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興安縣網格員在清理消毒衛生死角。 通訊員 蔣甲濟 攝
「張伯,你們開門吧,我給你們送口罩來了。」在興安縣白石鄉水源頭村,網格員魯青敲開村民張強家的門。門開了,張強接過口罩,詫異地看著魯青:「怎麼?你們網格員來送口罩了?」
張強笑了笑說:「疫情緊急,怕你們買不到口罩,又忍不住要外出,所以我們增加了網格員,帶他們一起給你們送口罩來了。」他指了指正奔波在村裡送口罩的幾個同事。
興安縣在社會管理中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依託統一的公安數字化平台,將全縣管理區域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社區、鄉鎮、村等不同層次的單元網格。每個單元網格從公安(派出所)、鄉鎮政府、社區抽調人員組成網格人員,採取定時或不定時的方式,處理群眾日常事務並進行一些特定事件巡查,加強社會管理和事件處理速度,將許多問題解決在群眾投訴之前。這一模式,在這次抗擊疫情中得到檢驗。
為應對疫情,興安縣把黨小組組長、村民小組長、鄉村醫生臨時組織進網格員隊伍,增加對疫情的管控和應急處理。網格處理中全力應對根據接觸病毒可能感染的危險程度的「四類」人員:在武漢經商或打工回興的疫區人員;我縣到達過武漢等疫區人員; 密切接觸過上述兩類人員的人員;我縣現在湖北出差、休假、旅遊、探親等短時停留,且計劃2020年2月10日前返回興安的人員。對這四類人員做好登記造冊、跟蹤隨訪、健康監測,做到全覆蓋、無死角、不漏人。在堅持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同時,又分類跟蹤,即第類必須一盯到底,堅持天天見面「打卡」,採取隔離手段,重點防控,確保不「漏網」;對第類人員做好「表冊」,一個緊盯一個,隨時督促幫助「量體溫」,確保一旦有發燒症狀,即刻送醫;對第類人員定時監測,提供口罩;對第類人員確保回到興安即安排體檢,保證在歸家前第一時間進行防控,對其以定時簡訊通知通報疫情、防疫知識推送等進行警示。對興安本地的居民、村民採用大喇叭、音箱、簡訊、傳單、流動廣播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的宣傳態勢,在心理上築起「屏障」,確保其保持警惕並保證在家不外出、不聚餐、少走動、勤洗手。對在網格上交通流量較大的國道、省道、鄉道、村道四級道路實施「定點設卡」,進行物理阻隔,基本做到大路「量體溫」,進村小道「有記錄」,路上「有傳單」。通過分類管理,分區劃塊,把責任、要求、效果、保障、宣傳、服務等落到實處,從源頭上阻斷了疫情的傳染傳播。
在人員和走訪程序的安排上,該縣要求網格管理實施聯防聯控「七個一」工作法: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支隊伍、一張網絡、一套措施、一個責任人、一張表卡」。入戶走訪轄區內的居民,不落一戶,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尤其是對城郊的「城中村」和移民村,這裡又是極不易跟蹤的地域,公安民警更是加大警力,公安局利用「天網」著重注視「可疑人員」,公安戶籍人員對重點對象著重排查。從1月23日開始,公安警務、各鄉鎮政府(社區幹部)、鄉村醫生組隊進行入戶聯合巡查,先後2天對10個鄉鎮和7個社區進行全面的拉網式入戶問詢摸排,對年前從武漢回來的20人進行登記,勸其進入縣醫院留院觀察,並對其家人進行防疫防傳染知識教育培訓。
全縣發布《縣長致全縣人民的一封信》《縣人民醫院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以及《興安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重點人員排查服務工作方案》等內容的宣傳單5.5萬份,印製《「新冠」疫情摸排表》6.2萬張,入戶上門送出口罩3萬多個,全縣在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的帶領下,直接參與抗疫的一線人員3200人,帶動10個鄉鎮近萬人參加走訪、登記和宣傳。
截至2020年2月4日,興安縣人民醫院累計收治留院醫學觀察病人22人。全縣已解除觀察17人,尚有5人留院接受醫學觀察。無疑似病例,無確診病例。(通訊員 蔣甲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