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西山科技:從手術動力裝置看創新與超越

2024-10-09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馮雨瑤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手術動力裝置逐步朝著數字化、集成化、模塊化、簡易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使得臨床手術變得更精準、更安全、更高效。

在高端市場主要被外資品牌占據的情況下,以西山科技為代表的手術動力裝置廠商正不斷實現從「追趕者」到「超越者」的角色轉變。去年6月份,西山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公司,透過其發展歷程,管窺國產醫療器械的崛起。

加速角逐內窺鏡市場

西山科技成立於1999年,布局主要基於手術動力裝置,且前期的產品基本上用於傳統科室。

基於此前在傳統科室等渠道上的優勢,西山科技以手術動力裝置為依託,打開了業務延伸的思路。「我們發現,開展微創手術除使用手術動力裝置外,還需要用到內窺鏡和能量手術設備。」西山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此,後期在推廣手術動力裝置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嘗試推廣內窺鏡、能量手術設備,進而實現了業務的延伸。」

在業務延伸的基礎上,西山科技的戰略定位由手術動力裝置開拓者變為微創手術工具整體方案提供者,形成了覆蓋手術動力裝置、能量手術設備、內窺鏡系統等領域的產品布局。

例如,在能量手術設備領域,公司相繼推出了超聲骨組織手術設備、等離子手術設備、高頻手術設備等一系列產品,另外,通過內窺鏡領域系統產品的研發,西山科技實現從微創手術單一治療產品解決方案到治療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轉變。目前,上述產品已介入微創手術的多個環節。

內窺鏡通過人體自然腔道或微創手術的小切口進入人體,目前我國的臨床滲透率雖不及一些已開發國家,但隨著國產企業在內窺鏡技術與產品上的創新,內窺鏡的國產化步伐有望不斷加快。

弗諾斯特沙利文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為248億元,國產化率為6.9%,預計到2025年,我國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將達到390億元,國產化率有望增至18.3%。

國內內窺鏡市場一邊有著占主導地位的大型跨國企業,一邊正湧現出不少掌握核心技術的大型內窺鏡生產企業。對標最前沿的外資品牌,並加速搶占市場份額,是以西山科技為代表的醫療器械企業不竭的成長動力所在。

「長久以來,我們在沒有任何產品產出的時候,就在默默著手做一些事情,儘管在對標最前沿品牌的過程中有試錯的時候,但整體是一個學習積累和技術提升的過程。」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做的主要是硬管內窺鏡,以後會往軟管內窺鏡方向去走,後續會陸續推出相關產品。」

從「追趕」到「超越」

走進西山科技產品陳列區,小到直徑僅有幾毫米的內窺鏡鏡片,大到不同類型的手術動力裝置,其精細化均體現出對技術創新的高要求。

手術動力裝置適用於神經外科、骨科、耳鼻喉科、乳腺外科等科室的精密手術。但由於國內外醫療器械研發技術方面的差異較大,此前手術動力裝置市場以進口品牌為主,國內市場空白度較高。

從政策層面看,近年來,醫療器械領域暖風頻吹。從2015年的「鼓勵國產」到2016年的「優先國產」,再到2021年「明確規定政府機構採購國產醫療器械的比例」,均在國產化方面對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來看,一大批優秀的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發展壯大,甚至具備了超越進口品牌的實力。以西山科技為例,公司在乳腺外科領域取得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首家自主研發真空輔助微創乳房旋切活檢裝置的本土廠商。

「一些核心產品裡面有我們的獨家專利技術。」在產品陳列區,西山科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例如,公司變向磨鑽主要用於椎間孔鏡脊柱微創手術,以完成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間孔成型等手術的鏡下骨性組織精細磨削及鏡下可視化手術入路通道的安全精準建立,它的技術先進性體現為可以在0到36度彎曲角度以及0到360度周向旋轉的情況下,保持剛性2萬轉速/分鐘的高速磨削,首次在鏡下「狹窄而複雜」的手術部位實現「圓錐體」術區安全、精準、立體磨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a2ef8f616e4d6ff3005b7027ff9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