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藏是太皇太后身邊的樂師,也是太皇太后比較寵愛的一個人,他跟著太皇太后多年,見證了太皇太后是如何一步步得寵登上高位的,雖說他地位比不上張寶環,卻也是太皇太后身邊的老人了,很多時候都有他的身影,他陪伴太皇太后的時間甚至比張寶環徐婉還要久,只可惜最終金藏不得善終,太皇太后雖知道他冤枉,卻也不得不如此。
金藏為何而死?
他在大庭廣眾之下怒斥來羅織,最終以死明志。
金藏因為一首曲子就被來羅織汙衊連同賢王謀逆,這個時候來羅織手握大權,他在朝堂之中汙衊他人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這明顯就是欲加之罪,太皇太后不是不清楚金藏無辜,可最後還是把金家人下獄,賢王禁足於府中,即便是身居高位,太皇太后也有很多的不得已。
對待流言太皇太后必須要拿出一個態度,她不能讓這件事牽扯到賢王,賢王是她唯一的兒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件事必須在金家終止,太皇太后讓來羅織扣押金家人,卻也沒有想過讓金家一家子覆滅,更沒有想過要了金藏的命,但在金家和賢王中,她必須選擇保全賢王,若賢王牽扯其中,朝堂又會再一次動盪,影響甚大,太皇太后根本就沒得選。
再說說當年沈家的案子
沈秉燭被汙衊謀逆,在當時證據確鑿,除了沈秉燭自己不願意承認之外,當時的事不能繼續往下查嗎?其實不然,只是太皇太后做出了選擇罷了。
沈秉燭接管的糧草被燒,隨後又出現了沈秉燭通敵的書信,在這件事上牽扯了不少人,不僅僅有張相門生,還有太皇太后的至親,張相在正義和自己門生之間,他選擇保全自己的門生,不僅隱瞞下糧倉空了的事,還偽造書信,坐實沈秉燭謀逆之罪。
再說說太皇太后,當初的她雖是後宮第一人,但她還需要依靠背後的周家,若是周家沒有了,她成為罪臣之女,又如何能坐穩那個 位置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最終只能是沈家頂了這個罪,多年以來從來無人敢給沈家翻案,直到沈渡扳倒來羅織立下大功,他才敢問太皇太后要一個真相。
無論是金藏 的死,還是沈家一家子的悲劇,都不過是上位者權衡利弊的結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