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1期文化產業評論
自2013年第一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以來,其競爭越來越激烈,每一屆評選活動都是一場大型的文化盛宴,各個城市「爭奇鬥豔」,大放異彩。隨著2023年至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的啟動,新一輪城市文化名片爭奪賽即將開啟,那麼各大城市在「東亞文化之都」爭奪賽中拼的是什麼?下一步爭奪的又是什麼呢?
作者 | 陳爽(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王夢宇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284字 |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歐洲就率先展開了「歐洲文化城市」評選活動,後改名為「歐洲文化之都」,並由此掀起了全球「文化之都」評選的潮流。而中日韓三國也不甘落後,逐漸加入到這股世界文化弄潮之中,開始聯合締造「東亞文化之都」。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下創建的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
2013年,第一屆「東亞文化之都」開始評選,三國分別評選出一座城市,授予「東亞文化之都」榮譽稱號,當年所評選的城市將在下一年以「東亞文化之都」的名號開展品牌建設活動。
2021年4月21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啟動了2023年至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申報與評選工作,這是首次同時開啟三年候選城市的評選。全國城市即將共赴東亞文化之約,爭奪「東亞文化之都」名片。
往屆「東亞文化之都」爭奪賽況
從2013年至今,經過八次激烈的爭奪賽,共有25個城市成為了「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共有9座城市脫穎而出。2021年,中國紹興、敦煌雙雙入選,這也是首次出現一國之中雙城入選的情況,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變革。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whcypl)整理
這些摘得桂冠的城市,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的。首屆奪冠城市泉州是從十個入圍城市中評選出來的,而此後入圍城市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卻增加了初審的難度,入圍城市的競爭實力也更強,由此增加了爭奪難度,終審環節也堪稱「神仙打架」。
還有的城市「執念深重」,在上一屆落選後仍然繼續參加下一屆的選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比如青島、長沙、哈爾濱、西安、紹興、敦煌均是連續參加了兩次才終於獲得桂冠。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whcypl)整理
全國城市為什麼要紛紛加入這場爭奪賽?這是因為「東亞文化之都」這張名片在東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加入東亞文化朋友圈,是城市走向世界,樹立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強市的重要契機。當選城市將作為東亞文化建設高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比如2021年紹興入選後,政府設立超100億元的古城專項基金,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來保護利用古城),同時,城市還能乘借「東亞文化之都」的東風,盤活城市文化資源,為城市發展「文化賦能」,提升城市軟實力,實現以文興城。
「東亞文化之都」拼的是什麼?
「東亞文化之都」自評選以來,舉辦了八屆,競相爭奪桂冠的城市又是在拼什麼呢?
首先來看看「東亞文化之都」申報條件的變化(如下圖所示),2013—2019年發布的申報條件都一致,但2020—2021年發布的申報條件則發生了變化。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whcypl)整理
從中可以看出,各大競賽城市最先拼的是文化旅遊資源。縱覽成功奪得「東亞文化之都」桂冠的城市,均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同時,當選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多為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泉州、寧波、長沙、西安、紹興、揚州、敦煌)或重要港口(青島)。這些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是城市文旅產業發展的基礎,以文化為支點,全域活化文旅產業,能夠促進新興業態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whcypl)整理
另外,競賽城市還會拼公共文化配套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以確保當選城市有保障實施的基本能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足的文化服務網絡平台、齊全的各類基礎設施、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等均是城市參與競爭的強大後盾。歷屆「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均擁有完善的公共文化配套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比如公共文化發達的長沙,全市共有30多個文化場館、36座博物館、圖書館分館113個、基層流動服務點700餘個和24小時自助圖書館30多個,包括田漢大劇院、湖南大劇院、賀龍體育場等。
田漢大劇院
從文化之都到創意之都:城市的新一輪角逐
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爭奪賽就此落幕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爭奪賽遠不止於此。
除了「東亞文化之都」之外,還有「創意城市網絡」。
2004年10月,基於新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發展與文化多樣化視角,聯合國成立了「創意城市網絡」,致力於發揮全球創意產業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作用,促進世界各城市之間在創意產業發展、專業知識培訓、知識共享和建立創意產品國際銷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創意城市網絡」分為設計、文學、音樂、手工藝與民間藝術、電影、媒體藝術、美食等7個主題。目前,全球共有79個城市入選。
從25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來看,被評為「創意城市網絡」的僅7個,其中中國4個,日本1個,韓國2個。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whcypl)整理
除此之外,中日韓三國還有哪些創意城市呢?
在餘下的創意城市中,中國明顯要多於日本和韓國。中國有11個,包括4個設計之都、3個美食之都、3個民間手工藝之都和1個文學之都;日本有5個,包括2個設計之都,美食之都、媒體藝術之都、音樂之都各占1個;韓國有3個,民間手工藝之都、設計之都、美食之都各1個。三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拿了「大滿貫」的國家,而日本沒有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韓國沒有文學之都、音樂之都。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whcypl)整理
那麼為什麼有的城市是文化之都卻不是創意之都呢?或者換句話說文化之都=創意之都嗎?
顯然,並非如此。
創意之都強調以創意為引領,催生創意經濟的發展。其側重依賴發達的創意產業、良好的技術基礎、廣泛的創意階層和優質的創意環境,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弗羅里達曾在《創意經濟》中提出人才、技術、寬容是創意經濟發展的三元素。創意經濟通常包括時尚設計、媒介影視、音樂、表演藝術、軟體及計算機服務、旅遊、美術館、遺產等。
而文化之都則更強調城市所具有的優質文化名片,代表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其核心是文化因子。而從文化之都到創意之都,則意味著各大城市要主動求變,讓創意因子點亮當地的文化資源,從近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愈加重視文旅產業的創新性發展,也可以看出其在不斷向創意之都靠近,從文化之都向創意之都轉變,從文化名城向文化強市轉變。
總結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文化城市之間的一場文化名片爭奪賽,深厚的文化旅遊資源是城市競賽的底氣,也是城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公共文化配套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則是城市競賽的強有力保障,但城市的爭奪遠不止於此......
話題互動
您對城市文化名片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陳爽打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IRIQ3kB9EJ7ZLmJthqG.html