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疾病,
不難於開方,而難於診斷!
如何有效提高診斷正確率?
當然是聽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李賽美教授精講《<傷寒論>四診方法》啦!
四診是辨證論治的基礎,每一位臨床中醫都一定要牢牢掌握!
今天小師妹為大家準備的是李賽美教授精講四診之「問診」篇!
5分鐘,學透頂尖中醫的臨證思維!
01
問寒熱
原文第7條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即判斷疾病陰陽可看是否有發熱,有發熱多為陽證,無發熱多為陰證,故臨床診病先別陰陽,欲別陰陽,先問寒熱。
太陽病一般為惡寒發熱同時並進。
少陽病的熱為往來寒熱,惡寒發熱的交替出現。
陽明病一般為但熱不寒。
三陰病常不發熱,但臨床上也會有發熱的情況,例如在兼表證的時候,像太少兩感證「病人反發熱,脈沉者」;
還有髒病返腑,如厥陰病出現「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另外還有真寒假熱,例如通脈四逆湯證等為假熱,故一般來說三陰病是不發熱。
以上是大體概括六經病發熱的特點。更細緻的問診,如
桂枝湯的發熱往往是一種「翕翕發熱」即是身披毛衣所感受的熱,身體能承受的溫熱。
陽明病中調胃承氣湯證的熱則是:「蒸蒸發熱」即仿佛如蒸饅頭一般的由內往外的發熱,表現熱比較深。
大承氣湯證則為日晡潮熱,這種熱不是持續的,而是在每天下午3-5點陽明經旺時所出現發熱。
李賽美教授細心為同學們解開臨床的疑問
太陽病中有提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陽明病中「不惡寒,反發熱」,白虎加人參湯「背惡寒,時時惡風」;
附子湯證「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通脈四逆湯證「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
寒熱的症狀的描述貫穿了表里,也貫穿了六經病,此為正邪交爭的重要表現形式,尤其是發熱,預示著患者正氣不衰,正氣抗邪,正邪交爭,臨床上多實證,熱證。
02
問汗
太陽病中提到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的鑑別,雖然有不少鑑別點,但最重要的鑑別點還當屬「有汗與無汗」。
桂枝湯既可以治療營衛不和的自汗證,也可以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的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因此桂枝湯既可以止汗,也可以發汗。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湯發汗還需蓋被喝熱粥,以助其效。
陽明病的汗為「汗出濈濈然」,是陽明里熱迫津外瀉。
小柴胡湯證有描述「戰汗」
麻黃湯證「紅汗」即出血鈕血。
臨證經驗豐富的李賽美教授,現場診斷
少陰病第283條中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指暴汗的蘊遏,出現陽氣暴亡,也屬於危重症。
《傷寒論》中的汗法也是一大特色,汗法為治法中的一種,主要用於祛邪,而汗出也代表里熱實盛而津液未亡,若熱太盛灼傷津液,患者表現為無汗出,即轉變為無汗的虛症。
因此熱盛無汗,或有表郁,或有陰虛。
如原文第196條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此為津液不足,不能作汗,陽氣蘊遏在肌膚腠理。另如濕熱黃疸,原文236條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之。」
即病人汗出不暢,只要表現為「頭汗出」,是實邪的蘊遏所致熱不能外揚,但是頭為諸陽之會,故「但頭汗出」,且小便不利,身無汗,濕熱無所出,困阻脾胃。
03
問頭身
頭痛
太陽頭痛為後項痛「項背強几几」,「頭項強痛而惡寒」。
少陽頭痛為偏頭痛或頭側痛
陽明頭痛為前額痛
厥陰頭痛為巔頂頭痛
身痛
根據身痛的情況不同,病位和病性是有區別的,如太陽病的身痛,即麻黃湯證。
由於寒氣鬱表,經氣不暢,經脈失養,病人會出現「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痛往往與寒有關,寒盛常伴痛。
學員為李賽美教授獻花
桂枝新加湯「脈沉遲,身疼痛」,是為氣陰不足,經脈失養所致的疼痛,此處的「脈沉遲」是營血不足。
附子湯證「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此為腎陽虛衰,寒濕凝聚骨節所致。
桂枝湯證「身痛不休者,以桂枝湯小和之」此為下利止,表邪仍在,由於營衛不和,經脈失養導致。
另外還有《傷寒論》中專門論述的風濕病,其中「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的桂枝附子湯證,以及「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的甘草附子湯證。
04
問二便
二便是我們掌握身體寒熱虛實的非常重要的體徵
如大便干硬,此有血分氣分之分,陽明蓄血證中「其人喜忘,必有蓄血」
意為患者健忘,必有瘀血,瘀血阻絡此多見於老年患者,腎藏精,上通於腦,因此往往是腎虛血瘀。
原文237條
「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此處的「黑」,如漆,與陽明腑實證的燥屎的「黑」如煤不同。
前者往往是現在的消化道出血,張仲景用抵當湯意在去瘀生新。
因此大便硬有血分與氣分之分,氣分如承氣湯證,血分如抵當湯證。
全身心投入課程,是視覺與聽覺的饕餮盛宴
另外還有便膿血,便膿血有實熱也有虛寒,例如原文第258條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及371條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因陽明或厥陰的熱盛迫血妄行,厥陰病中的熱化證,因肝藏血,與血有關的病症很多與厥陰肝有關,厥陰熱盛,迫血妄行,血熱相爭,腐敗為膿,濕熱,大便黏液比較多,往往鮮紅,氣味穢臭。
也有虛寒痢,如桃花湯證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虛寒痢色暗,味腥,白多紅少。
因此桃花湯證與白頭翁湯證均治療下利膿血,但前者治療虛寒證,後者治療實熱證,臨床還當辨證論治。
本文來源:華醫世界
本文版權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