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農曆5、6月的時候,
各路網紅食神大v除了喜歡「曬粽子」之外,
「江鮮」「河鮮」也是他們日常打卡的重點。
但是在今年,
「今日吃到長江鰣魚啦!」
「猜猜這條刀魚有多重?」
之類的曬圖,
大部分都消了聲滅了跡。
大家都知道,
被譽為史上最嚴的長江十年「禁漁」,
不是開開玩笑而已。
就在一個多星期前,
江蘇揚州全市餐飲,摘牌「江鮮」,
襄陽市的餐飲菜單,不能再現「江鮮」兩字。
…...
「長江人」,暫別了「長江魚」。
沒「漁」的日子裡,
他們,咋辦?
一個地道武漢的老市民,輕鬆回答了記者的這一問題:
「還能咋辦?繼續吃魚唄!」
哈?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我們來看看武漢的「禁漁」區:
包括3家國家級、1家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即梁子湖武昌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魯湖鱖鮊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武湖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牛山湖團頭魴細鱗鯝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長江漢江幹流,包括長江(武漢段)上至漢南新河口下至新洲舉水河口150.5公里的江段,漢江(武漢段)上至蔡甸謝八家下至漢陽區南岸嘴72公里的江段。
如果你熟悉武漢的地形,那麼大抵已經發現,幾乎整個武漢有水的地方,就不准捕魚。
再者,我們來看看武漢的主要野生江鮮:
胭脂魚、河豚、鰣魚、鮰魚(江團)、刀魚、白絲、桂魚、鱸魚、黃官(倒刺䰾)、鰻魚、鱤魚、鯔魚、江蟹、江蝦、雀扁、大青魚。
其中,胭脂魚、河豚、鰣魚、刀魚等,早已經是傳說中的產物,不可求,也不可遇。
那麼,再看看武漢的非江河性養殖場和常見養殖魚類:
非江河性養殖場:流水槽養殖、貨櫃養殖、魚池養殖。
常見養殖魚類:四大家魚、胭脂魚、河豚(巴魚)、鮰魚、桂魚、鱤魚、大白刁、鱸魚、鰻魚、武昌魚。
一位對武漢江鮮非常有研究的湯先生表示,武漢的野生江鮮里,只有江蝦、刀魚等幾種水產目前還沒有成熟的人工養殖技術。而除此之外的各種水產,早已大量養殖,甚至像鱤魚、大白刁一類已經產量過剩,更不用說四大家魚等水產了。
「有些魚,例如野生胭脂魚、鮰魚、刀魚,不管你禁不禁漁,它在武漢水域裡本身就已經所剩無幾,平時都撈不到幾條。市場上的『野生鮰魚』『野生胭脂魚』,都是養殖冒充的。」
根據湯先生對市場的長久關注和理解,他很有信心地說道:「在目前乃至未來十年,武漢市場上該有的魚不會少半條,不該有的魚不會多半尾。」
武漢人是這樣,那麼其他「長江人」,又能怎樣?
謝老是一位長江沿岸的餐飲人,曾以料理江鮮為主業。他說,近十年,野生河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鰣魚和刀魚幾乎沒見過野外的活口。作為「長江人」,早已習慣了沒有「長江魚」的日子,他們吃的,一直都是養殖魚。
農科教授、漁業學者張老師也告訴記者,長江十年「禁漁」,主要是針對天然水域裡「毫無魚地」的局面。而養殖漁業,照干不誤。
其實,就拿「長江三鮮」——河豚、鰣魚和刀魚來說,在「禁漁」前,難道你就真的吃過幾回?
張老師說,長江的野生水產漁獲量總體在逐年銳減,種類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岷江曾經有多個漁場,但目前只有鱤魚、鰱魚還能形成魚汛,野生鉗魚、大青魚的產量都嚴重下降,成了捕撈其他魚時的兼捕對象。影響產量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環境污染,而是過度捕撈。
在他的研究報告里也有提到,近15年、10年、5年里,長江流域真正靠「捕魚」維生的漁民,較2000年時分別減少了17%、29%、41%,也就是說幾乎在20年內減少了近一半。而這數據里,一是說明了捕撈野生魚的人少了,二是側面說明江里是真的沒什麼魚可以捕撈了。
武漢餐飲行家謝老講到,「除了刀魚很少有養殖的,河豚和鰣魚甚至胭脂魚等,大部分都是從周邊的魚塘進貨,像一家50來餐位的小河鮮館,一進就可以進上百斤。」
事實上,多年以來,支撐整個長江流域市場的江鮮,絕絕絕大部分是來自人工養殖場。謝老說,短期來講,長江十年「禁漁」能影響到魚鮮市場的,就大概是價格了,因為在一些「禁漁」區中的養殖場,必須關閉或通過相關允許後才能運作,所以會暫時性使一些魚類的價格上升。但可以預料的是,在緩衝之後,價格肯定會回落。
「像四大家魚、鰣魚、鰱魚、武昌魚,通通有在賣、通通價格正常。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禁漁』的影響,大概只有看不到江面那些一葉輕舟了。」
但不管怎樣,願這十年的休養生息,會讓這長江,變得「充魚」起來。
今天話題
你怎麼看待長江禁漁?
今天作者
馮睿峻
編輯&排版
彭柔琪
部分圖片來源 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