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二戰蘇德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位於蘇聯西南部的哈爾科夫曾是蘇德兩軍戰場激烈爭奪的焦點。從1941年10月到1943年8月,這裡先後發生過四次有較大影響的戰役,尤其是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成為曼施坦因扭轉德軍戰場局面的起死回生之戰。那麼,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德軍叫頓涅茨行動),對德軍的影響真有那麼大嗎?曼施坦因收復哈爾科夫以後,為何不趁勝向東擴大戰果呢?
首先,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蘇軍盲目樂觀的產物,曼施坦因只是撿了個漏
對於蘇德戰場來說,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蘇軍主動發起的,這也是德軍閃擊蘇聯以來,蘇軍以多支方面軍級別大規模發動進攻的第一次。正是由於規模大,人員多,蘇軍就出現了一些驕傲自滿思想,認為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場落敗,沒有力量發起反擊。
實際上,這是蘇軍前線幾支方面軍將領的輕敵行為。一方面,從1942年6月份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從擔心到合圍然後到反攻,這場仗基本調動了蘇軍最強大的進攻主力和戰略預備隊,蘇軍能用得到的裝甲打擊力量也基本都派到了史達林格勒周圍。這麼大的多兵種合作,蘇軍占據著兵力和數量上的優勢。
另一方面,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巨大,蘇軍傷亡更是幾倍還多。但蘇軍並沒發現曼施坦因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並不是單一為了救援保盧斯第6軍團而來,他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確保南方集團軍群側翼的安全。
因此,當曼施坦因在確認保盧斯突圍無望,蘇軍又緊盯史達林格勒合圍圈不放時,他卻主動撤離了戰場與南方集團軍群匯合。客觀上,德軍已經提前爭取到哈爾科夫戰役準備的時間和補給。而當蘇軍指揮史達林格勒戰場撤下來的疲憊之師向哈爾科夫出擊時,德軍不僅瞅准了蘇軍的樂觀大意麻痹思想,也發現了蘇軍側翼的400公里防禦漏洞,這才成為曼施坦因敢於及時反擊的底氣。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調任頓河集群既是來救援,客觀上也是分散蘇軍的注意力。而蘇軍在沒有得到充分補給和戰術休整的情況下,倉促發起哈爾科夫戰役,這就為曼施坦因以逸待勞創造了條件。
其次,頓涅茨行動,德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曼施坦因贏了面子輸了本錢
從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結果看,曼施坦因是勝利了,他也挽回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失利的面子,客觀上他還把史達林格勒戰役前的戰線又拉平了。但是這個勝利對德軍後續進攻來說,並不都是好事。
第一,丟掉哈爾科夫,德軍在南線就要多走彎路。之所以蘇德兩軍在哈爾科夫爭奪4次之多,就是因為這個城市戰略價值太重要。這裡不僅是蘇軍的坦克和裝備生產基地,還是南線重要交通樞紐,對於快速機動的德軍裝甲部隊來講,這個樞紐太重要了。所以,德軍統帥看到哈爾科夫丟失,親自跑來前線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奪回來。
第二,頓涅茨行動,曼施坦因使用的是保守方案。蘇軍發起哈爾科夫戰役是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時,蘇軍代號稱之為「星」。而曼施坦因發起「頓涅茨行動」卻是半個月以後的2月19日。因此,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曼施坦因也是在猶豫和焦慮中度過的。一方面,德軍統帥部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奪取哈爾科夫,這樣做損失就會更大。
另一方面,面對幾倍於德軍的蘇軍,他要考慮如何以少勝多的問題。正是由於蘇軍在這半個月的樂觀冒進,讓曼施坦因發現了蘇軍兩翼出現了400公里的防禦漏洞,這才部署了「頓涅茨行動」。
第三,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使用了所有看家本領。如果按照勝負來論,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最後一場大勝。但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曼施坦因使用了哪些兵力和裝備就會發現,這也是德軍拿出了最後的家底才取勝的。無論是虎式坦克還是德軍黨衛軍的幾個精銳裝甲師,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基本上把東線戰場最能打的部隊都用上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從中可以看出,這場戰役德軍贏得相當不容易。
從這個層面講,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雖然打贏了,但對蘇軍主力損傷並無大礙。曼施坦因在這場戰役中也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戰役勝利後,他並沒有足夠力量向東擴大戰果;相反,蘇軍卻從這次驕兵必敗中汲取了教訓,他們不僅發現了德軍最後的瘋狂,也發現了德軍兵力不足和裝甲打擊力量日暮黃昏的影子。
再次,哈爾科夫戰役失利,為蘇軍贏取庫爾斯克戰役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些人說,曼施坦因如果不收復哈爾科夫,蘇德戰爭可能要提前一年結束,這話可能也有一些道理。但仔細品味,卻又感到不是那麼回事。因為,如果沒有哈爾科夫之戰,就不會有庫爾斯克的大敗,這是個連環戰役。
一方面,曼施坦因打贏哈爾科夫之戰,並非他主動進攻得到。從這時就能發現,德軍已經不具備發起主動進攻戰役的基礎。而此時,在東線戰場,德軍統帥部與前線將領也都在圍繞進攻和防禦的問題吵個不停,包括4月12日發布堡壘行動計劃前,德軍上下仍然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
另一方面,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軍基本所有的裝甲打擊力量都齊聚在庫爾斯克地區,客觀上這是個誘餌也是個陷阱。正是由於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役中,發現了德軍的裝甲還有很大威脅,蘇軍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壕溝以及反坦克炮等裝置。而且還迫使蘇軍減緩了反擊進度,專門等德軍送上門來。
從這個層面講,哈爾科夫戰役把蘇軍打聰明了,他們不僅廣泛搜集了德軍虎式坦克的情報,還提前拿到了堡壘計劃的副本。因此,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一直是按照德軍的堡壘計劃作防禦部署,這仗還怎麼打呢?
總結: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雖然曼施坦因贏了,但贏回的是面子,失去的卻比得到的還多。德軍不僅在哈爾科夫損失了40%的坦克裝甲,還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青黃不接。正是由於哈爾科夫之戰,促使德軍統帥部重新收回前線裝甲加固甲板,不斷推遲進攻時間。客觀上,這是把雙刃劍,曼施坦因打贏了哈爾科夫之戰,卻輸了更大的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殲滅了哈爾科夫幾十個師的蘇軍,卻在庫爾斯克喪失了整個東線裝甲打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