國期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戰略諮詢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重磅發布,《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期貨行業未來的市場走向,挖掘期貨行業的發展潛力,預測期貨行業的發展前景,助力期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本《報告》從2022年全國期貨行業發展環境、整體運行態勢、運行現狀、進出口、競爭格局等角度進行入手,系統、客觀的對我國期貨行業發展運行進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國期貨行業發展趨勢。《報告》是系統分析2022年度中國期貨行業發展狀況的著作,對於全面了解中國期貨行業的發展狀況、開展與期貨行業發展相關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可供從事期貨行業相關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產業企業等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智研諮詢是中國產業諮詢領域的信息與情報綜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驅動產業發展,為企業投資決策賦能」為品牌理念。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產業諮詢服務,主要服務包含精品行研報告、專項定製、月度專題、可研報告、商業計劃書、產業規劃等。提供周報/月報/季報/年報等定期報告和定製數據,內容涵蓋政策監測、企業動態、行業數據、產品價格變化、投融資概覽、市場機遇及風險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