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出超500萬個Molly,泡泡瑪特港股IPO,拋出40頁風險提示

2020-06-03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一年賣出超500萬個Molly,泡泡瑪特港股IPO,拋出40頁風險提示

2019年,離不開一個「炒」字。

但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都變成了老黃曆,「後浪」們有著自己的喜好,他們炒的是「前浪」看不懂的鞋、lo裙、盲盒……

而哪裡有氪金受眾,哪裡就是生意和資本的聚寶盆。

6月1日兒童節,國內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Pop Mart)就正式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向港交所發起了衝刺。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夏_走天

01

年營收超16億,1款娃娃賣出4.56億……

盲盒是吸金神獸?

2019年,在「天價炒鞋」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後,「盲盒」成了年輕一代的另一個氪金項目。

「盲盒」,一個你打開前不知道裡面到底裝的是哪一款娃娃的小眾潮流玩具,意外的火爆國內市場。

而在「盲盒」大行其道的背後,正是國內第一個吃到「盲盒經濟」紅利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

隨著泡泡瑪特招股說明書的公布,「盲盒經濟」的吸金能力,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157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在3年時間裡,泡泡瑪特的凈利潤暴漲了約288倍。

而泡泡瑪特的毛利率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從2017年的47.6%,2019年已經增至的64.8%。

在凈利潤和毛利率的亮眼變現下,泡泡瑪特的營收自然不差。

2017年至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分別為1.581億元、5.145億元、16.834億元,在連續三年增長的情況下,2018和2019年的營收增幅更是像搭上了火箭,分別高達225.4%、227.2%。

從2015年引進了盲盒玩法,才是到近幾年對盲盒裡的產品進行更迭換代,再到2019年「盲盒經濟」大爆發。

三年時間裡,泡泡瑪特的業績堪稱是爆髮式增長,那它的盈利引擎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正是「盲盒+IP」的形式,成功點燃了受眾群體的消費慾望,讓很多盲盒玩家欲罷不能。

雖然單個的盲盒只要59—69元,但一個系列有5—12款,最理想的情況下,集齊一個系列需要708元,但在通常情況下,總有兩三個款你是很難抽到的。

再加上隱藏款,想湊齊一整個系列的娃娃,只能通過不斷氪金的方式去「盲抽」。

因此,正是盲盒裡大小和手掌一般的PVC娃娃玩具,再加上「盲抽」這種營銷手段,撐起了它的商業帝國。

以泡泡瑪特IP里人氣最火、銷量最高「Molly」為例。

招股書顯示,基於Molly形象自主開發的潮流玩具產品的銷售額,分別約占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總收益的 26.3%、42.6%及27.4%。

僅僅是「Molly」的相關產品,2019年就賣出了4.56億元。如果以單價59—79元估算,僅「Molly」的盲盒,2019年就大約賣出了577萬—773萬個。

因此,「盲盒+IP」,堪稱是泡泡瑪特的吸金神獸。

如今,泡泡馬特的商業模式,正是圍繞著各種各樣的IP去做文章,建立起了一個包括藝術家發掘、IP運營、消費者觸達、文化推廣等覆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一體化平台

其次,在銷售渠道上,泡泡瑪特的線上渠道正在不斷發力。

招股書顯示,2019年線下零售店為泡泡瑪特貢獻了7.40億元,在總收益里占比43.9%。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泡泡瑪特已在中國33個一、二線城市主流商圈開了114家零售店,在57個城市開了825家機器人商店;在海外市場的布局上,目前泡泡瑪特已經在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21個國家及地區建立了全球據點。

可以看到的是,零售店依然是第一大銷售渠道,但線下銷售額的比重正在減少,而線上的銷售比重則在不斷增加。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雙11當天,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賣出了超過2700萬元的盲盒;2019年雙11當天,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高達8212萬元,同比增長295%,並在天貓玩具大類中排名第一,首次超過了樂高、LineFriends等知名玩具品牌。

異軍突起的泡泡瑪特,正在積極布局線上渠道,除了天貓旗艦店外,還有泡泡抽盒機小程序、葩趣線上潮流玩具社區、中國其他主流電商平台等。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渠道成了泡泡瑪特的主要營收來源。據招股書顯示,在疫情期間,線上渠道的銷售額依然在增長。

02

「盲盒經濟」背後,泡泡瑪特的隱憂

如果說「盲盒」是泡泡瑪特成功的營銷手段,那「IP」正是它所以成功的根源。

但或許正是由於太過依賴「IP」,「IP」也成了泡泡瑪特最大的軟肋。

在泡泡馬特的招股說明書中,風險因素提示多達40頁。而在與潮流玩具公司的業務和行業有關的風險一項中,各式各樣的風險提示條款就多達35條。

其中,「IP」相關內容被提及次數最多,風險點包括新「IP」是否會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有關IP授權協議及授權方風險、商標及版權、競爭對手入局等諸多方面。

入坑兩年的盲盒玩家圓圓告訴筆者,一開始,國內盲盒的玩法主要是泡泡瑪特帶起來的,但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潮流玩具公司入局,玩家的選擇已經比以前多了很多,不再局限於泡泡瑪特的幾款IP產品。

「以前我還會去買泡泡瑪特的娃娃,但隱藏娃娃實在是太難抽了,而且現在泡泡瑪特的套路越來越多,抽不出來一套湊不齊真的逼死收藏癖,」圓圓說,「與其花幾千幾萬去硬抽泡泡瑪特,我覺得不如去收集別家公司出的一些更小眾的娃娃。」

圓圓工位一角里非泡泡瑪特的娃娃

除了「IP」的競爭力外,泡泡瑪特的產品質量,也是一個重要的風險點。

在招股書中,泡泡瑪特就多次提到,

「通過第三方製造商生產產品會給我們的業務帶來風險。」
「未能監控產品質量可能會對我們的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我們的業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三方,包括我們的供應商及外包商……」

事實上,在2019年7月,泡泡瑪特的娃娃曾被媒體曝出甲醛超標的問題。當時,泡泡瑪特的回應是:所售產品符合國家規定,相關產品已送檢。

雖說「甲醛超標」的問題沒了下文,但如今在消費者投訴平台黑貓投訴上,有關泡泡瑪特的產品瑕疵問題的投訴,依然是層出不窮。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另外,和火速上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泡泡瑪特的售後服務似乎過於滯後。

在黑貓投訴、微博等公開渠道上,有不少消費者吐槽,在收到帶有瑕疵、破損的盲盒後,泡泡瑪特卻遲遲沒有售後跟進。

「之前圈子裡有個朋友在線上買了泡泡瑪特的火車系列,後來有瑕疵寄回去換,兩個多月了都沒有下文,」圓圓也提到,「所以我現在處於半棄坑狀態,泡泡瑪特的質量和售後太不穩定了。」

另外,「盲盒」的投機神話,似乎正在悄然破滅。

2018年,閒魚上最熱門的正是泡泡瑪特的盲盒產品「Molly」,交易超過23萬單,均價270元,價格最高的一款漲價39倍。

炒「盲盒」的投機價值,成了很多投機分子爭先入坑的原因。

而到了2019年,閒魚數據顯示,二手盲盒交易已經增長為一個千萬級的市場。在這一年時間裡,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發布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

隨著閒置盲盒數量的大幅增長,或許會造成供過於求的局面,因此漲價39倍的神話很難再複製。

圓圓說:「除非真的是很難抽的隱藏款,不然大部分普通款式,其實反而是自己在貼錢賣。」

閒魚

03

買「盲盒」,到底買的是什麼?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9年,泡泡瑪特在中國潮流玩具零售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8.5%。

你在買買買的時候,一定沒想到這些「盲盒」,竟然撐起了一家上市公司。潮流玩具公司,儼然成了「盲盒經濟」的最大贏家。

那在「盲盒經濟」中氪金、「剁手」的消費者呢?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潮玩手辦成為95後年輕人中熱度最高、最燒錢的愛好,90-95後在天貓國際潮流玩具品類中消費額占比達到40%。在天貓上為盲盒年花費超過2萬元的「硬核玩家」,一年有近20萬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盲盒,帶來了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買「盲盒」,到底買的是什麼?

其實,對於不是炒作、只是收集的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大多數人買「盲盒」都和小童一樣,一大半買的是「盲」,一小半才買的是「盒」。

在聊到為什麼要買盲盒的話題時,北京某資深盲盒玩家小童說到:「其實我也知道氪金買盲盒太敗家,但還是忍不住要去買,畢竟開盲盒時多巴胺爆棚帶來的快樂,太讓人上癮了。」

小童提到,單個盲盒的定價並不貴,大多集中在59—79元的價格區間。

但是由於盒子外包裝並不會顯示盒子內具體是哪款娃娃,玩家只能「盲抽」,且泡泡瑪特一般都是按系列發售,每個系列有12個娃娃,再配上一個出現幾率大約1/144的隱藏款娃娃。

在這種「系列+隱藏款」的buff加持下,很多盲盒玩家都不會去一個小盒子一個小盒子的買,而是選擇一次「端」一個系列的大盒子。

而這種大盒子裡一次就裝有12個娃娃,這個系列會比較全,抽到隱藏款的機率也會更大,「至少比單抽的機率大」。

「你看過《阿甘正傳》嗎?阿甘說人生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小童說,「其實對於我而言,盲盒才更像阿甘說的那盒巧克力,在沒打開之前,我永遠不知道裡面會不會是我想要的那個隱藏款娃娃。」

在採訪的最後,小童突然提到了童年時曾在學校門口玩過的扣盒子遊戲。

其實「盲盒」的營銷套路顯而易見,「我也不是不明白自己正中商家的下懷,」小童說。

「但韭菜是會長大的,小時候扣盒子的孩子,長大就變成了端泡泡瑪特盲盒的大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PNueHIBnkjnB-0zB1rn.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